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业会馆的满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15:44 新民周刊 | |||||||||
在丝业会馆的花园里焚香赏月,这一番情景竟使时光倒流。 一曲琵琶似玉珠落盘,一缕香烟如乌龙出潭;三五知己把盏赏月,晚风送来金桂的馥郁芬芳。传统文人的生活场景悠然再现于红尘之外的南浔古镇丝业会馆,对于中秋佳节的悠久想象,就更能接近唐诗宋词的高妙意境了。 撰稿/沈嘉禄(记者)
从会馆到会所的华丽转身 南浔古镇南市河边的这幢老建筑常常为游客忽视。是的,它不如小莲庄、嘉业堂显赫,规模也比不上张静江、张石铭故居的阔大,但现在我们可以说,它是整个古镇修复得最好的建筑。并且,它努力追寻一百多年前南浔丝商的生活场景,为的是向后人敞开胸怀,诉说如丝一般缠绵的前尘往事。 清同治四年1865年春,由南浔丝商庄祖绶等牵头,建立了湖州首家南浔丝公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广惠桥旁购地建屋三楹,为办公之用。随着丝业贸易的发展,至民国元年,又耗银8万余元建一幢新公所,并于1916年落成,丝业公所同时改称丝业公会,又叫丝业会馆。 今天,当记者来到河边,仍然可以看到丝业会馆的大门上清晰地留有英文书写的SILK GUILD横额,这是中国丝业对外贸易达到顶峰时期的见证。门庭两边饰有欧式的廊柱,柱头上的西番莲加忍冬草的高浮雕告诉我们,早在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已经渗透到这个宁静的江南小镇。 会馆的主体建筑是议事大厅,称“端义堂”,建筑样式为抬梁式木结构,屋顶为歇山顶,高15米,厅内宽敞、高爽,可设宴54桌。丝商们每年四月在此开蚕王会,镇上丝业从业人员数百人,聚首一堂共祭蚕神,祈祷蚕事繁盛。 建国后,它成了一座小学的校舍,内部结构有很大的改变,所幸的是破坏并不大。1988年被定为湖州市保护建筑,南浔开发旅游业后,当地旅游公司也曾整修过,并花了一大笔钱搞成丝业历史展示馆对外开放,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不理想。 “我见到它时,大门紧闭着,院子里一地落叶,但粗粗地观察了建筑本身,发现梁柱上的精美雕刻保存完好,心里非常激动。我意识到,这是南浔丝商留给后人的一笔丰厚遗产,这笔遗产在今天不能闲置,应该让更多的人来享受,来欣赏。”冯伟刚对记者谈了当时的观感。 十年前冯伟刚从浙江去苏州开了一家休闲式茶馆,一炮打响,继而转战上海,在金茂大厦对面又开了一家,名叫颐和茶馆,内部布置以明清老家具和传统书画为主,这种中国式的格调一下子就吸引住了陆家嘴商务楼里的外国人,因此天天爆满。后来他又在上海建国西路开了一家,在宁波和萧山又开了两家,因为打的是文化牌,颐和茶馆在国内的知名度越来越响。有一次,南浔旅游公司的负责人来到他茶馆,仔仔细细地看了一整天,对冯伟刚的装潢理念和经营模式很认同,就邀请他到南浔搞一个新项目。这个项目就是丝业会馆。 经过论证,冯伟刚发了上等愿,要让丝业会馆复活,挖掘它的文化内涵,打造成一家与南浔的历史文化氛围相适应的高档会所,以此来提升古镇的旅游文化品位。想法成熟后,他就与南浔旅游公司签下30年的合约。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冯伟刚请来了同济大学的教授、古家具研究专家王凯丰,请他负责总体设计与整修。 与环境、生态亲密拥抱的修复 南浔建镇已有700余年历史,明万历至清代中叶为经济繁荣鼎盛时期,清末民初,南浔更是以缉里丝闻名并致富,丝业贸易大大促进了小镇的繁华繁荣,民间有“四象八牛七十二狗”的说法。商业发达也促进了文化发展,在明代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据统计,宋、明、清三代,南浔出了41名进士。经济文化的发展,使这个小镇成为富庶之区,留传至今的名胜古迹也很多,明清时期的南浔人以治园的理念来规划镇区,使得建筑与自然风光相当和谐,既便于居家生活和出行、社交,又使人置身于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著名的名胜古迹有嘉业藏书楼、刘镛家族的庄园小莲庄、张静江故居、张石铭故居、百间楼和宋代石桥等。