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美国人的爱国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11:17 法制早报

  □毕竞悦

  (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北京博珩文化有限公司总策划)

  这是一部传世的教科书,一部延续至今的美国法学院学生的必读书目。其作者同样富有传奇色彩。约瑟夫·斯托里生 于1779年,1808年,29岁的斯托里被马萨诸塞州选举为美
国国会众议员,32岁接受麦迪逊总统任命成为美国最高 法院大法官,这是迄今入主最高法院最年轻的一位。1829年,对美国法律教育无比重视的他,几乎以一人之力创建了哈佛 法学院。他还是让美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和废除奴隶制的积极倡导者。1835-1845年,他用人生最后的10年完成了 12卷本对美国法律的评注,其中就包括3卷对美国宪法的评注。

  以“评注”的方式研究法律是罗马法复兴的产物,在十二、十三世纪

意大利的大学出现了许多对罗马法进行注释、评 注的作品。与之相对,英格兰的普通法的研究却偏重依赖于经验,没有太多成文的理论,因而也被大学教育所排斥,直至英格 兰法学家布莱克斯通《英格兰法评注》的出现才打破了僵局。作为英格兰法律的继受者,美国法进行了本土化的历程,美国法 学家肯特成书于1826年的《美国法评注》是第一本关于美国法的专著,奠定了美国法的基础。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肯特的 著作有“过时”的嫌疑。而斯托里的《美国宪法评注》不仅是美国早期法学的重要著作,也是今天研读美国宪法的重要文献。 与以往的“评注”解释古已有之的法律不同,该书的研究对象是一部新生的法律——美国宪法,斯托里著作的生命力很大程度 上源自其研究对象的生命力。

  1776年《独立宣言》发布的时候,实际上是独立为13个“邦”,而非一个“美国”。邦联的脆弱在独立后的几 年内让各邦人民在邦与邦和对外事务中吃尽苦头,人们日益意识到“团结则存在,分裂则毁灭”,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通 过制定宪法,把13个独立的邦统一为一个强大的、足以保护人民的自由和安全的国家。正如斯托里所言,所谓国家或民族就 是,人们为了通过联合的力量提升他们共同安全和利益之目的,而团结在一起的政治组织或社会团体。这揭示了现代民族国家 的基本内涵之一。

  国家独立与人民自治的观念常常相伴而生。在欧洲中世纪,“自由”一词开始既指政治独立、又指共和自治。177 6年1月,移居美洲的英格兰人托马斯·潘恩发表了《常识》一书,认为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斗争是一场争取独立的斗争, 亦即争取自由的斗争。同年7月4日通过的《独立宣言》是美洲大陆脱离英格兰的行动,也是反对公民不平等的斗争,它宣布 :人是生而平等的,享有不可转让的权利。组成联邦正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美洲人民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是人民自由 、自治的保护神,人们爱这个联邦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自身利益的驱使。

  然而国家还有另一层含义,在我们平时谈起“国家”的时候,往往是指它的政府实体。政府如何组织和行为将会直接 影响到人们的爱国心。在一个人治或者专制的国家,人们可能会把爱国主义中所包含的情感一部分转化为“忠君”的热情;这 种爱国心虽能暂时地激起强大的干劲,但却不能长久。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认为,还有一种爱国心比这种爱国心富 有理智。使人人都参加政府的管理工作,是使人人都关心自己祖国命运的最强有力手段。

  为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声辩,宪法通过后不久,汉密尔顿联合麦迪逊、杰伊一同以“普布利乌斯”为笔名,发表了一 系列短文阐述美国宪法的精神。后来,这些短文结集为《联邦党人文集》。这是《美国宪法评注》的重要思想资源。《联邦党 人文集》是一系列宣传文章,是为了回应对宪法的最普遍的反对意见,因而没有试图在其推理过程中追求任何非常精细的次序 。《美国宪法评注》是对《联邦党人文集》的体系化,它描述了新生的宪法的生长机制和具体含义,使人们对于宪法的了解不 再停留于印象和观念的层面,而是能够深入到宪法的细节。在美国宪法方面的著作汗牛充栋的今天阅读《美国宪法评注》,我 们仍然会惊叹于斯托里的学识与语言的魅力。他的书结构严谨,但同时也能让我们在轻松的文字间理解一些我们早已经司空见 惯的政治、社会现象背后的机理。为什么美国成为一个联邦国家?为什么一些权力属于国会、而不属于总统和各州?作者的分 析细致入微到了设立邮局和驿路的权力、促进科学与实用技艺的权力、惩罚海盗的权力等。

  斯托里在本书的结尾希望“启发成长的一代更强烈地热爱他们的国家、难以抑制地渴望自由、深切地尊重宪法和合众 国”,希望这份宪法遗产传给子孙后代。斯托里应该感到欣慰。二百多年后,美国宪法依然生机勃勃,《宪法》文本甚至成为 了许多美国普通民众的藏书之一。这或许是设计宪法的先驱们始料不及却心底期望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