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于都大步走在致富路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08:16 东方网-文汇报

  六百多米宽的于都河,看上去并没有黄河的雄伟和长江的浩荡,而显得有几分蜿蜒秀丽。但她却因70多年前中央红军主力相继在此渡河西进,成为“红军长征出发地”而载入史册。

  虽然于都县仍是老区贫困县,但当我们“长征路上访名城”采访团从瑞金驱车跨过“于都长征大桥”时,映入眼帘的却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现代新城,让我们的心里充满发现的
期望。

  “长征精神没有过时”

  于都县委、县政府大院门前的一张告示,让我们采访团的成员有点“莫名奇妙”:“早晨7时前,小车不得进出;晚上6时后,小车只能出、不能进”。为什么县委、县政府的小车晚上不能进县委、县政府的大院?一打听,原来大院里有一棵千年老榕树,根深叶茂。当地的市民已经养成了每天清晨到县委、县政府大院里那棵古榕下晨练的习惯。为了给晨练的市民“腾地方”,县领导于是做出了“车让人”的规定。

  于都县党员干部还在坚持“义务劳动”。于都工业园区建设初期,县委、县政府组织万名党员干部,冒着酷暑利用双休日平整土地,他们说:光靠“义务劳动”让于都富裕起来是不可能的,但“义务劳动”让于都人体验了红军年代的奉献精神,要让于都人民富起来,党员干部是不能没有奉献精神的。

  对此,于都县委书记刘金接说得好:“革命战争年代,长征精神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长征精神是我们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强大精神动力。”

  苏区首家国企还在创利

  多年前,记者在江西采访时就听说有这么一段批评当地基层干部的顺口溜,“说农业大半天,说工业一支烟,说金融不沾边”。然而,在初具规模的于都工业园区,我们意外地得知:我国“第一家国有企业”竟然就在于都,它就是1932年春成立的中华钨矿公司。当年,毛泽东的弟弟、时任苏维埃人民政府银行行长的毛泽民曾亲自兼任该公司总经理,矿上最多时有3000多矿工,刚开始时钨砂一担可卖8块银元,后来卖到了15块。源源不断的钨砂,为苏区换回了盐、布、药品等紧缺物资,包括红军急需的枪支弹药。4年里,该公司共为红色政权创造财政收入430万元,铁山钨矿成为当时苏区最重要的经济来源。该公司因此获得苏维埃共和国第一家“国营企业”的美名。

  今天,铁山钨矿年采选能力50万吨,是中华苏维埃四年生产总量的100多倍,每年为当地政府提供了一二千万元的财政支持。如今,一家由民营企业家组成的股份制企业——安顺钨业公司已经成立,其生产的精钨粉将大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该项目预计可为当地政府提供税收将近8000万元,加快“脱贫”的步伐。

  去年,于都工业园区已经落户的90多家中外企业,销售收入总和已经达12亿元。

  做百姓脱贫致富的领导

  “造福一方”,是于都县委书记刘金接的“执政理念”,他将为老百姓尽快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列为县政府职能之首。

  目前,已经有30万于都人外出打工。调研显示:文化程度高的打工者外出打工收入较高;即使在家种地,学过专业农技知识的农民收成也较好。为此,县政府一年投资400多万元,推出“公民知识化、农民职业化”的教育培训计划。通过“订单培训”,帮助每年近万名初高中毕业生找到就业岗位,同时围绕脐橙、奶牛等主导产业帮助农民提升农技水平。

  于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45万亩宜果山地。刘金接说,于都人民将争取10年内将宜果山地都种上脐橙,其产量相当于美国半个加州的橙子的产量,农民的收入水平一定会大大提高。

  本报记者汪澜郑蔚吴越

  (本报于都9月17日专电)

  当年的红军渡口如今已建成跨河大桥。郑蔚摄

  

于都大步走在致富路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