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办公益性助学贷款无积极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6日15:12 财经时报 | |||||||||
本报记者 胡劲华 刚读大三的湖北大学生李锁钢终于舒了口气。 9月7日,刚返校不久的李锁钢收到了一份礼物:他申请的4000元助学贷款终于批了下来。对于来自内蒙古的李锁钢,每年4000元的学费曾压得他一家“喘不过气”。
与此同时,云南省8000万元助学贷款未能及时发放、2万贫困生没有受到资助的消息,也深深刺痛了李锁钢的心。 李锁钢的“成功”得益于已成为标兵的“湖北模式”。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自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湖北省累计发放的助学贷款在全国排第一位(8.74亿元),远远高于其他省份(第二位的山东是5.8亿元)。该省共有185264名贫困家庭学生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实际发放人数174598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的27% 湖北模式:还是靠财政 李锁钢是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他所在的班级共有28人,有4个人的贷款申请获得了批准。 在高校云集的湖北,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个不闻其名的专科学校,李锁钢的幸运,得益大环境的改变。 事实上,湖北的国家助学贷款,也经历过“睡大觉”的时期。 2001年9月6日,《湖北日报》刊登消息称,从1999年到2001年,该省财政累计800万元的助学贷款的贴息专项资金,只花出去了45万元。背后的真相是,当年2亿元助学贷款计划只落实了三千多万元,救助4230人,与1.5亿元、2.1万人的申请要求相去甚远。 当地承办银行因此成为因助学贷款而遭媒体曝光的第一个“典型”,这一“刺激”也带来了改进动力。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章默英总结经验时表示,“湖北省政府已连续三年,将资助贫困学生作为承诺要办好的几件实事之一”。 实际上,政府的支持还是体现在财政上。2006年,湖北省财政已将省属高校3151万元风险补偿金和贴息资金纳入预算,同时把市州、部门及企业所属高校同样开销的1000万元编入财政预算。 此外,湖北还引入了较高的风险补偿金激励和分摊机制:按照15%的比例建立风险补偿金,当实际违约率高于15%时,首先用风险补偿金补偿,超出部分由高校、银行按六四分担;当实际违约率低于15%时,将其差额全部返还高校进行奖励。 由于有此激励,学校就把“降低违约率”当成了头等大事,而银行因为风险降低,也有了更大积极性。 银行动力缺失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自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1999年到今年6月,全国申请贷款累计总人数395.2万人,银行审批人数240.5万人;申请贷款累计总金额305.6亿元,银行审批金额201.4亿元。依然有超过100亿元的贷款申请没有得到满足。 而2005年12月底的一组数据表明,全国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未能取得助学贷款。 国家给的政策并不吝啬:每个高校按照在校生20%的标准控制国家助学贷款额度,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性照顾,包括大学期间的利息由国家承担、给予风险补偿等等。 但《财经时报》得到的一份资料显示,各省在2005年给出的风险补偿金比例各不相同,最高的省达15%,最低才3%。风险补偿金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银行贷款的积极性,而补偿金又和当地政府财政收入有关。 此外,银行则以高达20%到28.4%的违约率,来推委或放弃这项带有“公益贷款”性质的业务。 一位经办过国家助学贷款的银行工作人员向《财经时报》透露了自己的经历。 她说,按照国助贷款政策,经过招标确定经办银行后,银行会指定一些支行或分理处经办,学校则将申请学生的资料进行先期审核,并报送经办分理处或支行。如果有一名学生的材料出错,几百甚至几千份申请材料都会被打回,影响整批贷款办理时间。一般规定是1到2个月办理完,而现实中因为人手较少、手续烦琐,往往超期几个月。 她举例称,2005年到2006年学年度她对口负责两个学校,共收到262人、102万元的申请材料,而具体办理者只有一个临时抽调的银行人员,但这一过程中会涉及6个同事审核签字。每办一个学生的贷款,银行收取4元工本资料费,但银行计算过的人力、物力成本则在80元左右。按照6.12%的贷款利率,每人3000元~5000元的贷款额度,银行获利甚微。 “回报真的很低,如果加上拖欠不还,就只能赔本赚吆喝。”她还透露,她对口的两所学校自从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以来,已经有五百五十多人的贷款逾期不还,“目前正在追还”。 “贷额小、份数多、效率低、还贷难”,她以此来概括银行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公益与商业边缘 毕业生不按时还款,是银行经常用来“说事”的最好武器。 9月8日,来自复旦、同济、上海理工、体育学院等9所大学的68名大学生,因毕业后未依照合同约定按期还款,被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五角场支行起诉,涉案标的共计七百六十多万元。据称这个五角场支行还有此类欠款纠纷数千件。 来自湖北的硕士毕业生小夏对此表示理解,就业难度加大、待遇越来越低、学校收费一年比一年高,“申请助学贷款的人本身家庭各种条件就不好,工作后收入也并不高,结婚、赡养、买房等等,都将给助学贷款归还带来阻力。” 小夏读研究生的三年共贷款18000元,毕业两个月后已还款300元。由于还在见习期,他的收入现在每个月只有1000元左右。 从商业角度考量,这些学生应是银行“最低端”的客户,作为商业经营的银行,自然难以“提起兴趣”。 考察国外经验,美国有专门的“学生贷款市场协会”,作为支持学生贷款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大学生毕业后6个月开始还款,还款期限一般为10年,最长达到30年。若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或者生病、受伤、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还可以申请延期还款。 与此类似,英国有专门的“学生贷款公司”,日本有育英会来办理学生贷款业务,而在中国,却是让商业银行,来办理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的学生贷款业务。 北京师范大学的学者成刚,正在进行“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研究,他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表示,国家应考虑组建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来负责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成立教育银行是最好的选择”。(091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