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地推进全省教育改革与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09:43 云南日报

  省委副书记、省教育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组长 丹增

  (2006年9月10日)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基于云南教育发展水平总体上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严峻现实,
从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省委、省政府于2003年9月果断地作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3年来,全省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稳步推进,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令人鼓舞。

  一、3年来各州市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进展和成效

  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绩,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了加速跨越。提前两年实现了国家西部“两基”攻坚目标,全省已有112个县市区实现“普九”、127个县市区实现“扫盲”;高中教育瓶颈制约得到初步缓解,2005年全省高中毛入学率达33.7%,今年将超过35%,高考成绩3年跨了3大步,达到了云南教育史上空前的水平;高等教育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全省普通高校增加到44所,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2.65%,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目标;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持续下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都有所回升;民办教育迅速发展,截止2005年底,全省已有民办学校1740所,在校生30.27万人,民办教育初步成为我省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省上下重视、关心和支持教育已蔚然成风,各族干部群众盼望已久并为之努力奋斗的“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的局面已经形成,我省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极其难得的黄金时期。

  3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深化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巨大动力。昆明、楚雄等9个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大胆探索,为全省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值得各地认真学习借鉴。

  昆明市从投融资体制、干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等实质性问题入手,加大改革力度,强化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创新体制和机制等,实现突破性发展,取得了硬件变强、软件变优、观念变新、规模扩大、质量提高、均衡发展6大成效。2006年,全市高考再创佳绩,700分以上考生占全省的一半,600分以上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强。市技工学校、铁路机械学校等职业学校招生年年爆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

  曲靖市建立了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实施、教学质量控制的责任目标和体系,运行机制实现了全面创新,投资渠道实现了多元化,义务教育得到巩固,教育公平得到有效保障,高中“瓶颈”得到缓解,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民办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学校内部“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选人、用人机制已经建立。2004年和2005年,高中阶段招生规模连续增长10个百分点,2006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将超过60%,2010年全市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玉溪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初步理顺了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了政府统筹、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的职业教育管理新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提升,办学能力增强,师资结构优化,就业率显著提高,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变新等6大成效。职教与普高在校生比由2003年的0.47:1提高到2005年的0.73:1,其中3个县区已超过1:1;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7%;2006年,57%的中考学生报名就读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呈现出“出口畅、进口旺、学得好、用得上”的良好局面。

  文山州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两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高中阶段办学“瓶颈”明显突破;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改革迈出新步伐,促进了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学校、学生和社会三满意。3年来,通过多渠道筹资,全州教育总投入达7.52亿元,全州中小学扩招3万多人,特别是高中在校生规模扩大了1.68倍。

  红河州通过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义务教育公共化、非义务教育多元化、后勤服务社会化、资源整合最优化和质量评估科学化,重教兴教氛围和全面完成“两基”攻坚态势已经形成,绩效优先的人事分配机制初步建立,高中教育发展速度正在加快,多渠道筹资办学机制有了新的突破,多元化办学格局有了新发展。校长公选制、教职工聘任制和工资分配绩效制已在全州全面实施;3年来投入新建和改扩建中学的资金已达5亿多元,其中多渠道筹集高中建设资金达1亿多元。

  保山市着力打造滇西边境教育中心,通过整体部署、有序推进,特别是在“三制”改革中突出“立足实际”和“以人为本”两大特点,建立重教师主体、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教育体制进一步理顺,机制更加合理,“普九”水平得到巩固提高,高中“瓶颈”得到突破,民办教育得到大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临沧市通过理顺体制、激活机制、突破难点、整合资源、促进农科教结合等,教职工思想观念得到更新,管理体制得到理顺,学校人事管理机制得到激活,“两基”工作得到稳步推进,农村综合初中建设工程得到顺利推进,教育建设项目招商引资工作有了实质性突破。全市学校数量减少了92所,核定教职工人员编制减少了493名,而在校学生数却增加了5472人;初步建立了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站校村”相结合的农村初中管理体制,实行了初二后分流(2.5+0.5、2+1)、综合初中班和“学校+基地+龙头企业”等多种办学形式。

  迪庆州着力解决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和农村适龄儿童因贫困而失学“两个难点”,通过扩大宣传、制定规划、调整布局、增加投入、建立目标责任制等,各级党委、政府已把教育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普九”进程稳步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实行控辍保学的目标责任制和救助贫困学生的长效机制,使近几年辍学在家的500多名中小学生返校复学;香格里拉县通过了“普九”验收,在全州教育史上写下里程碑式的一页。

  楚雄州把教育改革与发展作为建设“活力楚雄”的源泉和重要内容,在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机制创新、贫困学生救助和高中阶段教育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亮点频现。用抓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抓好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训,为楚雄教育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以“养猪、种菜、办食堂”为主的勤工俭学活动成为西部农村普及巩固提高的典范。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和校园环境建设,提升教育的“软实力”。大手笔发展职业教育,计划投入6.24亿元,规划建设2000亩、在校生总规模达2万名的州职教中心。全州高中阶段教育投融资额累计达3.46亿元,其中社会资本达1亿多元。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由2004年的38%提高到2006年的48%,2005年和2006年的高考上线率分别达76.34%和83.25%,成绩名列全省前茅。

