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气象信息成为关注焦点 “医疗气象”走进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7日08:54 龙虎网

  【龙虎网报道】9月份以来,南京关于气象的外事活动频频。以气象为特色的著名高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内近期格外热闹:11日,22个国家的气象局长和世界气象组织官员一起到该校考察;14日至16日,世界气象组织在该校组织国际研讨会;18日至22日,由全球120多个国家气象局长参加的第10届世界气象组织教育与培训大会在该校举行;下月的16日起,世界气象组织在该校组织主办第二、第五区协环境卫星资料在气象中的应用研讨会……

  据介绍,如此密集的与气象相关的会议在该校召开十分罕见,这一切都基于气候变化的一个重大背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需要各国科学家共同研究其带来的变化和急需实施的对策。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多位专家,了解到一些与我省读者密切相关的气象信息,最新科研成果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最新进展。

  第十届世界气象组织教育与培训大会18日-22日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在广场上迎风飘扬的111面旗帜分别代表世界气象组织、109个国家和地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这109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曾经在该校参加过培训的学员所在国家和地区,以及参加第十届世界气象组织教育与培训大会的国家和地区。

  太阳能分布地图将出现

  同样品种的柑橘在同一座山上,山顶结出的果子要比山腰的苦涩许多,这是为什么?樟树一直被认为是最佳的城市绿化植物,可南京地区的香樟总是发黄,这是为什么?

  中国气象学会气候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缪启龙教授告诉记者,这并不是土壤的原因,而是我们并不关注的太阳能在起决定作用。目前,他们已经研制出一套名为"温度分布图"的太阳能测算软件,只要点击地图上的任意一点,该点上一年四季中哪一天太阳能最强烈,适合种植什么样的植物,房屋如何朝向最为节能等都将立即展现在眼前。

  缪启龙教授告诉记者,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气温上升,太阳能分布也会变化。有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们用太阳能就像用手机一样普遍,今后太阳能的利用方式也将会比现在想到的更加多种多样:太阳照射下,太阳电池方阵产生电源,储存在蓄电池内,通过控制器和逆变器来满足用户用电需要。白天发出的电可以通过逆变器卖给公共电网,晚上用储存的电,太阳能不足时买电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在通讯领域的应用保证了通讯基站、中继站、直放站等负载的电力供应,体现了太阳能无人值守、高效稳定运行的优点,避免铺设供电线路和开凿路面的工作。

  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对太阳能的准确测算上,目前,江西省的太阳能分布图已经绘制成功,明年7月左右,涵盖我国西部地区的"温度分布图"软件也将正式面世。

  百姓也可预测紫外线指数

  在炎热的夏季,不少爱美女性在每天外出前都习惯查阅当天气象台播报的紫外线指数。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环境委员会委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郑有飞教授告诉记者:"现在只要安装一套软件,普通市民坐在家中也可准确预测紫外线指数!"

  打开这套名为"紫外辐射预测与对策系统"的软件,记者输入了南京9月13日的"纬度、经度、是否阴晴、海拔、臭氧浓度"等5组数据后,屏幕上迅即跳出了14日的紫外线预报数据:"1级,最弱,属弱紫外线辐射天气,无需特别防护。"前后不到1分钟,这样的预报结果准确吗?记者拿着软件的预报结果与中央气象台、江苏省气象台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发现结果几乎没有丝毫的差异。郑教授告诉记者,此前,国内气象台预测紫外线强度指数都采用了国外的某套软件,要想得出预报结果必须输入几千组气象数据,准确率是高,可预报成本太大。

  目前有国内33多个省市的气象台采用了"紫外辐射预测与对策系统",不仅县城的居民能准确地获悉当地的紫外线预报,有条件的居民在家中也能预报。更为重要的是,紫外线指数不仅仅是对市民防晒预防的提醒,紫外线对植物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能掌握紫外线的强度,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促进植物增产。

  南京最热地点在哪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博导申双和教授告诉记者,城市的热岛效应严重。以南京为例,夏天时,市民们在城中感到特别热,而在雨花台、中山陵明显感到温度要低些。在同样一个城市,为什么盛夏时有的地方特别热,有的地方要凉爽些。这就是热岛效应所致。眼下,他们正在寻找南京最热的地点,并绘制南京温度场分布图,以提供给南京市建设时所用。

