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深入地下2米的地窖是最常用的造枪窝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2日12:45 央视《新闻调查》

  解说:赵晓安说,韩乙沙盖为了逃避打击,把电线都严严实实地顺着墙根埋进去,绕了半个院子才通进地窖。深入地下2米的地窖是当地人最常用的造枪窝点。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到了这个位置了,这是当时挖好的,这就是窝点的窖口。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记者:现在已经填实了。

  已经填了。

  解说:虽然韩乙沙盖的制枪窝点已被爆破摧毁,但从警方当日拍摄的资料中还是可以看出:韩乙沙盖的造枪窝点设计得很巧妙,从狭小的窖口下去要穿过4米长的过道才能到达地窖,这里空荡荡的,除了几张制枪图纸外别无他物。那么他是拿什么造枪的呢?难道这里并不是真正的造枪窝点?警方通过进一步的搜查,终于找到了制枪工具的藏身之处。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他这个工具就放在这个地方,现在把煤放里了,原来这是空着,他把工具就是电焊机 砂轮机放在这里面。

  记者:外面是用什么来挡住呢?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就是泥和板子抹起来。

  记者: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呢?很隐蔽啊。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很隐蔽,当时我们看了以后,因为这个泥是新抹的,一敲是空的。

  解说:这次行动共缴获制枪工具207件,枪支零部件93件,制枪图纸1份。当看到这些制枪工具时,我们难以置信,难道“化隆造”真的是用这些东西制造出来的吗?

  记者:就算这些是工具,我也没想到是这么简陋,就用这些东西(造枪)?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就用这些东西(造枪)。

  记者:如果不是您在这儿,如果不是这些东西摆放到一起,单独搁到一块的话,谁也想不到。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谁也想不到这些东西能做出来枪,很简单。

  记者:对。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就这几个编织袋,就可以装上

摩托车,(运)走掉了。

  解说:现在,韩乙沙盖和他的同伙,也是他的妻舅马尕西木已被司法部门羁押。据他们交待,他们就是用这样简陋的工具在地窖里造出了6支仿“六四”式手枪,而且全部卖了出去。我们在化隆县看守所见到了韩乙沙盖和马尕西木。

  记者:工具哪儿来的?

  马尕西木(犯罪嫌疑人):工具是我买的,公司买的。

  记者:是五金商店里面?

  马尕西木(犯罪嫌疑人):对。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钻头 钢锯 锉,这些在五金市场都有。

  记者:买的时候很容易,没人管?

  马尕西木(犯罪嫌疑人):没人管。

  记者:造一把枪用了多长时间?

  韩乙沙盖(犯罪嫌疑人):大概六七天吧。

  记者:什么时候挖的地窖?就是为了造枪挖的吗?

  韩乙沙盖(犯罪嫌疑人):不是,原来是谷窖,一个谷子没放,就在谷窖里面做枪了。

  记者:改造枪用了。

  记者:你这个造枪的手艺从哪儿来的?

  马尕西木(犯罪嫌疑人):主要是看玩具(枪)来做。

  记者:造枪的那个图纸哪儿来的?

  马尕西木(犯罪嫌疑人):看玩具(枪)画的。

  解说:为什么化隆人能够造出逼真的仿制式枪支,也是我们此行想探究的一个问题。在化隆,我们听到了这样的说法。

  何再贵(青海省公安厅厅长):我们青海最早发现制贩枪支是1991年,案子破了以后 一查就是化隆县的(人),在马步芳时期当过兵的军械师,他又(把手艺)传给他的儿子。

  解说:马步芳是解放前盘踞在西北地区的军阀,人称“青海王”,他的部队曾长期驻扎在化隆。那时青海“化隆枪”和甘肃“大河家刀”是马氏部队的主要装备。

  王东智(化隆回族自治县副县长):因为马步芳当时管军工的,制造枪支的,就是我们化隆人,他是马家军,解放以后这部分人解散以后回家了,他们有一些制枪的手艺。

  解说:即使真的是马步芳的机械师们传下了造枪技术,那么当地人制枪所需的零部件又是从何而来呢?