  二、各地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主要经验

  各试点州市在改革实践中,坚持从实际出发,不照搬照套,抓住关键,创造性地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为全省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示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更新观念是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从改革之初的“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到现在全省上下支持改革、拥护改革、积极投身改革。许多试点地区和单位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教职工的引导和教育,扫清思想障碍,围绕“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展开深入的讨论,认识到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大胆改革,不冲破一切阻碍教育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不消除一切不利于教育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弊端,就不能实现教育的突破性发展,也就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强化“错过一次机遇,就会落后一个时代”和“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受益”的思想,使改革真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使命和职责,成为广大教职工的内在要求,形成了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一把手”抓是关键。省委把教育改革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以来,从领导制度上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各级党政领导抓教育、促改革蔚然成风,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形成了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呈现出关心改革的多了,研究改革的多了,抓改革的多了,忽视教育的少了,不懂教育的少了,不管教育的少了的“三多三少”现象。教育改革需要理论勇气,更需要胆识和魄力,如果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如果没有主要领导敢于承担改革风险的勇气和真抓实干的锐气,改革就难以实现突破。由于党政领导像抓经济那样抓教育,许多长期难以解决的体制不顺、资源分割、教师缺编、投入不足等问题迎刃而解。

  (三)坚持“六项原则”是保证。教育改革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省委、省政府在改革之初,集思广益,提出了教育改革发展中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3年改革的实践,极大地丰富了这些重要原则的内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六项原则,才能保证教育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要坚持积极稳妥推进的原则。教育改革是最重要的公共政策调整。必须从我省实际出发,诸如在投入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建立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推行“三制”改革中,都充分考虑改革的力度和社会、群众的承受程度,避免了生搬硬套、“一刀切”、“一锅煮”。

  二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这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切实落实“巩固、发展、提高”三大任务,首先是在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同时,持之以恒地抓好九年义务教育。其次,正确处理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关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三是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

  三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和公平性的原则。教育公平包括教育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识。从我省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救助贫困生政策体系,保证人民群众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确保贫困生考得上、上得起”的要求,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反响。这说明只有坚持政府主导,不断完善贫困生救助机制和政策,才能实现教育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目标。

  四要坚持规模扩张与内涵发展并重的原则。各地普遍强化“质量立校、质量兴校”意识,从严治教,向管理要质量,坚持有质量的发展。今年全省普通高中改革发展取得了扩容提质的显著成效,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广泛赞誉,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五要坚持普遍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我省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像试点州市那样抓住关键,在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拓宽投入渠道、“三制”改革激活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牢发展根基上取得重点突破。

  六要坚持各级党委政府为主导、广大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原则。改革实质上是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不改革就不能发展,就没有出路。但改革又不能超越社会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否则发展也会失去群众基础。只有事业发展了,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更多的群众得到了实惠,改革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教育改革中如何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同样是对各级党政领导执政能力的考验。通过加强领导,真心实意依靠广大教职工,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精心组织,阳光操作,取信于民。始终注重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洗牌”而不“丢牌”,依法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做到队伍人心不散,教育秩序不乱,教学质量得到快速提升。

  (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是核心。不涉及体制机制的改革,实质上是回避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是走过场的改革。改革就是解放教育生产力。长期以来制约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的投入不足、师资薄弱、质量低下等问题,归根结蒂还是体制不顺、机制僵化等深层次问题。3年来,仅9个试点州市就围绕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先后出台了69个政策性文件,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五)增加投入是基础。教育是公益事业,无论是师资、校舍、设施装备都需要增加投入。各州市坚持政府主导,拓宽投融资渠道,以各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教育,努力扩大教育资源。据统计,2005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198.3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68.9亿元,实施了一系列改善办学条件的工程,为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突破高中阶段“瓶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打下了扎实的物质基础。特别是随着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全省中小学计算机生机比从2000年的186:1提高到2005年的55:1,全省52%的中小学师生可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不少地方反映,改革3年来各种渠道对教育的投入,超过了以往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总和。

  (六)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教育兴衰,系于教师。自古以来,名师、名校、优生往往相得益彰,交映生辉,传为佳话。办学条件改善、办学规模扩大之后,如何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还是靠教师。我们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的差距,主要是师资水平的差距已成共识。在改革中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事关长远的战略举措来抓,建立教师资格网上申请平台,构建“名师工作室”,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教师培训,把优秀骨干教师送到省外、国外进修学习提高。各地还注意切实帮助教师特别是农村基层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三、深化认识、突出重点,坚定不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8月29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要充分认识教育优先发展的重大意义。优先发展教育,是把我省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我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迫切需要;优先发展教育,对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优先发展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所有的发展都要靠人,所有人的素质提高都要靠教育,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地位作用已经不容置疑,而且日益突出。要切实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加强领导和统筹力度,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发展,尽最大可能做到“四个优先”,即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优先谋划教育发展、在安排财政支出中优先保障教育经费、在资源配置中优先满足教育需求,在制定相关政策中优先支持教育发展,确保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力争经过3-5年的奋斗,缩短与发达省区的差距,推动云南教育向全国先进行列迈进。

