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百年农会的新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2日10:28 南风窗

  百年农会的新挑战

  □林如森(台湾)

  台湾农会在台湾地区的人民团体中,会员最多,体系最完整,除了有省、县市、乡镇市三级外,从基层各村里开始有农事小组,可以说是组织最健全,分布最普遍,而且有信用
、供销、保险、推广等四大部门,因此具有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四大功能,百年来担负政府和农民之间的桥梁工作,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功不可没。

  由于农会在乡村社会、经济、政治各层面影响很大,无形中成为岛内最重要的农民组织,除了在经济、教育及社会上对政府和农民有巨大贡献外,在地方政治结构上也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但近年来,台湾农业受到加入WTO、开放农畜产品自由贸易的冲击,以及社会变迁、金融市场自由化的影响,农渔会的生存受到很大的考验,但是岛内300多家农会仍力图振作,有些甚至积极转型为多元化经营。

  农会组织之沿革与目标

  台湾农会公元1899年创立于台北县三峡镇,至今己有107年历史,在组织、业务形态上,已具相当的规模与绩效,其间因日本人统治,或因地方制度之变革或因社会经济变迁,使得整个农会组织史上有不少的变革。

  1945年台湾光复后,经济与金融业务由各级农会内划出,交由合作社经营,农会专办推广业务,并以民选方式代替官派的集权政治。1949年底又将农会与合作社合并于同一体系之下,成为目前多目标经营的台湾农会,由农林处主管,为其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过数次合并、划分、改组后,会员异常复杂,主持农会重要职务者为非农民,农业措施经常无法适应农民的需要。直到1952年,“行政院”颁布《改进台湾各级农会暂行办法》后,台湾农会依照美国人安德生博士建议全面改组,才成为单纯农民自有之农会。会员之资格、权利设定,采取权责划分制,以利农会组织的制衡作用,到了1963年,并于总务、会计、供销、信用、推广五部门外,增设家畜保险部。

  依据1964年6月公布的新农会法,经过合并后,台湾目前共有一个省农会、21个县市农会、283个乡镇市区农会,总计305单位,会员有69.68万户,赞助会员有25.56万户。

  2000年5月20日民进党正式执政后,以整顿金融为由对农会采取一连串新措施,其在2001年8月及2002年7月两波整顿行动中,择定由商业银行接管36家经营不善的农渔会信用部。由于接管过程草率,又无配套措施,引起这些农会恐慌,没有信用部赚钱,农会供销、推广、保险部门将无以为继,农会员工生计也陷入困境。

  更严重的是,诸多接管问题尚未解决,行政院财政部又于2002年8月22日,发布《信用部分级管理措施》,要求信用部逾放比超过10%者,不得接受非会员存款及新增放款,这项措施将迫使其余200多家农会信用部关门,因此引起所有农会恐慌。

  2002年9月各地农会眼见农会信用部将因这项新措施被迫关门,影响其它部门运作,为求农会继续生存,因此成立农渔会自救会,并于11月23日聚集12万农会人员及农民到台北游行抗议,要求政府重视农业金融体系,取消《信用部分级管理措施》。

  面对群众强大压力,政府终于答应由立法院订定《农业金融法》,并在“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成立农业金融局,并筹组“农业金库”作为农会信用部的母库,自此农会信用部正式走入农业金融体系,摆脱由财政部以银行法控管的局面,农业金融从此由农业主管单位管理。

  台湾农会业务包括供销、信用、农业推广、家畜保险等四大部门,这种多目标的组织成为台湾农民组织独特的体制。台湾农会系民间团体,须自筹财源以维持开销,因此为达到组织生存之实质目的,必须加强供销与信用业务之运作,注重本身利益之达成。

  而政府赋予农会的农业发展任务之形式目的,又要实质目的达成后,才能实现,如此两种目的不能调合,自然产生业务不平衡发展的现象。但这种供销、信用、推广、保险一体的业务体制,却被认为是国际间农民组织之特色,并适合台湾小农制的经营型态。

  台湾农会的困境与突破

  台湾农会在岛内人民团体中,会员人数最多,组织最普遍,体系最完整,也最深入基层,一向扮演农民与政府中间的桥梁,对农业与农村发展贡献甚巨,其对乡村社会、经济、教育及政治各层面的影响也最大、最广,且深远,无形中成为最重要的农渔民组织。

  但台湾的农会就像百年老店般,有的走了七八十年岁月,有的已逾百年高龄,在历尽沧桑的时光隧道里,有风也有浪,有些农会信用部逾放比节节升高,其间也发生过无数次挤兑事件,超贷及黑道、派系介入的情形时有所闻。

  虽然有人担心,经营不善的基层农会信用部可能引发一波金融风暴;不过,大部分体质健全的农会,正企图走向现代化经营的路,农会大楼也愈盖愈高,这意味着农会只要能够脱胎换骨,仍将大有可为。

