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自主创新———企业创新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01:15 哈尔滨日报

  李志杰

  8月9日,哈尔滨市召开了全市科技大会,市委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这一政策将为哈尔滨市自主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

  目前,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0.5%,大企业占到0.7%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5%。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过专利,有专利的企业不到万分之三。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企业还远远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其主要原因:由于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加之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所形成的体制性因素,导致政府科技创新投入的政策导向偏离了企业,特别是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方面目标的缺失,使得企业长期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

  针对过去在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微观操作层面上,就《政策》的有效落实提几点拙见。

  一、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和指导力度,使每个企业都能充分享受到优惠。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社会关系,特别是政府部门,是企业发展的巨大生产力,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实践证明,谁得到政府的支持越大,谁发展的就越快。

  目前,哈尔滨市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长期存在着重生产,轻管理,特别是缺乏对公共关系的管理,对与之相关的政府部门的职能以及有关的政策缺乏了解,造成了应该得到的资金支持没有得到,应该享受到的税收优惠没有享受,从而使产品的成本居高不下,竞争力下降。例如,在有关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额和增值税转型等政策方面,经常由于财务人员对政策的把握和操作程序上的原因,在具体的账目处理上失去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机会。首先,要不断地拓宽对《政策》的宣传渠道。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网络和手机短信等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进行地毯式的宣传;其次,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相关企业的微观指导。让每一个企业都能够充分地了解并享受到《政策》的优惠。

  二、加强政府引导性资金使用的绩效管理

  “十一五”期间,市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通过整合政府各种科技类专项资金(基金)向创新型企业倾斜的同时,每年的科技投入又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是如何使这些有限的资金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是摆在各资金(基金)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在资金项目的立项标准上,要注重实效。一要注重发挥其雪中送炭的“急救”作用。通过政府资金的注入,能使项目甚至企业起死回生。二要注重发挥其引导与激励的驱动作用。通过利益的驱动,使企业对可上可不上的项目选择前者或使后期的项目计划提前启动。三要避免“锦上添花”的形象工程和“杯水车薪”的情况发生,避免资金的浪费和降效。其次,要有效地实施项目的合同管理和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一要引入国际标准的项目管理技术,实施项目的过程管理,把目标管理纳入过程管理之中。通过设立阶段性的验收指标制定分期拨款计划和实施控制手段,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和防控与降低资金使用的风险。二要通过对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价进行知识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避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三要建立项目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对重合同、守信用的企业加大宣传和支持力度,对存在圈钱、套钱等欺诈行为的企业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和控制手段。

  三、开发利用哈尔滨市科技资源的“淘金”工程

  目前,哈尔滨市的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中直和省属的大学、大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科处于国内“前三甲”的位置。他们的科技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成果和研发机构等方面。这也正是哈尔滨市企业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急需解决的三个瓶颈问题。但是,长期以来,他们为哈尔滨市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却始终不尽如人意。在调研中了解到,这些单位也在不断地探索加强与地方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有效途径,但由于体制和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常常是爱莫能助。这就要求政府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发挥整合社会资源的强大功能,通过政策、资金和职能作用,实施开发利用哈尔滨市科技资源的“淘金”工程,打通和拓宽产学研合作的通道。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由市科技局牵头组织的六大产业技术联合体已陆续启动。同时,在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改革中,采取了引导高校与企业联合申报产学研合作项目等措施。在此基础上,要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出一条具有哈尔滨市特色的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之路。

  在引进人才方面,要不断调整和创新工作思路,将引进哈尔滨市中直和省属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纳入哈尔滨市人才引进的工作范围。通过采取兼职、挂职、聘任和合作等多种柔性的工作机制,吸引他们参与地方经济的建设。这样不仅可以省去大量用于安置家眷、购买住房和车辆、提供工作条件等费用,同时,还避免了外引人才的风险。对于必须外引的紧缺人才,可以采取联合这些大学、大所共同引进、共同投资、共同使用的联动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他们现有的科研团队、仪器设备和各级研发中心等资源,提高人才引进工作的实效性,降低外引人才的成本,提高人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总结哈尔滨市民营科技企业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由科技人员自带成果创办创业,不仅成功率高,而且企业寿命长。典型的案例有光宇、九州等企业。为此,通过资金和政策,鼓励和引导哈尔滨市大学、大所的科技人员自带成果创办企业,将是提高哈尔滨市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培育壮大哈尔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有效突破口。然而,资金是影响他们创业积极性的第一屏障,为此,可建立创业风险投资专项资金,专门用于科技人员自带成果创业的前期开办费。使更多有创业激情的科技人员进入哈尔滨市经济的主战场。

