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林手记:传说中的鼓浪屿可望而不可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10:01 央视《海峡西岸行》 | |||||||||
2006年9月9日 于行进车队第15号车中 走近鼓浪屿的那一刻,是一个炎热的上午。车刚到轮渡码头,耳边就响起了熟悉的《鼓浪屿之波》钢琴曲,这几乎与我看到那个传说中的美丽小岛在同一时间发生,恍惚间,
站在轮渡码头遥望过去,对面的鼓浪屿清晰可见,与往日的想象毫无二异。鼓浪屿和厦门岛之间只隔着一个七百米的窄窄的海峡,但是厦门人更喜欢把这个海峡称为鹭江。厦门岛周围的几个小小的岛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鹭的栖息地,而且白鹭还是厦门的市鸟。因此厦门人将这条浅浅的海峡称为鹭江可见白鹭对厦门人的重要! 去鼓浪屿的轮渡码头就在鹭江道边上,一到码头的售票处,就有很多导游围过来,对我们说:4个人20块钱,带你们好好地游览鼓浪屿!我当时心里想:我知道的鼓浪屿可能比你们知道的还要多呢。 导游刚走,又来了一拨人向我们推销他们的快艇,一个快艇可以坐6个人,单程50块钱。我们算了算,挺合适,于是便登上快艇,大概也就2、3分钟的时间就到了期待已久的鼓浪屿。其实就在这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里我想了很多,真正的鼓浪屿与我的想象一样吗?我会后悔吗? 刚一踏上小岛,感觉非常好。浓郁的树木、洁净的岸边道路,跟想象中鼓浪屿的轮廓差不多。 鼓浪屿很小,只有1.77平方公里,面积还不到北京颐和园的一半。颐和园是陆环水,而鼓浪屿是水环陆,但它们两个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和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紧密相连。要不是当初,慈禧太后老佛爷将用于购买海军舰艇的军费花在为庆祝自己60大寿而建筑的颐和园上,那么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在1894打的那一场仗也许就不会输,也就不会有1895年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也就不会有1910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可以说正是这两次与自己的周边大帝国进行的战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给了日本极大的信心,而这个信心源自甲午海战,真恨不得戚继光或郑成功能够复活,把演兵台从鼓浪屿搬到刘公岛,为中华民族赢得关键的自尊。而鼓浪屿的变化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满清政府被迫与1842年签署了《南京条约》,开放中国东部的5个港口,其中一个就有厦门。从那以后,大批外国的官员、商人、冒险家纷纷来到鼓浪屿,选择最好的大兴土木大盖别墅。于是,西方的生活方式,也渐渐地融入了这个小小的岛屿。 带刺的别墅 说到面积,世界上第二小国摩纳哥,它的国土面积是1.89平方公里。鼓浪屿的人口是2万人,而摩纳哥的人口更少,只有1万人。 如果单从刚上岸的感觉来看,鼓浪屿跟摩纳哥还真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样是彩色屋顶的欧式建筑,同样是绿茵覆盖的缓缓的坡道。 在岛上我没有听到传说中的钢琴声,但是却听到了从路边的音箱里放出来的钢琴曲。走在路面上突然发现,地上散落着许多音符的装饰。“琴岛”的主题,终于在这个小小的地方得到了突出的体现。既然不能亲耳聆听传说中的钢琴曲,我便用眼睛去寻找那些散落的音符看到这些音符,一抬头,一根电线从路面上空横穿入户,仿佛是悬挂那些音符的五线。如此看来,音乐之岛的确名不虚传。 鼓浪屿的小路可谓四通八达,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你可以随便地让道路引导你前行,而不是让路标,我和我的同事一心想攀上小岛的制高点,但是却越走越远,最终不得不放弃。 