  一名农政官员认为,台湾的乡村社会及农民,不能没有农会,他认为农会可以扮演“软堤防”的角色,因此农会的功能,不但不能被击垮,反而要有更积极的作为。

  农渔会体系是台湾农渔业基层经济运作的核心,而农渔会信用部为其主要获利来源,其盈余部分用来支持农渔会推广、供销及保险等部门,对于促进农渔村经济与农业发展、调节农渔村金融、提升农渔民福利,改善农渔民生活,扮演重要角色。不过,台湾的农业产值持续下滑,至1978年农业产值占GDP10%以下,至2001年已降至1.91%,因此农渔会经营日益困难,客观环境的变化冲击着农渔会的存续问题。

  农会遭遇诸多挑战,首当其冲的是自由化与国际化的冲击。台湾于2001年加入WTO后,由于关税降低及市场开放,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国际化,具强大资金及管理能力的岛外农企业,挟其营销组织力量,增加出口农产品,导致对岛内农业产销形成压力,小农家庭农场经营形态难以企业化经营,需仰赖农民组织运作力量,借以扩大经营规模。

  而乡村社会发生急速变迁,农民团体及其成员的生活圈扩大后,扩大了会员生活与生产选择的机会,因此农民团体尤其是农会是会员生产与生活唯一选择的时代已经结束,因此农渔会工作者必须调整其经营策略,才能满足时代变迁的需求。另外,随着农产品市场开放、农业保护法令松绑、生物科技的进步及农民教育水平的提升,自主自立进行企业化经营的农家日益增加,他们以科技、企业化、规模化方式从事生产、加工、营销工作,创造更高利润,相形之下,原有农民团体所提供的服务往往无法满足其所需,这种现象导致农民团体组织基础有龟裂之虞。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自由化,新银行的加入,公营银行民营化,以及工商企业大型连锁店、量贩店与相关组织团体的加盟联营,农民组织的事业经营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已显露经营衰退与挫折现象。如果任凭百年老店继续老化,势必被市场淘汰。

  在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农渔会信用部获利能力衰退,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1996年以来,农渔会信用部放款每年平均以4.8%的速度缩减,而金融同业却每年平均成长4.5%;农渔会存款同期每年平均虽有0.7%的成长,而同期金融同业存款每年平均成长7.3%。1996年全体农渔会信用部之资产报酬率分别为0.8%及0.2%,2001年均降至0.1%。

  根据“财政部”统计,1996年全体信用部之平均逾放比率由8.6%,上升至2002年6月底的21.5%;渔会之逾放比率则由6.1%,上升至18.6%,农渔会信用部资产已明显恶化。

  面对上述不利情况,农会必须积极求新求变,经过从里到外彻底的改革,才能蜕变成一个可以永续生存的新农会。

  目前很多基层农会为求生存,无不绞尽脑汁积极转型,有的开

加油站、有的开旅行社,也有的开酒庄,有些更与殡葬业合作招揽农会会员生意及经营纳骨塔生意,而许多农会早就经营起购物中心或生鲜超市,但有赚有赔,这些积极作为,无非是要让供销部取代信用部,成为农会财源主流。例如,台南县几乎所有的农会都经营加油站,宜兰县员山乡农会不久前也成立了加油站,每天平均有一二十万元台币的收入,生意还不错,丰原市农会也成立丰农加油站。

  宜兰县员山乡农会与全省16个乡镇市农会出资,成立“绿游网”旅行社;南投县农会与埔里镇农会、鹿谷乡农会都设有旅游部,促销辖内农业旅游;台东县农会也朝休闲旅游发展,经营台东知本“东游记”度假中心,太麻里地区农会也经营日升之乡会馆。

  不少农会在各有农特产品上努力,4年前,苗栗大湖地区农会发展酒庄,推出草莓、李子酿成水果酒、草莓醋、草莓酒蛋、冰淇淋,甚至生产草莓面膜,南投县信义乡的梅酒更是营销全岛。

  从近年台湾农会的积极转型看来,农会已不再墨守成规,也不再坐以待毙,而是更积极地组织整合,突破困境,走出一条生路。

  (作者曾任岛内资深农业记者,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博士)

  [资料链接]

  台湾农会的四大功能

  台湾农会具有政治性、社会性、经济性及教育性之功能。政治性方面,农会为政府与农民间的桥梁,协助政府贯彻农业政策倡导政令并反映农民意愿,为农民争取农业补助,增加农村公共设施,保障农民利益与维护农民权益。

  社会性方面,组织农民产生共同集体力量,训练农民培养地方领袖,协调解决农民间的纠纷,推动农村文化福利事业,促进整个农村建设的社会革新工作。

  经济性方面,办理产销计划保障农民合理利润,提供生产资材及日用品,降低生产成本及生活费用,办理农机械、加工、仓储及设施共同利用,农业资金促进农村金融融通,办理畜产保险预防危险并减少损失。

  教育性方面,办理农事、家政推广教育工作,培养现代观念的农民及农业科技转移,推动共同经营,协助筹组产销班,促进企业化经营与乡村综合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