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死也要跟着红军队伍”--记身经百战的红军团长孟庆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2日09:07 河北日报

  人物小档案

  孟庆山,河北蠡县人。1925年投身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次年参加北伐战争。1931年12月宁都起义后加入红军。经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到陕北后,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二二四团参谋长。卢沟桥事变后,受毛泽东委派到冀中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69年,因病逝世,终年63岁。

  2006年惊蛰刚过,孟氏姐弟五人汇集北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烈士纪念堂为父亲遗骨作洒扫。姐姐将洁白的小花摆放在骨灰盒前,向父亲深深三鞠躬。然后,兄弟四人轻轻揭去罩在骨灰盒上的党旗,拂去一年来的浮尘。今年是父亲诞辰100周年,又恰逢长征胜利70周年,面对父亲的遗像,姐弟五人热泪盈眶,仿佛父亲又来到了跟前,他的音容笑貌,他的戎马生涯,他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的历历往事,依稀浮现眼前……

  从小长工到红军团长

  1906年6月,孟庆山出生在蠡县万安镇孟庄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3岁那年,他到清苑县营头村给地主当了小长工。两年后,因不堪忍受地主欺凌,毅然背井离乡,到天津玉丰纱厂当了一名工人。1925年,孟庆山来到北平,参加了冯玉祥的国民军,因军事素质过硬和作战勇敢,很快便被提拔为班长、排长、连长,直至副营长。

  北伐战争后,孟庆山所属部队被整编为国民革命第二十六路军。1931年12月,宁都起义爆发,二十六路军全体将士参加红军。

  参加红军后,在一间民房里,孟庆山见到了周恩来和毛泽东。介绍孟庆山时,周恩来说:“这是孟庆山同志,冯(玉祥)先生的手枪队长。”孟庆山上前一步给毛泽东敬礼,毛泽东高兴地握住他的手,热情地鼓励说:“以后可大有用场了。”孟庆山高兴地表态:“当了红军,我们浑身是劲。”毛泽东笑了:“有了你们,红军会发展得更快了。”

  孟庆山先后任红一军团三军第八师二十四团和第七师二十一团副团长,1933年12月任中央军委教导第四团团长,又到红三军团司令部任干部队队长,先后参加了乐安、宜黄、建(宁)、黎(川)、泰(宁)等战役。乐安战斗中,孟庆山身负重伤,子弹从腰间穿膛而过,离腰椎仅2厘米。反“围剿”战斗中,孟庆山再负重伤,胳膊和腿肚子被敌机炸弹炸伤。

  1934年10月,孟庆山随部队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死也要跟着红军队伍"

  遵义会议后,红军南渡乌江,巧过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经过天全、芦山、宝兴,来到夹金山下。对于多次身负重伤的孟庆山来说,翻越高五千多米、终年积雪的夹金山绝对是一个生死考验。

  踩着没膝的积雪,孟庆山艰难地向上爬着。越往上空气越稀薄,积雪也越厚。孟庆山喘不上气来,浑身像散了架子。走着,走着,突然眼前一黑,晕倒在地,掉进山沟里。几个同志跑过来,把失去知觉的孟庆山拉了上来。十几分钟后,孟庆山睁开眼睛,看着蓝蓝的天空和皑皑的白雪,好长时间才想起是怎么回事。

  就这样,孟庆山凭着惊人的毅力,以伤残病弱之躯,咬着牙征服了雪山,又向草地进发。

  茫茫草地,荒无人烟,到处是烂泥污水,随处可见淤积着黑褐色毒水的坑坑洼洼。孟庆山身上的伤口很快便感染化脓了。尽管孟庆山已经疲惫不堪,但是一个更为严峻的考验来临了。

  进入草地的第二天晚上,党总支书记彭绍辉找到他,说有几个伤员掉队了,让他回去一趟。且不说身体的伤病,单是在草地里艰难地走了两天一宿,好不容易熬到现在,再往回走该是多么不情愿啊。但孟庆山二话没说,带上一个小战士就出发了。第二天下午,在茫茫草地中,孟庆山找到了那几个掉队的伤员,大家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伤员们激动地说:"越走我们越胆小,是不是走错了路?今天一天都没看到人了。"孟庆山带着他们,在草地艰难地行走了三天四夜。没有吃的,就吃草根和树皮,连草根和树皮都没有了,就吃腰带和皮鞋。孟庆山的一双牛皮鞋的鞋底也被煮着吃了。就在出草地前,他们终于赶上了大部队。

  1935年4月,根据孟庆山参加红军后勇敢作战、不怕牺牲的经历和过草地时的突出表现,党总支批准孟庆山加入中国共产党。

  千锤百炼的革命种子

  出了草地,部队行进在由西康至四川的征途上。随着季节的变化,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孟庆山的胳膊伤口上长了蛆,腿肚子的伤也因为没有药,溃烂得厉害。他就用刀把蛆挑出来,再用盐水擦。

  一天宿营后,军团政治部一位领导找到孟庆山,说组织上决定就地安排一些伤病员,其中包括孟庆山。孟庆山一听就急了,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不同意留下,有一口气我也要跟着部队走!"就这样,孟庆山以"死也要跟着红军队伍走"的决心,以非凡的毅力,顽强地跟随着队伍前进。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此时,毛泽东目睹眼前这些衣衫褴褛、憔悴疲惫、面黄肌瘦的红军战士,含泪说道:"我们虽然丢掉了中央根据地,遭到了失败,但到了陕北,毕竟还是胜利了……走过来的同志经过千锤百炼,都是革命的种子……"

  2006年8月17日上午,笔者走访了孟庆山的家乡。今年86岁的孟庆杰是孟庆山最小的弟弟,也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名老八路。挨着老人,坐在炕沿上,听他聊记忆中的如烟往事。

  陪同我们前去采访的一名年轻乡干部,在当晚的日记中写道:"结束采访后,送走记者,我的思绪还没从战火硝烟中走出来。孟庆山离我们很近,因为我就在他的家乡工作;孟庆山又离我们太远,毕竟过去了这么多年。但是,我们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忘记他。"

  本报记者 崔立秋 本报通讯员 张克宁 周五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