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重点工程:夯实国力造福百姓的丰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7日11:04 北京日报

  国家强盛,需要雄厚的基础设施;百姓安康,需要实在的投入支持。三峡建设、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国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梦想,近年来正在逐渐实现。在新中国成立57周年之际,让我们看看这些重点工程给国家和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

  三峡工程:发挥防洪发电等综合效益

  9月5日,国务院长江三峡三期工程验收委员会枢纽工程验收组正式宣布,三峡三期工程蓄水(156米水位)的条件已经具备,可于今年汛后开始蓄水。这标志着三峡工程可以开始发挥防洪、发电和航运等综合效益了。

  “三峡工程将对长江洪峰起到巨大的调节作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处史立山处长介绍说,汛期最怕长江和各个支流的洪峰汇到一起,而三峡工程的库容可以有效地起到错峰作用,保证长江最危险的地段流量不超过警戒值。

  从2007年汛期开始,三峡工程就可以运用巨大的防洪库容拦蓄洪水,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即使遇到千年一遇的洪水,在保证三峡枢纽安全的前提下,配合启用荆江分蓄洪等工程,也能保证荆江河段的行洪安全。

  “三峡工程三年发电1200亿度,许多省份为了能多用一些三峡的电,都来找我们抢着要。”多年从事水电管理工作的史立山说,三峡工程相当于15座百万千瓦级火电厂,所发电力主要输送到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其中,三峡输往华东地区的电量占整个华东用电量的10%,极大地缓解了华东的电力紧张状况。

  三峡工程的建设,还带动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飞跃,史立山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我国只能生产单机3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而通过三峡工程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现在已经能够生产单机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

  南水北调:北方百姓将与高氟地下水说“再见”

  北方缺水而南方多洪涝,这种南涝北旱的地理特征,使得南水北调工程经过近50年的动议和论证,终于在2002年底开工。

  “在河北衡水、沧州等地,由于缺水,一些群众不得不长期饮用含氟量严重超标的深层地下水,造成氟骨病和甲状腺病等蔓延;在天津,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有些地区地面沉降已达三米多。”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高俊才这样描述北方的缺水。

  目前正在建设的是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一期工程,按照国务院确定的目标,中线一期工程2010年通水,东线一期工程2007年通水。干涸的北方,将迎来丰盈的长江水,南北共饮一江水将成为现实。

  地跨河南、湖北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中线一期工程经河南、河北自流到北京、天津,主要解决京、津、冀、豫等省市的城市缺水问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设在扬州的江都;东线工程规划从长江下游抽引江水,沿京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供水,最终抵达天津。

  截至今年8月底,国家已安排南水北调工程投资210亿元,先期开工的各项工程正在抓紧实施。

  “工程建成后,可有效缓解北方特别是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支撑这一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带来生产力布局的重大调整,工农业结构乃至产业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高俊才说。

  西气东输:开创中国天然气“元年”

  作为一种可替代石油的清洁能源,天然气2000年在我国的消费量刚过200亿立方米,到2005年已经达到近500亿立方米。一条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至上海白鹤镇的长4000公里的天然气管线,把西部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输送到能源短缺、污染严重的东部。“作为第一条天然气骨干管线,西气东输工程不仅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项目,而且还开创了中国天然气‘元年’。”从工程上马到项目建成全程参与的发展改革委能源局油气处处长胡卫平,谈起西气东输满怀感情。

  大规模使用天然气,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才真正进入国家的决策层面。胡卫平说,当时建设这个年输气能力120亿立方米的工程,还担心东部地区能否接受。现在看来,各地对天然气的需求非常旺盛,120亿立方米已显得不够用了。

  作为一种还处于勘探大发现期的清洁能源,我国天然气工业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我国天然气的储采比(探明剩余可采储量/年开采量,即开采年限)是石油的近3倍,天然气年产量以20%左右的速度飞速增长。

  胡卫平透露,国家将要修建第二条西气东输管线。进一步加大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要。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开发、进口一部分天然气资源,以弥补不足。(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