  这位专家介绍,夏天时雨花台、中山陵相对较凉是由于这些地方空旷,空气对流强,热量容易释放。而市中心由于高层建筑过多,这些建筑吸收了太阳辐射光后,又辐射出长波红外光,从而使空气温度增加。这种城市的热岛效应到底对南京的影响有多大,导致南京各个地点的温度场分布又是怎样?目前,申双和教授正在进行研究,作为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课题名为"南京市的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及热场分布"。这项研究将用到多项气象技术,一是在城市里选择人员密集点、商业区和城郊接合部等地点,安排人员用探测设备掌握气温等情况;二是利用南京已有的12个分设在各处的自动气象观测站,提供该处的温度、湿度、日照和降雨等;三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借助卫星了解南京地表温度的高低等。在对各路数据综合分析后,得出南京各个地点最高温等,哪些地方热岛效应最为严重,告诉规划部门,哪些地方不宜再盖高楼,哪些地方多种绿树等。这项研究将于2008年完成。

  天气预报准确率我国达85%以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智协飞教授介绍,气象学通过天气预报来体现服务价值和服务水平。目前,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而上世纪80年代则在80%至85%之间。我国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在世界上处于先进水平。科学研究已经做到,能掌握天气变化,如能掌握台风的路径,降温能知道降到什么程度,冬天刮大风能知道什么时候到,等等。

  做到这些,除采用常规气象观测手段外,更多地依靠卫星遥感技术和雷达网的建立,以江苏为例,在13个省辖市都建立了多普勒雷达,相互联网,能准确地测到哪个地方有积雨云、浓积云,哪个地方有雨层云,在掌握短时云雨变化后,准确预报。在国外天气预报已经能做到预测未来1-3个小时的天气变化,甚至可以做到定时定点预报。

  然而,这位专家指出,目前的科学水平尚不能改变气象变化,如改变台风的路径,让其在海上"走掉",人类没有这样的能力。

  全球气候变暖江苏不升反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江苏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主任闵锦忠介绍,全球气候变暖后,长江中下游的平均气温并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这似乎不可思议,但专家认为并不奇怪。

  闵锦忠教授说,之所以长江中下游没有一样变暧,青藏高原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随着全球变暧,青藏高原的地表热状况被改变,积雪分布也有别于过去,青藏高原的大面积上升气流形成的环流,比气候变暖前上升的高度更高,落到太平洋上的距离更远,从而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变小。江苏靠着海边,海洋性气候特征更为明显,江苏的平均温度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要低,每年平均37℃的气温只有一二个星期。像南京这样曾经的"火炉",这10多年来的确可以摘帽。未来是否还要戴上,要看以后天气变化。

  不过,这位专家也介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季风的强度由强变弱,江苏有降水偏少的趋势,旱灾增加了。他说,夏天由于大陆温度上升快,在大陆上空形成低压,而在太平洋上温度相对大陆表面温度要低,空气冷却形成高压,高压和低压之间形成了从南至北的季风,并在大陆形成降水。从相关数据的总结分析发现,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季风强度变弱,降水趋少,而同样受季风影响,华北地区从2000年开始,降水有增加的趋势。

  天气变化影响健康"医疗气象"走进生活

  医疗气象专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郑有飞教授告诉记者,突然降温并伴随大风,这个时候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就会增多;当湿度增高时,许多人会缺乏自控力,烦躁不安。同时随着气压的降低,人体的血压、血沉、尿量都会随之产生细微的变化,容易诱发相应的疾病;当湿度上升时,身体会从肠道吸收水分,因而呈现浮肿,使腿部和腰部增粗2厘米。这一切都是因为天气变化引起,这也把"医疗气象"这个名词拉进我们的生活。

  郑有飞教授说,最近几年,由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一些新老传染病不断出现规模不等的暴发或流行,特别是2003年冬春季节暴发的非典,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灾难。因此,天气气候与人体健康的研究也越来越得到气象和医疗卫生部门的重视。许多常见的疾病中虽然绝大部分并不是由天气、气候引起的,但气象因素与这些疾病的关系却非常密切。不少疾病的发生必定在一定的季节和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还有一些疾病则在某种天气时可以诱发和加重。天气气候的剧烈变化对常见的循环疾病如高血压、中风、脑出血、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的影响很大。例如,气候的剧烈波动,在中风发病的过程中可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触发因素。

  在国外,医疗气象的研究相当深入细致。例如一项在芝加哥进行的研究指出,湿度上升时打字员的出错率会增加10倍,此外警方的记录也证实,在相对湿度最高的月份犯罪率也会上升。针对这样的研究结果,相关部门就能事先采取措施。随着有关医疗气象的研究深入展开,人们身上的疾病与天气之间隐秘而又微妙的联系被一一揭开,医疗气象预报不仅可以让市民可以根据天气预报自行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并可以提供专业的医疗干预,对某些异常天气下的"高危人群"给予适当的提醒和防护,那时大家就不会对天气的干扰束手无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