  (二)进一步知行合一,更加坚定教育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3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两点:第一,加快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深化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巨大动力;第二,教育改革不仅具有长远效益,也能产生良好的近期效益。3年来活生生的事实说明,改革与不改革是大不一样的。凡是改革的地方,教育投入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办学条件都得到了迅速改善;凡是改革的学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云南高考成绩3年跨了3大步,达到了云南教育历史上空前的水平。这是各级党政和教育工作者认识不断提高、落实行动得力的可喜成果。事实证明,只要立足长远,着手当前,把握要害,狠抓到底,教育改革同样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创新的思维、更加求真的态度、更加实干的精神,把更加深化的认识和更加有力的行动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全省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要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着眼于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规范化、制度化。要在巩固试点成果的基础上,稳步扩大试点经验,让一切有利于云南教育改革发展的思想充分活跃起来,把一切有利于发展云南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使一切有利于发展云南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办好人们满意的教育,造福社会,造福子孙。

  (三)进一步突出重点,努力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云南教育已进入“十一五”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省各地要全面总结经验,继续巩固成果,不断丰富内涵,继续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抓改革,建机制,调结构,提质量,快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更大的气魄和勇气,将教育改革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以下6个工作重点:

  一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创造性地推进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协调发展,难点是山区、民族贫困地区和边境一线。要把更多的目光、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农村,投向落后地区,国家资金、教育资源要更多地向这些地区倾斜。要切实落实中央和省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要求,在农村全面实施“两免一补”,使义务教育真正成为免费教育,彻底解决农村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问题。要建立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投入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师生安全隐患。要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农村孩子提供必要的就学条件。要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要大力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支持农村学校,帮助处境不利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对于各地区的各种改革实践,要允许试、支持试,全力推动改革创新。

  二是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努力缓解高中瓶颈制约。合理的教育结构是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要切实落实“普及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大任务。要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普九”攻坚目标任务的完成。普通高中发展要做到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相结合。规模扩张要以增加优质资源为主,与改造薄弱学校结合,探索又快又好发展的新路子,高中毛入学率今年要提高到35%,初步解决高中瓶颈制约问题。要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整合资源、调整布局、优化结构,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确保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尽快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要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普及,全面开发幼儿的潜能。

  三是采取得力措施,抓紧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学校最大的财富不是设施设备,而是教师,尤其是名师。各级各部门和学校要以抓基础设施建设那样的劲头,甚至比这更大的劲头来抓师资队伍建设。只有建设一支数量足够、业务过硬、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校才办得好,教育才真正有希望。当前,高中教师的缺口还很大,要专门制定政策,把高中扩大招生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相结合,省内培养与省外招聘相结合,增加数量与提高质量相结合,稳定教师队伍与合理流动相结合,尽快予以解决。对身体健康、师德好的学科带头人,可考虑适当延长工作期限。

  四是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抓好教育设施建设。要按照优先发展、适当超前的思路,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到教育上来。要多方筹资,采取政府拨款、银行贷款、企业投资、社会融资、盘活资源、各方捐赠等多种方式,不断扩大多元投资办学渠道。近期,增加的投入要重点抓好学生食堂和宿舍建设,排除教室危房,确保明年底前,让各级各类学校的所有学生都能有卫生清洁、相对集中、文明便捷的餐饮场所,都能在采光较好、安全整洁的教室和宿舍学习生活。要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完善帮助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资助制度和扶持政策,完善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

  五是大胆探索,继续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改革无止境,3年改革只是初步的,还远远没有达到目的。各地各部门还要继续大胆探索、开拓创新。要继续完善校长公选制、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分配制三项制度改革,使之更加符合实际。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大胆探索各种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和方式方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定要把质量搞上去,这也是检验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没有质量的教育肯定不是素质教育,好的素质教育一定是高质量的。不能仅仅以文化成绩评质量,单纯以高考分数论英雄。要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创新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区域性的、不同学段的、单项和综合等质量评价体系,客观评价和科学指导各地的教学工作。要向教研、科研要质量,为教研、科研选配优秀人才,保证编制,落实经费。要完善各种考试统测制度、“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制度,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为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六是继续总结试点经验,深入推进改革试点。改革政策措施是否符合实际,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改革试点已进行了3年,许多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有一些需要进行调整。今后一个时期,要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创新,继续推进试点,不断提高成效。对改革的政策措施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该调整的坚决调整,该完善的坚决完善,该废止的坚决废止。要把成功的经验做法制度化,建立长效机制,推进面上改革有序进行。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调研,以各种形式倾听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教职工和社会的呼声,同干部群众一起解剖麻雀,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改革动态,及时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正确引导改革向纵深发展。

  (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