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坚守蝗区28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2日07:53 大众网-大众日报

  9月9日中午,天气闷热。在沾化县蝗区之一的海防苇场,我们见到了身穿雨衣、脚穿雨鞋查蝗的王俊友。握手的时候,王俊友的汗水顺着雨衣袖口流出。“芦苇地里蚊虫纷飞,荆刺丛生,不穿雨衣雨鞋不行。”王俊友憨厚地笑了笑。

  拉起蝗虫,王俊友来了兴致。他在沾化蝗区一干就是28年,能根据蝗虫运动取食发出的声音,判断出该区蝗虫的密度;闭上眼睛,双手凭借感觉可判断出蝗虫的雌雄;根据铁
锨与地面接触发出的声音,能感觉出有没有蝗虫卵块;沾化蝗区内23种蝗虫,他根据蝗虫卵知道是哪种蝗虫……

  1978年3月,王俊友来到沾化县蝗虫测报站工作。28年来,他累计完成蝗区普查9000万亩次,抽查1800万亩次,普查土黄蝗区2000万亩次,穿破了1000余双胶鞋和雨鞋,写下了300余本工作日记,发布蝗虫情报300余期,从而为飞蝗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确保了沾化县蝗虫不起飞,不成灾。

  1997年7月,王俊友开始饲养东亚飞蝗,研究滨海蝗区东亚飞蝗生态控制技术及应用。三伏时节,为了弄清楚蝗虫的产卵时间,他在太阳底下一晒就是两三个小时。有时为了观察得更细致,就直接趴在地上,最长趴3个小时。在这3个小时内,要一动不动。否则,一有动静蝗虫就蹦走。“3个小时趴下来,感觉胸口都贴到后背上了。”王俊友说。

  现在,他伤病缠身。左腿在1994年治秋蝗时扭伤,左锁腔骨在1996年夏季治蝗时摔断;锥间盘严重突出,所有的骨节一到阴雨天气疼得要命;眼睛由于阳光的刺晒、芦苇的刺伤,视力几度下降……

  王俊友因学历、年龄等因素,先后6次与转正、提干机会擦肩而过。看着自己的许多同事转了正提了干,自己却阴差阳错,屡屡被拒之门外,王俊友也有过迷惘、失落,也曾想不通:我业务技术不比别人差、荣誉不比别人少,凭什么人家成了干部,我却还是一个合同工?

  王俊友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小有名气,许多经营生产农药的企业、经营农资的公司三番五次找到门上,许以万元高薪,并表示可以安排妻儿就业。面对诱惑,王俊友真的有点心动。然而,一走进蝗区,钻进芦苇地,听到蝗虫运动取食发出的声音,他的想法就烟消云散了。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王俊友,完成了中央农业广播大学的全部课程。他获得过两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的课题“大垫尖翅蝗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荣获滨州科委科技成果二等奖,“滨海蝗区东亚飞蝗生态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荣获滨州科技成果一等奖。

  王俊友在坚守蝗区、忠诚事业的同时,也承受着生活给予他的一次次磨砺与考验。1987年麦收,也正是夏蝗测报防治时期,妻子房树娥背着刚满两周岁的儿子,在热浪下将5亩小麦割下。麦子收完后,放在地里等着找人运到场院。谁知道连续几天的阴雨天气,麦子在地里都发了芽。而此时,王俊友被雨困在蝗区的芦苇地里。等王俊友回到家后,妻子发了疯似地与他吵起来:“你去与你的蚂蚱过,不要回家来!要不你就辞去工作,回家!”

  1990年6月15日,正值夏蝗防治,王俊友接到家中电话,孩子力强突然腿疼,妻子一人在家没有了主意。而此时王俊友已经在100公里外的蝗区。当他骑着自行车赶回家中送孩子到医院时,受到医生的数落:“早干什么去了,再晚一会儿,孩子就要截肢。”至今,孩子留下了腿疼的毛病。

  28年来,王俊友没有在家过一个中秋节。每年的中秋节他都在蝗区查秋残蝗,为来年治蝗提供可靠的数字……他曾经对妻子说:“只要蝗虫不起飞,吃点亏、受点穷,我觉得值!”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