  解说: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当地村民没有车床和大型机械,造枪也并非完全自制,而是组装性质。说“化隆造”不如说是“化隆配”,枪支的普通零部件都是就地取材,但一些关键的零部件,比如枪管,当地人并不能够自己生产。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这里做不了的主要就是枪管。

  记者:枪管必须得是比较专业的、特殊的。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要有车床、铣床这些东西。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枪管是特殊的材质,如果用其它的钢管作为替代物的话,这个枪的精准度和杀伤力就非常弱,打两三枪以后枪管就发热,有些就爆裂了。

  记者:枪管你从哪儿来的呢?

  马尕西木(犯罪嫌疑人):我去外地,看见有人拿着枪管卖,我买了一个。

  记者:专门有人倒这个枪管的,你拿过来以后,这个膛线 这个来复线就已经做好了。

  马尕西木(犯罪嫌疑人):来复线有。

  记者:就已经是现成的。

  解说:那么,必须由专门钢材和专业机械生产的枪管又是怎么到了青海的呢?警方公布的一个案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中的一些细节。

  记者:为什么叫3677?这个案件的代号听起来和别的有点不太一样。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3677根枪管到了青海,按这个数量做这个案件的代号。

  记者:是不是意味着会有3677根枪能够造出来呢?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这个枪管是53公分长,从理论上来说这一根53公分的枪管可以做4支仿六四式手枪的枪管。

  记者:那也就意味着这3677根枪管最后产生的结果还不一定就是3677根枪,甚至更多?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对。

  解说:2003年底,河南警方在审讯倒卖“化隆造”的犯罪嫌疑人申虎时获得一个令他们大为吃惊的线索。

  李兵(河南省焦作市公安局):他也交代了,他同一个叫李波海的,在我市的偏僻的农村加工过枪支部件的零件,然后往西宁销售。

  李兵(河南省焦作市公安局):抓获李波海以后,我们在他这个住处周围,是一个偏僻的农村

  一个出租房屋内发现了生产加工枪支部件的一台设备,加工好的一些枪支部件,比如枪管这一类的。

  记者:具体是什么设备呢?

  李兵(河南省焦作市公安局):枪管是从一个整体的钢筋上打出枪洞来,然后从里面刨出膛线,它这个设备就是加工这种枪管的。

  解说:警方告诉我们,申虎是河南焦作中州机械厂下岗工人,懂得制枪工艺,他和李波海从厂里买来一些边角料进行枪管的膛线加工 。采访时,罪犯申虎已经伏法,我们在河南省第二监狱见到了正在服刑的另一名罪犯李波海,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他至今仍在狡辩。

  李波海:现在我还不知道枪管到底是什么材料,什么成色我都不知道。

  记者:那你当时是以什么名义卖给他们的呢,卖到青海去的呢?

  李波海:油管。

  记者:里面有没有膛线?

  李波海:没有,我现在还不懂呢。

  李兵(河南省焦作市公安局):后期他进行狡辩,前期他也是承认的,他是进行加工,主要是走膛线,深加工枪管。

  记者:当你抓到犯罪嫌疑人的时候他死不认帐,他说这是普通的东西,这时候怎么办?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枪管和普通的钢管是不一样的,钢里面成分含量和普通钢管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把枪管拿回来了以后我们要做鉴定,做技术鉴定,我刚才还跟你讲了里面有膛线,他们用一种特制的钻头打出来的膛线。

  记者:内行人一看就知道。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对,一看就知道是枪管。

  解说:为了进一步揭穿李波海的荒谬之词,青海警方特地拿出缴获的部分枪管让我们拍摄。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这个你看,里面打了眼的。

  记者:已经打好了?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打好眼了。

  记者:粗加工已经完成了?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对 完成了。

  记者:膛线有吗 ?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打了眼以后你注意看就有膛线。

  记者:这个膛线所起的作用是?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枪发射的时候有精准度,(出膛后)子弹不旋转。

  记者:一根管子能够切成四段?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这个就是53公分的。

  记者:就是可以切成四段。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这个是加工好的,最终加工成这样的,这个大管,四根的五根的加工成这样的,这个就是短枪,一个仿六四的枪管,看到了吧 就是这个。

  记者:那在这么一把枪里面所需的部件中,枪管起的作用是?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它主要是发射子弹的,一把枪有30多个主要的部件,这是其中一个,算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件。

  记者:看起来好像面对的都是一个个普通的枪管,实际上很有可能最后都会变成一把把的枪。

  张红伟(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对。

  解说:从枪管到装配成“化隆造”,在一些不法分子手中似乎只有一步之遥;那么,从制枪到贩枪,其中会有怎样的犯罪链条呢?

