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保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母亲河黄河:从天水奔腾到奄奄一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09:19 四川在线

  千万年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中豪迈崇敬地赞美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抗战时期的《黄河颂》激昂地唱道:“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河流域中下游的降雨仍然丰富,黄河的流量仍然非常充沛,当时治理黄河的重中之重仍然是加固加高黄河大堤,严防黄河决口泛滥。

  但是,自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在黄河咽喉要道三门峡修建水库大坝,以及在黄河流域的太行山、吕梁山、伏牛山、秦岭等峡谷修建一系列水库大坝之后,黄河的元气大伤,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总量开始出现持续萎缩的趋势。到了20世纪80年代,黄河下游已经不再发生决口险情;到了20世纪90年代,黄河下游开始频频出现断流。进入21世纪,黄河已经从天水奔腾的大河变成了奄奄一息的细流;再加上数不胜数的水污染事件(应当以破坏环境罪、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千万年来哺育中华民族成长的母亲河,如今已经被糟践的污秽不堪。

  与此同时,黄河流域的众多支流,同样发生了细流、季节流、断流和严重污染。历史上原本可以航行楼船的汾水,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风采;20世纪60年代几乎水淹天津市的海河,不得不从滦河调水。从北京乘京广线南下,列车经过许多很长的铁路桥,桥下几乎都是干涸的河床或者仅仅有着微弱的水流;这是因为,华北平原上原本水量丰足的滹沱河、子牙河、滏阳河、漳水,它们的水量在20世纪后期持续在减少。从这个角度来说,经过近半个世纪以来的黄河流域水工程,事实上已经把奔腾咆哮的黄河治理成奄奄一息,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

  导致黄河流域水资源持续萎缩的原因,除了自然气候大背景的变化之外,不能排除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超量抽取黄河及其支流的水,肆无忌惮的排放污染物,旱涝保收政策加重了地下水的枯竭,特别是鲧堵派水工程对水资源产生的负面效应。根据人造地形气候学原理,水库大坝对下游水汽向上游输送形成的风阻效应,能够减少水库大坝上游的降雨量,这种情况持续发生,其累积效应是相当明显的。

  四 、主动脉长江:从浩浩荡荡到汛期水浅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年径流量9755亿立方米,远远超过珠江(3360亿立方米)、黑龙江(2709亿立方米)、雅鲁藏布江(1654亿立方米)、澜沧江(760亿立方米)、怒江(703亿立方米)、黄河(650亿立方米)、闽江(629亿立方米)、淮河(611亿立方米)等水系,堪称中国水资源的主动脉。上述数据引自《中国自然地理图集》(

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年版),其资料截至1997年12月31日。

  1998年夏,长江中下游出现汛期危机,沿江堤坝屡屡发生管涌甚至溃堤险情,为此中国政府组织有关省市地区军民全力以赴投入到抗洪斗争之中。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仅仅过了8年,在2006年主汛期,长江中下游的来水量急遽下降,以致出现了极为罕见的汛期水浅的现象,三峡水库流量仅每秒10000立方米,不得不关闭若干台发电机组,长江航运也受到严重的影响。

  与此同时,重庆直辖市以及川东、鄂西、贵北地区发生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持续约60天左右的高温干旱灾情,最高气温超过44摄氏度,重庆市的朝天门码头水位下降导致船舶搁浅,境内几乎所有的水库河流都近乎干涸,百年老井水枯见底,野生动物例如蛇类大白天与人争水,农作物干枯绝收,农民望着干裂的田地欲哭无泪。

  显然,面对这种极大的灾害性气候事件,有必要寻找出导致灾祸形成的所有因素,包括自然的因素和人为的因素,只有找出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在没有得出最终的结论之前,应该像刑警破案一样,不轻易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特别令人不安的是,2006年夏季汛期出现的重庆高温、长江水浅,很可能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它标志着长江也在步黄河之后尘,从此开始进入水资源萎缩期,这将威胁到国计民生和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

  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7月正是三峡大坝完成封顶的时间,大坝高度进一步增加到185米(海拔);与此同时,在长江上游的横断山脉的金沙江峡谷、澜沧江峡谷上,一座座水库大坝正在紧锣密鼓的施工,澜沧江上建造着2座大型水库和17座中型水库,金沙江上的水工程项目多达数百个。这些建造在深山峡谷上的水库大坝,对下游水汽向上游的输送形成了一道道人造的门槛,长江汛期水浅不能排除这些人造地形对气候产生影响的可能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