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专家丹青:品味扬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5日10:49 中华遗产杂志社 | |||||||||
中华遗产杂志社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古人骑着仙鹤都要飞到扬州去,可想而知当时那是个什么样的“销金窝”?如今时代变了,人的观念也变了。但今天的扬州,仍保留它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而精细的各种传统工艺传承,名扬四海的淮阳佳肴,鲜活灵巧的民间绝活,让你见到后会拍案叫绝。
如果我们把可爱的中华民族比着像人的躯体,那么历史就是其负载的灵魂,文化就是血脉,而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当然也就是其筋骨了。 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人们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只有了解过去和现在,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什么是爱国主义?这并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你要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就要了解你的祖国,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必须懂得文化遗产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所产生的巨大凝聚力!不了解历史文化,不珍惜保护历史遗产,就根本谈不上更好地开创现代文化的未来! 真正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只有在爱国的基础上,才能逐渐培养在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情感和素养。 扬州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是共生最好的地区之一。特殊的文化空间,给这块宝地留下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如散珠。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穿越长三角”大型报道团的直播工作,只能摘取其代表的精品,为各位听众和观众以及网友解开历史的一角。 扬州有位木匠潘的匠人潘德华先生。此人从16岁起学习木工,在岁月的流逝中跟着师傅走南闯北,涉猎了大量的古建维修、复建工程。这个聪明过人的小学徒,每每在制作木作构造时,惊讶古老的中华传统建筑神奇的魅力,于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传统建筑的斗拱运用是非常科学的。看似简单却又千姿百态。这其中的力学原理,对一个小学徒来说如读天书。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无数个春夏秋冬,这个完全靠自学成才的小木匠,利用一切工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凡是能找到的一切有关的古建筑知识方面的材料,他都尽收囊中,他凭着坚韧的毅力,沉醉于古代建筑丰厚的巍峨殿堂,几十年中,凡触目所见的民族建筑的遗构杂件,在他眼中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烁着灼见真知。岁月没有欺骗他,这个连高中文凭都没有的小学徒,在古建界当时就有了小名气。 七十年代初,命运给他一个天大的机遇。由他主技当年由梁思成先生生前设计的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纪念堂的建设工程。在这一工程中,让他感到深深的震撼的是唐代斗拱的气势。在施工中凡有不懂的地方,他请教专家解答。自己每天挑灯反复揣摩,就是这一工程的施工中,燃起了深入研究斗拱的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195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重印的原《万有书库》中载的有南宋王焕在苏州重刊的宋《营造法式》,读到刘敦桢大师校勘,该书虽列有栌斗、散斗及少数拱件图,只有文字陈述,没有图标说明。他决心在探讨清式斗拱的基础的分件做法的同时,通过对宋与清两朝斗拱的研究,做一番前无古人的大胆构想,从不断的实践中,他深深的认识到,各朝各代的斗拱虽不断嬗变,但变化仍不出宋、清两代斗拱的樊篱。 四十多年不断努力学习,实践认识,加上对古建筑设计、施工中积下的丰富资料,他花了整整十二年将宋、清两代官式建筑斗拱榫卯的作法,对照中国历代遗留下来的著名建筑及古代经典官著《营造式法》,《工程作法》和相关历史文献进行考察、阅读、研究、剖析,测验和作模型结合起来,最终完成古艰巨著――《斗拱》一书。潘德华还以其高超技艺手工绘制了300多幅墨线图、1000余件斗縅分件图,同时对自汉至明清十多个朝代有代表性的斗縅,按实物缩小比例做成了120攒“斗縅”模型,尤为珍贵。我的恩师罗哲文先生除了题写书名,还和杜仙洲、潘古西、郭黛姮四位中国古建筑泰斗式人物对全书给予了高度评价:“全面的研究斗拱的专门著作除梁思成,刘致平邓先生在60年前以《中国建筑设计参考图集》为题目的图册外,尚未曾有过。”、“首次将宋、清两代官式建筑斗拱表达最为详尽,研究得最为透彻的书。” 此书填补了中国古建筑研究的一大空白。而像这样的例子,扬州还有很多。 潘先生除了大明寺鉴真纪念馆外,还参与过许多重大工程和设计工作。他这样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转化为研究和传承,真正的将人类的文化技艺保留了下来。 接下来我想谈谈民俗。众所周知,民俗文化的特质在于它是一种“活态”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优秀传统民俗,如传统节日习俗、民间戏剧等等,不仅可以判断传承发展,而是建筑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和营养。 扬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历来就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创造了一个非常良好的遗产保护环境,因此传承和弘扬了许多珍贵的人类记忆和传统工艺。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我们名城保护工作者学习的。 生命是什么?对人类来说,生命就是灵与肉。肉体是有形的,所以我们能辨别“哪一个”是自己。灵魂无形,但会思考,而正因为灵魂,人类才能发现自己,才能知道如何努力是使自己成为一个“人”。死亡是什么?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肉体转化为他物,灵魂从而也归于寂灭。物质和非物质的遗产保护道理一样,看你如何解读。 当我们在扬州古城搜寻时,那些遗构杂件,风俗民情,甚至是一条古巷,一面古墙,一幢古宅仿佛都与人们默默无语却又感情相通。这一相通,与心灵撞击出沉甸甸的历史火花,让你愉悦或深沉,让你叹惋或悲愤;让你感到希望或奋进。甚至心灵得到净化。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所在。 扬州的传统建筑文化无比丰厚,一座城市,尤其像扬州这座内涵众多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他的变化和发展,在里下河一带牵动着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脚印,就是每个时代的缩影,在扬州的历史上一幕幕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话剧都在这里展开,它虽不是旧时代的都城,但王朝代嬗的巨变,也直接影响着他的生存与毁灭。史可法烽火十日的热血把这块土地浸透,扬州人民的浩然正气,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留下了波澜的一笔。 相关专题:穿越长三角大型报道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