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当年哈军工今何在?曾经沧海创新未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10:56 新华网

  晚上,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开放实验室灯火通明,仪器旁、电脑前,学生们忙碌着。虽然,试验经常遭遇失败,但他们仍不知疲倦地继续尝试着。

  峥嵘岁月

  被誉为“中国潜艇之父”的邓三瑞教授,已年过七旬,他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历程,
回忆起往事,如数家珍。1960年前后,“哈军工”进行了分建和改建;1966年退出部队序列,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1970年,在原海军工程系全建制的基础上,在“哈军工”原址组建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53载沧桑改变了岁月的容颜,却未曾改变“哈军工”人不懈的创新精神。今天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已经成为我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校长刘志刚说,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具有坚定信念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国家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勇于创新

  为继承和发扬“哈军工”优良办学传统,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哈尔滨工程大学实施了一系列“特殊政策”,为很多心中怀有梦想的学生,开启创新求索的大门。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学生郭天祥,一下课就“钻进”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实验室,编程序、焊电路,进行科技创新实践。到了该熄灯的时候,他总要恳求看门的老大爷,能再多给他一些做科研的时间……

  就这样,4年的大学生活过去了,郭天祥获得了多个校内外颁发的科技竞赛大奖,并且被免试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他对记者说:“追求创新的过程激活了我内心的渴望与求知的兴趣,虽然,我为此失去了不少享受假日生活的闲暇,但我觉得,我的大学生活是充实而有收获的。”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哈尔滨工程大学不仅肯下大力气,而且肯花大本钱。就以“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来说,今年前8个月,涉及1400多名学生的290个学生科研项目,通过总计50多万元的“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得到了从500元-1万元不等的科研经费资助。

  学生们在各种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中获奖,从申请到专利,再到发表论文,学校不仅关心,而且给予了相应的奖励和表彰。

  刘志刚说:“以往评价学生的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当今时代则要求我们要从多元化的角度,重新认识和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并不很突出,但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应当关注和爱护他们的特长,给他们机会。”

  为此,哈尔滨工程大学推出了人才培养的“非常举措”,包括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制度;优秀学生转专业和个性化学生转专业制度;本、硕、博连读制度;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考试、自主选课、自主选时、自主选师的俱乐部模式。

  创新铸辉煌

  谈起近几年学校越来越浓厚的创新氛围,理学院副院长沈继红教授深有体会,他说:“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以来,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他们在动手解决问题的同时,还努力做到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动手中培养思维、在挫折中磨炼意志、在协作中学会团结。”

  刚刚获得“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季宝峰说:“如果要挂一幅画,有的人会说,有一把锤子和几颗钉子就够了,而我会说,还需要钳子和米尺。钳子用来拔掉错位的钉子,米尺用来确定钉子的位置。这就是我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收获,在动手解决问题的同时,我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全面、严谨而科学的思维方式。”

  目前,这所学校的潜器技术、水下机器人技术、船舶减摇技术、动力定位技术、组合导航技术、水声定位技术、核动力仿真技术等科研项目,均占据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的地位。

  (新华社专稿记者曹霁阳)新华社哈尔滨9月25日电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