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如何消除“网络通缉令”副作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2日14:56 新民晚报

  一则追错对象的“网络通缉令”打乱了一个普通人平静的生活。42岁的章甫三个月前被莫名其妙地卷入一起“网络通缉”事件。在三篇被数万人点击过的帖子上,章甫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和手机号码被公布,他被人称为“逃犯”、“黑户”,甚至他的一个女性朋友也被说成是他的情人,还有,女儿是领养的——这个章甫一直小心守护了8年的秘密被公开……受害者一怒之下将网络公司告上法庭。

  人们担心,“网络通缉令”任由它蔓延下去,会有无辜人士被牵连进来,落个遍体鳞伤;它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酝酿出更大的笑话或者灾难;它会大面积侵犯隐私权和名誉权,最终人人自危,过度的表达自由反倒扼杀了自由本身。有人据此对“网络通缉令”的“罪状”全面清算,并提出要对之进行全面废止。

  网络媒体的兴盛大为拓展了人们的表达空间,“网络通缉令”则借助新媒体开辟出了一种维护道德和伸张正义的利器。已经发生的几起“通缉”事件,不管是“追逐玩弄中国女性、诽谤中国男性的流氓老外”,还是“通缉虐杀小猫的女子和视频制作人”,都是因某些人公然践踏道德和良知,而法律却无法触及他们引起的。在做了几件大快人心的事情的同时,“网络通缉令”也日渐显现出激情大于理智的“暴民”色彩,章甫的遭遇充分证明了其“毒副作用”。

  章甫怒告网络公司,标志着法律已经先期介入“网络通缉令”的规范。像现在这样“一些匿名网络用户聚集起来,对一些真实或想像的道德罪行进行调查并执行处罚”,显然是太轻率了。隐身在不为人知的角落,事先没有得到监督,事后可以逃避责任,其公正性和准确性也就无从保证。一纸通缉令就能万人影从,给被通缉者造成人人喊打的局面,其权限和威力又是如此巨大。所以,必须让审判席上的“道德法官”们自身也处于监督之下,必须让他们有迹可循。

  “网络通缉令”并不能对道德有亏者予以直接的惩戒,它只是通过向能决定被通缉者命运的人施加影响,从而间接地实施打击。究其实质,它所起的无非是两个作用:传播与举报。在没有网络通缉令之前,人们通过口口相传和传统媒体来传播,通过写信和面谈的形式举报,这些传播和举报的方式在现实中都有成熟的自律和他律法则,既然“网络通缉令”具有同样的功能,也应遵守相似的规则。如有人越界,则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北京青年报(李星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