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江健三郎:"大部分日本人没有那场战争的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09:52 中国西藏新闻网

  大江健三郎:“站在讲台上的我,内心非常忧虑”

  9月9日,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第五次访华。正视历史,正确引导年轻人开创未来,仍是他思考的一贯宗旨

  9月9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做了一次讲演,题为《始自于绝望
的希望》。

  专心聆听的人群中,除了从大学和研究机构赶来的学者、早早等候的记者,还有莫言、徐坤、格非等著名作家。这位老人,就是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

  如今,大江健三郎是曾获此项殊荣的四位亚洲作家中唯一在世的人,更是日本“国宝级”的作家。这是他第五次访问中国,其间除了在北京有三次演讲之外,他还将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并与大屠杀幸存者见面。这些演讲之中,大江认为9月10日在北大附中做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最为重要,他说:“像这样用同样的话语对中国和日本的年轻人进行呼吁,并请中国的年轻人和日本的年轻人倾听我的讲话,是我多年以来的夙愿。”

  中国情缘

  在社科院演讲当天,大江对莫言的评价引起所有媒体的注意:“我坚信中国很快会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莫言先生就是强有力的竞争者。”莫言本人则对这个评价的反应非常审慎,他甚至不愿意在演讲现场接受采访。在大江的眼中,来自乡村的莫言和来自四国山林的自己是同一个时代的作家。大江还回忆了自己对莫言的《生死疲劳》更深入的了解,他曾经跟随莫言回到家乡,在那里他遇到了莫言的姨母——一个乡村接生婆,“在她说话的时候,我像一个小学生那样静静地听着,而莫言先生就围绕这个主题写了《生死疲劳》。”

  大江与中国的情缘还要追溯到他12岁的时候从母亲那里拿到的第一本鲁迅作品,那是由佐藤春夫、增田涉翻译的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鲁迅选集》。那时他只是日本四岛中最小的四国岛屿上一个面临辍学的少年,差点就要像《孔乙己》里那个少年一样去做店铺小伙计了。12岁时,他读到小说《故乡》最后的那句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从此这句话一直影响着他的生活,“将近60年的时间内,它一直存活于我的身体之中,并在自己的整个人生里显现出重要意义。”他以自己的残疾儿子大江光成为音乐家的经历,来说明这句话对他在绝望中坚持下去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他坚信,“希望是存在的,那是鲁迅话语的真实意蕴”。

  他25岁第一次以文学代表团成员身份来到中国的时候,见到了周恩来、巴金、赵树理等中国著名人物,在最热爱书和树的他看来,这些人都是“多么茂密的森林啊!”周恩来“这个伟大的人物”甚至记得他是学习法国文学专业的,专门用法语与他谈话,让他深为感动和震撼,“那天晚上,我激动得面对著名的烤鸭一口都没咽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