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祁门组建戏班重塑“活化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4日09:42 安徽在线-安徽商报

  目连戏历经300余年不衰

  最近几日正是秋收时节,但是祁门县环砂村的方锦祁却顾不上家中的几亩水稻,他在为组建目连戏班而上下奔走。

  目连戏是民间的一个古老的神怪戏剧种,因《目连救母》的剧目故事而得名。明代
,祁门清溪人郑之珍于1579年撰写《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劝善戏文》一经搬上舞台,即受到大众欢迎,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目连戏。该剧种在民间广为流传,遍及安徽、浙江、江苏、福建、江西等地,被许多地方剧种移植上演,历经300余年不衰,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目连戏因此也被戏曲界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活化石,并于今年初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连救母》的故事梗概

  《目连救母》戏文讲的是,祁门县环砂村员外傅相是一位乐善好施之人,后得道升天,其妻刘清提却不信佛,不但饮酒吃荤,还杀害生灵,阎罗王派小鬼捉她,在阴曹地府受尽了罪。傅相之子傅罗卜(法名目连)孝顺父母,不忍母亲在地狱受苦,削发出家,去西天求取真经,取得法力,打开地狱之门,经过六道生死关,寻遍十处阎罗殿,终于找到母亲,并劝母亲改恶从善,最终把母亲救出地狱,得成正果。

  戏中许多典故,在环砂村都能找到出处,如会缘桥、三官堂、烂沙河、放生池、黑松林等。目连戏鼎盛于清乾隆以后郑之珍笃信佛教,为借戏曲宣扬佛理,劝人为善,以正社会之风气,在杂剧、变文、传说的基础上撰写《劝善戏文》。因为戏文故事本身为民众所熟悉,其中所宣传的忠、孝、节、义为社会传统所认同,加上唱白质朴,广用民间土语、谚语,并穿插了筋斗、蹬坛、跳索、蹿火等杂技表演,精彩刺激,所以《劝善戏文》一经搬上舞台,即受到大众欢迎,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目连戏。

  在清乾隆以后,徽州徽戏蓬勃发展,清末民初流布在徽州各县的六十来个徽戏班社,也大多能搬演目连戏或能演一部分折子戏。休宁每年五月初一的“五猖庙会”,万安镇农历正月十六日的“水龙庙会”,都必唱《目连救母》。屯溪阳湖溪滩,民国末年还演出了三天三夜目连戏,盛况空前。

  重新组建戏班拯救民间瑰宝

  方锦祁说,自从目连戏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后,他带领全村人们,就开始了组建戏班的任务,而镇、县政府部门,也多次给他们以大力支持。

  由于目连戏的演出成本太高,最后一次演出已是民国末年,其后目连戏再也没有演出过,戏文唱腔几乎失传。目前方锦祁手中保存了一本目连戏的小说文本,分为上中下三册,他又向文物部门借来了一套戏曲本,按照上面的原始图片,他们将其复印下来,挂在村中祠堂里,作为戏班临摹的范本。

  根据村中老人的记忆,方锦祁又从其他一些乡镇,请来还会唱上一句半句的乡亲,前来村中会商当年的唱腔。然后从村中召集二十多位村民,成立了目连戏戏班,并将祠堂中珍藏的一些剧服、乐器取出,准备先开发出目连戏的几个选段,让这个民间瑰宝再次放出异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