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中心专家:重庆历史上是干旱频发地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18:08 新浪嘉宾访谈 | |||||||||
主持人马骧:正好可能是因为今年碰到这样的大旱,所以我们才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大旱也造成了很多影响,于是现在很多人们都关心,明年还会不会出现这样的大旱,在川东地区或者是在别的地方?
张培群:明年的预测,从我们的业务上来说,现在还没有开始做。业务预报在每年的4月份会发布当年夏季的预报,因为主要我们的异常都发生在夏季。我们还会在每年的11月初的时候有一个对冬季、次年春季和夏季的展望,这是更粗线条的,现在还没有最后经过会商确定,现在很难说对明年的具体预测意见是什么。 但是对于干旱的问题,应该说川东重庆地区,在历史上也是干旱频发的一个地区。实际上这种干旱是有很强的年代际变化的特点,大概是十几年、二十年的变化,70年代到80年代前期,是一段比较大的干旱区。到了90年代后期以来,慢慢又进入一个干旱期。从它自身变化的演变特征来看,它开始了一个相对的干旱容易发生的一段时期。 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说不光是明年,可能未来还会发生比较严重的干旱,应该是这样。 主持人马骧:如果说我们到了明年4月份做出了比较明确的预测,川东、重庆不一定有今年干旱严重程度这么大,但也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干旱。这个预测出来以后,会得到哪些相关部门的重视?以及国家会做出什么样的预防措施? 张培群:实际上这个牵扯到气候异常的响应,我们怎么响应。 中国气象局是国家防灾减灾委员会的成员,防灾减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有预测的,比如你对灾害有预测,当然这个预测不光包括气象灾害,也有其它还,都是属于自然灾害。但是在自然灾害当中,气象灾害占的分量是最大的。气象灾害会引起其它的灾害,比如地质灾害,或者是其它的灾害,所以是一个综合的。气象局是一个成员,还有像地质部门、国土资源部、水利、林业部门,很多行业都会在这里边。据我了解,已经有了一些方案,但具体还在细化一些方案,比如应急响应,突然出现了几级气象灾害,或者是几级水文方面的灾害,做什么样的响应,现在国家这个层面也还是做很多前期的准备。当然像我们主要是做好预测,做好监测。 主持人马骧:您所做的工作是比较专业性的这一块,我们不能要求这边做完预测,马上发命令,什么地方要备旱了,或者是防汛了,不同的部门做不同的事情。 张培群:实际上可以跟大家沟通一下这方面的信息,因为可能天气预报大家接触的比较多,每天都跟大家接触。但是作为长期预报来说,可能以前接触的也比较少,获得的也比较少。中国气象局现在可能每个月都有一个新闻发布会,这个新闻发布会主要是通过媒体向广大的群众来获取我们对于上一个月天气气候异常的情况和下个月预测的天气情况,这是一个途径。 另外,也可以通过访问中国气象局网站,或者是我们国家气候中心网站,我们也有自己的网站,也可以了解一些这方面的信息。 主持人马骧:我们说到了气候异常以及气候天气情况的预测相对应的办法,我想对于每个朋友最关心的可能是明天您要穿多少衣服,是不是会下雨。但是像今年这样极端的天气情况出现以后,人们更多的关注度放在了比较大的方面。有很多朋友问到,今年四川的干旱是不是跟过度的资源开采和森林砍伐有关?还有另外一个网友问,张主任,在您看来全国或者是全球气候变化都是朝恶劣方向发展的?也就是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上的气候不会变好,只会越来越差?有越来越多的干旱、洪水等等。这位朋友觉得是因为人类对于环境的过度开采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培群:应该说我们现在天气气候的变化,它由两类原因引起的,一类是所谓自然的变化,自然本身的变化,包括气候也有气候本身的变化。另外,跟人类活动有很大关系,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的变化。 最近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越来越大,大家可能通过各种媒体、各种材料也了解了很多。 包括全球变暖,比如温室气体排放、过度砍伐,主要是土地利用变化了,土地原来比如说是森林变成了矮草,矮草变成了荒地,变成了庄稼地,变成了城市。这些都是影响我们气候、环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些变化,现在国际上也很重视,我们自己也很重视,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应该说这种不当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都是负面的居多。但是人们现在开始慢慢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在采取一些措施,在采取一些减缓排放、减缓土地利用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气候本身也有自己的调整,我自己觉得可能会慢慢有所改善。 当然如果不当的人类活动继续进行,气候变坏不可逆转。比如土地造成异常,不可恢复了,就很难再好转回来,这就会越来越坏。如果在可控的范围内、可调节的范围内,抓紧时间实施各种措施,我想还是会有效果的。 网友:过去我们一直宣扬要同自然环境做抗争,比如跟沙漠做抗争,叫人进沙退,但实际来看没有做到这一点,都是沙进人退。不知道张主任个人看法上,对于整个全球的气候好转是否持乐观态度? 