  四、将政府采购和首购制度落到实处

  政府采购和首购制度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扶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一项最有效的政策措施。美国硅谷的成功与这项制度的有效实施是密不可分的。近几年,该项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对该项制度的功能定位有缺失和门槛过高,对这项制度在支持自主创新产品快速进入市场的功能认识不足,落实不到位。对于哈尔滨市的企业来说,不仅同时面临着国内和国际产品的竞争,特别是在成本方面,我们的产品往往处于劣势。同时,哈尔滨市还出现了部分自主创新产品“墙内研发墙外销”的新现象。所以,这项制度的有效实施对哈尔滨市就显得尤为重要。去年,哈尔滨市实施的政府公务车的采购制度,使哈飞的首款轿车在上市之初就快速地进入了本地市场,为哈飞系列轿车的开发和生产,迅速打开国内和国际市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一成功的案例,为这项制度下一步在哈尔滨市的有效实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要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一套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特别是在轨道交通、税控收款机和城市一卡通等重大的政府采购项目中,切实保证这项制度落到实处。

  五、实施企业“一把手”培训工程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政策环境是外因,企业是内因。而在企业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并非是技术研发人员,而是企业的“一把手”。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往往被忽视。从目前国家乃至多数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中,都把创新人才问题集中在研发队伍的建设上,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的企业家却很少提到或者措施不具体。在我国,大部分的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全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重大战略性决策,始终是“一把手工程”,他具有一票否决权和一票决定权。在国内企业中,由于“一把手”不重视研发,而导致大批研发人员流失的现象并不少见。哈尔滨市国有企业几乎都经历过这种痛苦,而且这种现象目前在部分企业中还依然存在。而在大多数的民营科技企业中,由于研发力量不足,而借助于产学研合作方式提高研发能力的现象也非常普遍。这正反两个案例,足以说明企业“一把手”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沈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振兴计划”的启动和浙江“企业家洗脑工程”的实施,充分体现这些地方政府先知先觉,已经预见并着手解决制约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第一瓶颈问题。

  目前,哈尔滨市还没有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的专项资金和具体措施。没有创新型的企业家,就不可能有创新型的企业。所以,应尽快设立专项资金,实施企业“一把手”培训工程。这是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一通百通”的先期工程。《政策》的实施,只有对由创新型企业家所经营的企业才能发挥真正的效力。

  六、将创新管理纳入对国有企业的目标考核

  国有企业在哈尔滨市的经济发展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在推动哈尔滨市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工程中,针对目前存在的“企业不积极,政府干着急”的一头热现象,以建设国有创新型企业为突破口,不仅对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对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政府对国有企业管理职能的加强,在创新型企业的建设中,政府对民营企业只能采取鼓励、支持和引导。而对国有企业可以采取“要求”,甚至“强制”的手段,使每项政策让国有企业首先用足,并将创新管理纳入对国有企业的目标考核。

  例如,在哈尔滨市的大部分企业中,对职工培训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益和生产效率,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有效的措施认识不足,始终没有把教育经费的投入作为企业的一项投资来对待。所以,大部分企业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甚至没有投入。在人才使用中,“杀鸡取卵”的现象十分普遍,导致企业人才危机时常出现,竞争力不断下降。作为政府,在全社会倡导创新,鼓励和支持创新的同时,要以身作则,不断地加强自身工作的创新。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政府各部门通过工作方式的不断创新,为企业开辟出一条平坦而宽敞的创新之路。

  为使政府创新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具有可操作性,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可将《政策》的执行情况纳入政府每年的责任目标考核体系,通过目标考核监督机制,使政策的执行由过去被动地贯彻转变成主动地落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