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长江视点]艄公老矣 谁来接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09:05 汉网

  百余渡口有待政策扶持

  记者徐前山 通讯员付金晶

  8日的一场秋雨,让金水河笼罩在一片烟雾中。天刚蒙蒙亮,68岁的老艄公刘长春就开始了他每天周而复始的工作:摇起双桨,用一叶扁舟不停地将来来往往的村民送向两岸。

  江夏区金水四渡口存在数百年。老人讲,节假日每天要送千余人过渡,平时也有几百人。

  老人身体尚健,自称还可以荡一两年。

  昨日,金口街分管渡口的副主任韩永义说:“只要刮风下雨,我的心就提起来,睡不了安稳觉。”

  市港航局副局长朱学军同样担心:“渡口是群死群伤的危险源。看似风平浪静,其实如定时炸弹,特别是节假日、风雨雪天气,随时可能出问题。”

  小小渡口,让分管人士忧心是有根据的。

  市港航局调查:全市104处乡村渡口中,艄公平均年龄60岁之上,身体状况不乐观。

  这些渡口承担着日均数万农民、学生的摆渡任务,也是江河两岸生产运输的重要途径。

  上面有要求,大风、大雾、大雨、大雪不能摆渡,实际很难做到。许多农民生产、生活出门靠渡船,特别是学生,不能因刮风下雨就呆在家里。

  艄公年龄大,安全成隐患。

  “年龄大”的原因是后继乏人,无人接岗的根由,又在于艄公“没有收入保障”。

  百余处渡口中,大多数渡口是义渡或半义渡。多数渡口遵循这样的规定:外地人过渡一次收五角至一元,本村人不收费。一些流量大的渡口,艄公的收入可保证每月数百元。半数以上渡口地处偏远,外地人少,艄公基本上没有收入。

  根据规定,渡船均要进行船舶登记、渡工培训和持证上岗,这也难落实——还是因为年轻人不愿干,许多地方只能依赖年老体弱者接手。这样的艄公本身就不完全具备上岗资格,又找不到后继者,管理者无奈,睁一眼闭一眼。

  老艄公刘长春和老伴吃住在那条小划子上,百多米宽的金水河就是他的世界。因为他识水性,有一定收入,所以很有责任心。他说“普度众生,马虎不得”。

  据了解,还有一些渡口,艄公不识水性,没有接受业务培训。

  有关部门计划招收年轻、身体好、识水性的新一代艄公,却因缺少经费,一再搁置。

  在乡村,谈到渡口,许多人有意见:公路交通,仅修一个红绿灯就是10多万元,渡口作为连接公路的纽带,是公路的延伸,为何舍不得投入。

  据悉,每到节假日,市、区、乡都要拉网检查渡口,渡口管理责任状签订面达100%,只是隐患难除。

  调查表明:渡口的安全隐患,不光是渡工年龄偏大,还涉及一系列问题:渡口设施不完善,渡船老化,船舶技术条件差,安全设施缺乏更新,乡村级渡口管理职责难以履行。

  市港航局局长王长青说:“渡口属于公益性行业,将会长期存在,的确有待给予政策支持”。

  他认为,关键是作为渡口安全管理责任的区乡政府,要落实资金。

  有关部门曾提出由区、乡、村建立渡口安全管理专项基金,一直推行不起来。

  “十一”黄金周即将来临,各级对渡口拉网式的检查部署下去了,一位乡干部忧心忡忡地说:“资金不落实,有效管理是一句空话,拉网再密,就怕一疏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