走着走着,忽然耳朵里飘进“老板老板,进来看看吧,老板老板,进来看看吧”、“珍珠十块钱三条”、“我这里都是台湾走私货,有台湾香烟十块钱一条,要不要?”,我们这才发现,我们走进了一条店面林立、拉客的人比游客还要多的商业街上。 我又想起了摩纳哥。在摩纳哥也有很多这样的旅游品商店,但是除了门口挂着一张OPEN的牌子,好像家家户户都关着门似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摩纳哥王宫的对面,有一家工艺品商店。商店的主人是一位老妇人,你进去的时候她对你微笑,你挑选东西的时候她还是对你微笑。后来我们什么都没买,临出门的时候,回头跟她说再见,看到的依然是微笑。 我还记得摩纳哥随处都可以看到路边小小的咖啡店,还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邮局。但是在鼓浪屿,也许我没有走到,但我的确没有发现能坐下来在路边喝一点饮料的地方。 鼓浪屿的足球场,是我见过的足球场中草地养护地最好的。从那路过的时候,门口有一位老人靠着墙睡觉,等我们转了一圈回来,老人还在那睡着。那天的确很炎热,所以感觉整个岛都没有生机似的。而今天的鼓浪屿也许与8、90年前的鼓浪屿相比,也是个巨大的反差。上岛之前,我们到厦门市委宣传部作采访。在那里,我看到了两幅照片:一张照片拍摄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末,一张照片拍摄于21世纪初。这两张照片都是在鼓浪屿的最高点——日光岩上取的景。在那张老照片上,可以看到对面的厦门岛光秃秃的,几乎没有什么建筑,一些零星的小平房使它看起来像一个渔村,也许的确就是渔村吧。而日光岩下的鼓浪屿却显得生机勃勃,虽然是黑白照片,但是仍然可以想象到当年的繁华:楼房鳞次栉比,除了依稀可见的脚手架,好像没有一点空隙再容得下一栋别墅。据宣传部门的负责人介绍,1930年的时候,鼓浪屿和香港已经有海底电报电缆相连,岛上的居民家家户户是电灯电话。 再看那张彩色照片,原来那个光秃秃的小岛好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而鼓浪屿,除了增加了色彩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我忽然悟到了一个似乎辨证的道理,厦门的变与不变:变体现在1981年成立特区以后20多年间的巨大变化,不变则是对如同鼓浪屿这样的具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传统的呵护。厦门人完好地保存了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这些老房子,也承载下来了当初建造这些房子的人的生活方式,甚至理念。比如:钢琴,小提琴,诗人,悠闲的生活,美景,等等。 但是可怕的是,今天我似乎感觉到鼓浪屿变了。 上鼓浪屿之前,听朋友讲过一个故事,说在中国,最安全的地方是一个小岛,这个岛四面环海,岛上从来没有过贼,因为岛本身不大,贼偷了东西想跑都跑不出去。我当时就问,这是鼓浪屿吗?朋友说,不是。但是他补充说,鼓浪屿的治安也非常好,岛上没有交通警察,因为岛上没有一辆机动车。他说的这点没错,的确,走在鼓浪屿的小路上很安全,偶尔有一辆电频车路过,早早的你也会听到它提醒的音乐声。岛上也没有骑自行车的人,因为坡连坡,大部分都是靠步行。鼓浪屿之所以出名,除了它的钢琴、小提琴、诗人这些浪漫的元素之外,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就是那些各式各样的欧式建筑。走过每家别墅的门前,我都会仔细地从门口望一望,想欣赏一下上个世纪初那些带有浓郁的西方色彩的建筑的美。但是在观察的同时,有两点让我感觉与这个岛屿不和谐。一个是很多别墅已经很破败,简直就是危楼,奇怪的是,没有人去修缮,最起码修旧如旧也行啊。还有一点,有一家别墅的围墙,插满了玻璃碴儿。光看到这些尖尖朝上的玻璃,我就不寒而栗。恐怕在中国,很少有什么地方再用这样的保安方式。我忽然间觉得,这里也许并不是“岛上的贼”。 二十世纪初,厦门岛上的人去鼓浪屿都不说去鼓浪屿,而是说去厦门。那个时候的厦门就是鼓浪屿,鼓浪屿就是厦门。而现在,随着厦门的发展,鼓浪屿渐渐的成了厦门的一张古老名片,但我们期待着现在的厦门人能够在保护好这张名片的同时再上加入更多新的内容,让人们能够亲近一个真正的鼓浪屿! 相关专题:海峡西岸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