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06夏:大旱考评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06:13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科学发展观指导四川抗旱减灾的实践(中)

  ■本报记者伍江川陈勇考验9月3日上午,南部县神坝镇迎来5月中旬以来的第一场透雨。

  神坝镇天宫村党支部书记王益刚正往支部办公地点走,大雨让他全身湿了个透。王
益刚冒雨沿路挨着查看每口水井的蓄水情况。

  川东北地区终于迎来一场久违的喜雨。4日前后,四川旱区普降大雨,这场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旱灾旱情已基本解除。

  这场被总结为“来得早”、“气温高”、“持续时间长”的大灾,带给人们多方面的思考,思考的焦点之一,则是执政能力在大灾之年经历了一次怎样的大考。

  让群众感受最深的是政府的作为:责任政府的身影无处不在现场目击9月3日一早,望着从天而降的喜雨,50多岁的天宫村村民赵全德还是有些发愁———5个小孩全部在外打工,耕种全靠自己和老伴。1亩多的秋菜虽然赶在半个多月前已经抢种下去,但如何收、怎么卖,自己还是担心。

  事件纵深村干部的到来很快打消了赵全德的疑虑———针对旱灾中凸显的农村劳动力缺乏这一现象,各地采取的方法是由基层组织统一调动劳动力,通过互助解决问题;或组织抗旱服务队,重点帮扶困难家庭;有的县还通过农业服务中心组织乡镇及企业干部下到田间地头助耕。

  大旱之年,全省仍有92%的集中供水工程和73%的分散工程运行正常。这得力于各地政府的重视和投入。

  在过去“守着水库没水吃”的升钟库区,几位基层干部的话代表了广大农户的心声:照这样下去,明年遇到更大的旱灾,也不会愁水了。

  让群众有着切身体会的是政府的作为。

  达州市政府作出动员,30余名副市级以上干部带头往灾区送水,并对口联系40余个重灾场镇。很快,更多的干部被发动起来,为困难群众带水甚至专程为他们送水。

  责任政府的身影无处不在。为了挽回大春损失,省政府及时动用4000万元预备金投入晚秋生产。截至8月底,全省已落实晚秋粮食面积1639.5万亩,全面完成奋斗目标。记者在采访中核实,晚秋作物种苗,基本实现由政府向农户免费发放。广大旱区群众的吃饭、增收问题由此得到根本保障。

  群众评论“群众在政府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政府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政府对群众的感情有多深,群众对政府的感情就有多深。”在旱区核心地带的西充县采访时,一位基层干部说。

  大旱验证了政府的理念,也验证了政府的能力

  现场目击南部县神坝镇村民赵全德指着刚打好的水井告诉记者,一个8米左右的井自己出3000元左右。镇干部告诉记者,政府每口井只花费两三百元补助金。依托这种“合理规划、自愿组合、村民入股、适当补贴”的打井模式,政府在大灾之年用有限资金撬动了村民互助打井和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又保障了危急时刻的合理调配。

  事件纵深“保人畜饮水,我们这几年的一条核心经验是,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的作用在大灾之年更加明显。”南充市领导说。

  采访中,基层干部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旱灾对政府能力的检验主要集中在突发危机事件处置和组织生产自救两个方面。

  达州连续经历2004年“9·3”洪灾与2005年“7·8”洪灾,灾害给当地留下的最大“财富”是:政府摸索建立起一套完善而有效的避灾减灾机制和预案,包括帮扶机制、干部提拔机制、选种送种机制以及目标考核机制等。今年的旱灾中,这些配套机制的功效进一步彰显。

  有这样一个典型案例:6月30日,由于局部降雨过猛,达州某村发生一次中型滑坡。启动紧急预案后,在村舍全被泥沙淹没的情况下,全村人口及时转移,无一死伤。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每遇洪涝灾害,当地主要党政领导经常暗访基层,随时处理不在状态的干部。

  让广袤的旱区在大灾之年稳产增收的信心,来自于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补种的秋粮秋菜全面落实。一场大雨过后,及时播下的秋粮秋菜有望丰收。

  主动抗灾体系经受住实践的考验。“虽然经历大旱,但我们的100万亩春玉米损失只有20%左右,1996年南充大旱,同类损失却达到60%。”在西充,农口干部说,今年的大旱中,大家切实尝到了以早制旱和结构调整的甜头。

  “要做到重灾区减产不减收、轻灾区稳产保增收、无灾区增产多增收,确保全年增产增收任务的实现。”8月中旬召开的全省抗旱减灾紧急电视电话会上,省委书记张学忠响亮地提出。8月下旬召开的全省晚秋生产现场会上,省长张中伟明确了“千方百计保人畜饮水,做到大春损失晚秋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劳务补、农村损失工商补”的“一保四补”工作方针。力保大旱之年无大灾的底气,源于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政府。

  群众评论“在大灾面前,大家的积极性被空前地调动起来。政府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发动群众干成了过去多年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情。灾难既检验了我们的执政能力,更使基层政权的能力在灾害危机中得到提升。”南部县一乡镇干部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

  变被动抗灾为主动抗灾。灾害成为调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一个契机

  现场目击在一片干枯的玉米地面前,南充市农业局长蔡宝成痛心地说,我们的农民老是习惯看到玉米挂籽,结果旱灾一来就被活活干死,其实在省外很多地方,玉米杆已直接作为饲养家禽的原材料。

  事件纵深“大灾之年要反思,反思之后要大干。”全省晚秋生产现场会上,省政府明确提出。在这种朴素而实际的思路指引下,许多来源于基层的创新举措已在付诸实施。

  “我们的农民老是习惯为‘食’而产,一些基层干部不顾实际地老想大力发展水稻等粮食作物。生产不计成本,不看市场,不讲效益。”曾深入研究过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经验的蔡宝成经常用“背篼背不完,汽车又装不满”来形容丘陵地区农业的尴尬现状。 他和更多的农业干部同时也惊喜地发现,面对大灾,基层干部群众的思维开始悄然转变。

  大竹县余华乡是一个典型的产粮区,粮经比达到55:45。当地干部告诉记者,大灾之年,这种情况在发生改变。来自内江市的业主曾韶华在川心村承包110亩土地种大棚蔬菜,由于投资到位,沟渠配套,选种作物合适,在今年菜价不断攀升的情况下,业主赚了个盆满钵满。在外地业主的示范带动下,本地人陈仪佩今年也大胆承包了40亩土地,大棚蔬菜已销往重庆、达州市场。

  “无论是公司加农户,还是业主开发,其本质都是为了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旱灾期间,杜宝成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地方的业主开发方式都在不断改进,比如引进的业主大多是本地出去的老乡,业主开发规模从几百亩到几十亩不等,引进的业主大多拥有良好的市场渠道,有的甚至就是从流通业向生产领域的延伸。

  在西充,业主大范围采用双座技术耕种,种植的大棚蔬菜长势喜人,而一旁利用传统技术种植的农作物已大面积枯死。南充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顺(庆)西(充)产业带上,一村一品的商品农业已经雏形初具。旱灾过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差别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

  一路看来,我们发现,四川在大旱中的最大收获之一是变被动抗灾为主动抗灾,灾害成为调动农民积极性、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一个契机。灾害催生的新理念将成为指导四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群众评论在刚被确定为东桑西移基地县的南部,基层干部说,过去蚕桑产业发展经常波动,茧贱伤农的时候,农户毁桑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我们这样的传统旱区,关键是要逐步转变增长方式,当前要做的是组织种植户搞粗加工,分享加工环节的利润,调动农户的积极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