  解说:2005年1月11日,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在侦破一起持枪杀人案中摸排出一条重大线索:有人在西宁市进行贩卖枪支的犯罪活动。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说有一帮子武汉的人冒充军人到西宁市来购买枪支,有多少人他说不清楚,再一个这一帮人是否已经购买到枪支,我们不掌握,什么时候离开西宁,我们也不掌握。

  解说:警方兵分三组,对西宁市的宾馆旅店进行重点排查,果然,在东关的登盛宾馆,他们发现了几个身份可疑的年轻人。下午两点多钟,从宾馆出来了四男两女,分别上了两辆出租车,一直在宾馆守候的尚国强中队长立即驾车跟了上去。

  记者:出租车就是朝这个方向走的?

  尚国强(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对。

  记者:当时你们跟到了什么地方呢?

  尚国强(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我们一直跟到咱们前方就是西宁大厦,然后他就往右走,往右走正对着,就是咱们西宁火车站,旁边就是西宁长途汽车站。

  记者:当时你们准备怎么办?

  尚国强(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根据咱们分局和大队的安排,叫我们跟紧 跟死车上的人,两辆车到了长途汽车站之后,一个出租车拐进了长途汽车站,另一个往火车站的方向走,这时我们把情况通报了在火车站守候的另一组人。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给我来了一个电话,说 穿军服的三个男的

  在长途车站下车了,一男两女是往火车站方向来了。

  记者:直到这个时候,这两组人到底有没有枪 几支枪 谁带枪,都不知道。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不知道 不知道,只知道出来这六个人,就是我们要抓的。

  记者:其实还是巨大的悬念。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嗯。我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把这三个人控制起来。

  解说:根据现场情况,王亚琪当机立断,就在这一男两女上台阶时迅速实施抓捕行动。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刚把嫌疑人拉到刑警队,尚国强队长就把电话打过来了,说 王队 人抓住了,身上搜出枪支了。

  记者: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枪,还是说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尚国强(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每个人身上都有,他们的枪支是用胶带都在腰里缠着。

  解说:紧接着,警方立即对还留在登盛宾馆的四个人进行抓捕,缴获了12支仿“六四”式手枪和170发军用子弹。虽然初战告捷,但这些人的一些反常举动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为什么一帮人走了这帮人不走,我们分析之后,(断定)肯定还有枪,要不然他们不会等。

  解说:王亚琪决定加大审讯力度,终于,犯罪嫌疑人吴进云交待,他们确实在等另一批枪。现在,这批枪已经送到了他买枪的上线山吉仁的家中,王亚琪立刻派人去山吉仁家进行搜查。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搜了半天,哪儿都翻过了 没见枪,这时候在床的脚底下放了一个油桶,一提油桶,挺沉的,像有油一样,一晃 咣当咣当响。

  解说:原来塑料桶里藏的正是枪,而且竟然有十支之多。此次行动共收缴22支仿“六四”式手枪,抓获了13名枪贩,由此截断了一条从青海西宁到湖北武汉的贩枪链条。

  记者:这22支枪都是化隆造?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全部是化隆造,这些枪比较精致。

  解说:那么,枪贩子们是怎样把这些枪弄到手,再贩运到外地的呢?制枪和贩枪是通过怎样的链条搭接的呢?我们来到西宁市看守所,希望通过采访112贩枪案的犯罪嫌疑人来寻找答案。

  解说:吴进云,青海湟源人,112贩枪案中专门负责从青海买枪运到武汉贩卖。

  记者:在什么地方交易呢?

  吴进云(犯罪嫌疑人):一般就是在宾馆里。

  记者:你们买一支枪成本是多少?

  吴进云(犯罪嫌疑人):成本就是两千块左右。

  记者:背(带)下去以后呢?