张培群:气候好转,人进沙退关键看人怎么进。如果你知道怎么样正确地来对待自然,不是跟它是对抗,而是以跟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进沙漠也好,森林也好,进哪儿可能影响不太大。但是如果你不知道或者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做,不按照自然的方式来做,肯定是形成相的结局。当你不了解你的活动对自然有什么影响,有时可能是负面的,有时可能不会有那么大负面,之前最好不要轻易地采取什么样的活动,直到你的认识或者是你的了解相对比较多,对规律认识比较多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行动。 主持人马骧:张主任,可能我们个人对于气候的影响、环境的影响,每个人都应该说从这个方面去要求自己,但是个人行为毕竟还是比较小的。 张培群:对。 主持人马骧:政府行为,一个国家的行为,它的工业排放量是多少,它怎么来控制,这个可能对于个人来说大得不知道多少倍。所以刚才网友问的问题也特别有意思,说您持乐观还是悲观态度,我个人不了解科学数据、科学规律,我只是从表面来看,我个人是比较悲观的,我不认为地球环境有多大好转,而是朝着不断恶化的发展中。您怎么看? 张培群:我可能还是比较乐观的。为什么比较乐观?因为爱护自然和愿意和自然和谐共处的人还是占大多数的。 主持人马骧:有没有数据支持您的乐观态度? 张培群:具体的数据我现在还很少掌握。但是我们有一些感性的认识,比如现在在减排,有一个《京都议定书》,签订《京都议定书》的国家越来越多,大家都愿意减少排放,尽管还在为很多利益在争来争去,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因为地球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地球,不是某一个国家的,还是愿意来做的。 我们国家政府现在也提出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只要愿意和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占大多数,这个将来应该还是一个相对比较乐观的发展,我是这样想的。 主持人马骧:有人问连续的干旱是否与我国东部湿地大面积的减少有直接的联系,您怎么看? 张培群:具体我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因为我们预报干旱主要是从降水的角度,多雨还是少雨的角度。而湿地的影响在我们的预报手段当中还没有很直接的是一个预报因子,我们主要是从气候系统本身,主要是在大气和海洋这两个方面的异常来考虑的。对于路面当中的湿地或者是路面当中其它的植被这些影响,在我们的预报方法当中考虑的还比较少。这也是我们现在认识不足的一个方面。但是我想以后可能会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主持人马骧:咱们国家现在气候的预报水平或者是监测水平,大概和国际领先的水平相比,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张培群:应该说总的气候预测水平全球都不高。因为气候本身作为一门科学,包括预测作为一门科学,它的发展时间还是比较短的。但是这一门科学是一个很古老的科学,但是有现代意义的气候预测和气候研究,发展还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而天气预报发展的时间很早,成功的天气预报是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现在应该说对于天气过程的认识非常非常深入。但是对气候,因为本身气候所牵扯的因子非常多,牵扯的要素非常多,而且牵扯之间的环节比较多,时间尺度又比较长,对于气候的认识才刚刚开始,对于气候来说应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预测水平来说,全球的气候预测水平,我们只能从一个简单的百分比来说,预测的百分点现在也就是在60%到70%的层面上。这种层面上,它比我们随机的猜想要高,比随机预报要高,还是相对长期积累的结果来看还是有技巧的。天气预报不是这样,90%的预报技巧是很高的。 主持人马骧: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科学的预测系统也不例外。我们知道当年诸葛孔明预测有东风,这是属于天气预报,但是能预测第二年有没有干旱有点够呛,有点困难。 希望最后听张主任说一说,哪怕是您个人的角度,对我们2007年中国大陆这一块气候做一个小预测,或者是哪些地方可能出现极端的气候现象? 张培群:应该说这个问题很大、很难。还是希望明年的天气气候异常严重性不要比今年大。即便出现了比较大的异常,我们在面对这样的异常采取的措施,或者是减缓措施、应对措施上,有更好、更有效的方式。实际上在人和自然不断交流过程中,不断适应的过程当中,学会了很多东西。比如我们经历了今年的大旱或者是高温干旱,我们会学会很多,比如怎么样建设节水社会,这可能是在我们短期内预测水平不是很高、预测的信息不确定性比较大的情况下,是我们很重要的一点。 主持人马骧:再逼问您一下(笑),明年川东地区会不会还会有像今年这样的大旱? 张培群:难说(笑)。 主持人马骧:我们只能拿科学来说话。 张培群:因为我们现在确实没有做这方面的进一步的工作,因为它要根据前期的很多异常信号、异常因子来确定。 主持人马骧:好,非常感谢张主任做客新浪。真心地希望我们国家的气候包括天气预报的水平能不断提高。也希望在预测水平提高之后,我们的应对的机制能和我们的科学预报紧密联系在一起。当然,最期望我们的国家乃至全球气候会越来越好,整个人类居住环境会越来越健康。 张培群:对。 主持人马骧:谢谢您做客新浪。 张培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