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修复一处著名的古建筑,不是一件可以随心所欲的事。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进入南浔的,又是怀着朝拜的心情在图纸上画下第一笔的。”王凯丰对记者说。 在南浔的几处已经开放的古建筑里,建筑外观和内部陈设是作为景点存在并让游客走马看花的,游客一走,整座小镇就立即沉寂下来,到了晚上真是漆黑一片,仿佛换了一个世界。这几乎也是所有作为旅游景观的江南小镇的通病。 “而我的想法是,改变那种人与环境对立而淡漠的局面,让今天的人和信息融入古建筑当中,在模拟古人的生活场景里,感受这个古镇已经远去的悠闲日子。”王凯丰说,“活态的复原,其实是对一幢古建筑最好的保护,这个活态,首先是建筑功能和生活场景的恢复,然后是充实过去的内容,让历史延续、生长。” 修复工作比想象更艰难,为洗净木结构上历年积下来的油漆,就用了几百桶褪漆灵。为增加园内的空间感,需开凿两个小水池,由于地基坚硬,乱石层叠,工人们用坏钢凿150根,每个人手上都起了血泡。花园内原有一个凉亭,但建在没有章法的石头上,为使透气,就移去乱石,下面开通,并引入池水,种上莲花。“建筑格局没有丝毫改变,大量的隐蔽工程是外人看不出的,我们只是改善了它的功能性,分隔出客房、厨房、餐厅、书房和卫生间,用于对外接待。”王凯丰将记者带到端义堂前,堂前天井两侧有两幢西式建筑,这是进入民国后加建的,也是南浔镇上建筑中西合璧的又一证明。现在成了客房,王凯丰只在门前加了一个玻璃天棚,既可避雨,又能保护墙面不受潮湿。“在端义堂内我们还搭了一圈花楼,但结构与原有墙面分开,一点也不伤筋骨。” 花园茶室一侧的外墙上,移来一个极为精美的安徽大宅砖雕门楼,那是冯伟刚多年前在当地觅到的,当时要价25万元,现在有人出到100万,他也不肯出手。建筑修复大体完成后,冯伟刚又搬来十几卡车的旧家具和雕花门板,使这幢建筑更加富有老味道了。为此,他也屡屡打破预算,从300万一直加码到800万。记者前去采访时,工人们还在做收尾的油漆。 以民俗的表现方式实现活态传承 丝业会馆修复时,当地镇民极为关注。开馆那天,有一老干部气呼呼地冲进来要看个究竟,冯伟刚请他仔细考评,结果他临走时说:“本来以为外来人到南浔进行商业开发必定会破坏原有风貌,现在我放心了,你们确实是在认认真真地保护文物,而且水平很专业。”至此,所有流言如烟散尽。 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来此考察,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前几天德国驻上海副总领事卡布先生将一个德国与湖州的经贸洽谈会安排在这里,在园内流连忘返,拍照无数,并连呼:“棒极了!” 端义堂前原有三株梧桐和一株香樟,投下一大片严密的绿阴,冯伟刚还在园内移栽了香泡、金桂、茶花、杜鹃、紫藤、石榴等,作为对湖州丝业繁华盛景的缅怀,还种植了桑树。 “这桑树还有一个用途,我们今后会在这里搞一些与丝绸文化有关活动,比如展示湖州丝业的历史,复原从采桑、养蚕到缫丝、印染到织绸的全过程,开馆那天,我们举办了一个浙江地区女红展,展品以丝绸织物和刺绣为主,还举办了一场丝绸服饰走秀。”冯伟刚说,为了进一步利用这个平台,他还组建了南浔冯氏新古典主义策划有限公司。 七月十五那一夜,冯伟刚与王凯丰,加上几个朋友,在丝业会馆的花园里摆上供桌,在一尊明代的青瓷香炉里插了香,泡了台湾乌龙茶,一起吃杏花楼的月饼,举头观赏款款移至树叶中的那一轮明月。身边一位从专业乐团请来的民乐演员,弹奏的则是古曲《春江花月夜》。在灯光的照射下,桑树叶片犹如纯金打出来那样耀眼。 在一处复活的建筑,焚香赏月只是一个开头。既然是活态地延续传统文化,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与节令相关的民俗活动一定是需要大众参与的,并且赋予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为此,丝业会馆正在准备着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