  吴进云(犯罪嫌疑人):就是八千多。

  记者:八千块钱左右,这个枪的源头从哪儿来呢?

  吴进云(犯罪嫌疑人):找枪的时候,当时找到我一个表哥。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当时吴进云决定要购买枪支的时候,通过他的哥哥在湟源认识一个湟源人,湟源人认识山吉仁,是通过这么拉线拉上的。

  吴进云(犯罪嫌疑人):我就说我要枪,我说你帮我找一下,他说好 他就给我找,第一次就找了六把枪。

  解说:山吉仁,青海西宁人,112贩枪案中负责向吴进云提供枪支。

  山吉仁(犯罪嫌疑人):我回家去就随便打了一个电话,他就对我说这个枪有了。

  记者:是谁从化隆拿来的枪?

  山吉仁(犯罪嫌疑人):马真给我拿来的。

  记者:他怎么会有枪呢?

  山吉仁(犯罪嫌疑人):外面社会谁都知道化隆有枪。

  记者:马真是化隆人吗?

  山吉仁(犯罪嫌疑人):化隆人。

  解说:马真,青海化隆县农民,本案中帮助山吉仁在化隆联系上家、购买枪支。

  记者:跟谁买的呢?

  马真(犯罪嫌疑人):山尤买的。山吉仁给我打电话来了(问)有没有枪,当时他在跟前,我问了他一下你有没有枪,他说手头没有,(但)他搞得到。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我们到化隆县公安局去抓的时候这个人跑了已经,到现在也没抓住。

  记者:他从哪儿找呢又?

  马真(犯罪嫌疑人):他那个我不知道。

  记者:你也不去问了?

  马真(犯罪嫌疑人):嗯 我也不知道。

  记者:像做这行 做这个生意,会不会主动地去问对方你的枪是怎么来的。

  吴进云(犯罪嫌疑人):没问过。

  解说:通过采访,我们对贩枪链条有了初步认识,山尤在化隆买到枪支后转手给马真,再由马真转给西宁人山吉仁,山吉仁再倒手转卖给专程到西宁买枪的吴进云,最后由吴进云及其同伙随身携带坐火车到武汉出手。吴进云等人通过这样的链条,先后向武汉倒卖了90多支化隆造,至今已追回57支。这样简单明晰的链条,让我们产生了一个疑问:在化隆,真得那么容易就能买到枪吗?为什么我们前面的暗访一无所获呢?

  记者:我要去 换个人去 买枪容易吗?

  山吉仁(犯罪嫌疑人):打个比方 打个比喻,有可能买上 有可能买不上。

  记者:关键在哪儿呢?

  山吉仁(犯罪嫌疑人):认识化隆人是主要的。

  记者:都是这样单线的 熟人托熟人 朋友托朋友?

  马真(犯罪嫌疑人):是。

  韩玉清(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副局长):在我工作的20多年里面也搞了很多枪支案件,不是谁去都能买到枪。

  记者:还是得摸着门。

  韩玉清(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副局长):没有泛滥到这种地步,也是要找到当地的中介人或者是和贩枪的人以及造枪的人有关系的人。

  记者:像这样的制枪贩枪的个人或者团伙他们会有些什么样的特点?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这些人员当中有的是弟兄,有的是堂兄或者妻弟,都是姻亲关系,家族化的造枪他往外销售的话,基本上还是通过亲戚,如果关系不好的话,他给你造了一个,他肯定也不给你。

  记者:首先就取得不了他的信任。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他就给亲戚,亲戚再转手 还有亲戚。

  记者:可能一把枪需要转好几个人的手才能卖出去。

  赵晓安(化隆回族自治县公安局群科分局局长):才能到外地人手里。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从他制枪开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犯罪,所以他们都特别小心,比如说造枪人给了甲,甲再给乙,乙再给丙,丙再往后面。

  记者:必须要有这么多环节吗?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应该是。

  记者:但是环节越多,难道不是风险越多吗?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环节越多制枪人的风险越小。

  记者:也是为了这样隐蔽起来保护起来。

  王亚琪(西宁市公安局城中分局刑警大队队长):比如说他造枪,他去卖枪,把他抓住,窝点就端掉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