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关键时刻政府不能“失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6日10:02 河北日报

  前不久,松花江上游支流牤牛河发生化工污染事故。这本是一次小小的污染事故,而且从一开始就在政府的控制之中。但由于政府信息滞后,致使哈尔滨市民又一次大恐慌。事故发生的第三天,许多市民通过网络、手机得知消息后,纷纷去超市购买饮用水。超市里人山人海,货架上各种饮用水被抢购一空。人们纷纷回家储水,结果造成部分地区停水,又加剧了城市的恐慌。一些小商贩也趁机抬高水价,原来7元一箱的矿泉水涨到几十元,1元一瓶的矿泉水涨到3元。牛奶、饮料也开始热销。等到电视、报纸报道了这一段水质没有问题的消息
后,大部分市民才松了一口气,恐慌情绪得以缓解。

  类似的事还有一件。前些日子,网上疯传“广东高州工商人员打死高考考生”,说是一名家境贫寒的高考学子,为筹集大学学费,高考结束后与下岗在家的母亲上街摆小摊,被工商人员活活打死。一时激起全国网民的义愤,也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巨大压力。但是,最后一调查原来是一则谣言。那位高考学子只是与工商管理人员发生了一点冲突,现在仍活得好好的。

  由此,我们不得不对一些政府部门在突发事件面前的表现感到遗憾。比如,松花江哈尔滨段未检测出污染物质,政府应赶在“小道消息”之前,提早发出“安民告示”,预防恐慌发生。政府信息透明,人们自然不会胡乱猜疑。再比如,广东高州的谣言事件,政府的反应更是慢了半拍,一直等到假消息轰动了全国,才去调查真相,也为时太晚了。

  为什么在关键时刻有的地方政府会“失语”了呢?

  实事求是地说,现在各级政府对各种突发事件一般来说都是十分重视的。过去那种疲沓、消极的工作作风,以及满不在乎的官僚主义心态,已经很少见了。每一个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几乎都能见到当地最高行政长官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之所以仍然“失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恐怕就是我们多年形成的“求稳怕乱”的传统行政思维。许多领导干部怕出事、不希望出事。特别是在不断强化“问责制”的新形势下,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更担心出事后会被追究责任。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首先想到的就是把事情压住,企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在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之快,有些事情非但“纸里包不住火”,弄不好还会因此贻误了处理事件的宝贵时机,以至难以收拾。

  危难时刻看担当。一个真正负责的政府,应该首先是一个诚实的政府。面对突发事件,正确的办法还是及时将有关信息公布出去,正确引导公众行为,争取百姓的理解支持,变被动为主动。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百姓整体素质的提高,现在人们对各种突发事件,无论在认识、判断以及心理承受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他们中绝大多数相信政府的信息,理解支持政府采取的措施,甚至会主动参与配合政府的工作。尤其是一些自然灾祸或一些不可预见的“人祸”的发生,老百姓是能够充分理解的,不会简单地看作政府的失职。如果处置及时果断,将危害降到最小程度,老百姓还会翘大拇指。今年东南沿海发生的几次台风,特别是风暴最强的“桑美”,政府无论在信息发布还是降低灾害程度上,都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刚刚发生的“欣弗事件”,由于信息及时透明,政府行动有力,和上一次“亮菌甲素事件”的被动形成了鲜明对比。

  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在该市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曾说:“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一个透明的政府,一个有强烈新闻意识的政府,而且在关键时刻决不能失语的政府。”这句话可谓深刻、到位,值得为官从政者深思。

  李树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