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35年送南京煤气3亿立方 出城40里有个"上海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11:41 龙虎网

  【龙虎网报道】2006年9月16日18时,南京城51万户居民跟人工煤气说“再见”,走进了天然气时代。然而,在距离南京城大约20公里处的梅山,仍然在继续使用人工煤气,不过梅山人是自给自足的。更令梅山人自豪的是,过去的35年里,南京2/3的煤气都是这里提供的,共计3.45亿立方米。

  昨天,记者来到梅山采访,得知梅山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小上海”,因为这
里聚集着几万上海移民,他们常往来于上海和南京之间,领略过大上海的繁华后,便回到宁静的“9424”,构筑着自己吴侬软语的小天地。

  “9424”得名69年4月24日

  “在南京,我们奉献了青春,也贡献了子孙。”1968年年末,各地陆续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上海5000多名干部响应号召来到梅山“开天辟地”。

  62岁的王蓉萍回忆,她是1969年随着丈夫一起过来的,当时梅山还是一片荒地,生活也非常艰苦,连房子也没有。大家一起住在板桥,每天早上,卡车将他们从板桥运到梅山,一直到1971年,用砖砌的简易工棚才出现在梅山,他们也结束了奔波。后来,国家决定在南京搞梅山炼铁基地,作为上海钢铁厂的后方物资供应地,为上海炼钢提供生铁。1969年,梅山工程指挥部成立,由于当天是4月24日,于是大家约定俗成梅山为“9424”。“当时梅山的居民大概达到了1万多人,但很多人都是转行来的,因为大家都不懂炼钢,上海派来技术人员带着大家一起干。”王蓉萍告诉记者。

  73岁的张永福老人38岁时离开上海,来到了梅山。“当时来的时候心情还挺复杂的,我有三个孩子,和老婆也是异地分居。”后来,为了他,老伴放弃了在上海的优越生活,转行来到梅山做了托儿所阿姨。“梅山的发展非常迅速,老伴1971年过来的时候,我们就分到了40多平方米的房子。”

  福利好城里姑娘来投嫁

  在梅山人的记忆里,梅山最红火的时候还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我们的福利待遇可让南京人羡慕死了。”张老自豪地对记者说,只要是梅山的职工,每年都会发很多的副食品,冰箱都塞不下。那时除了发福利品,职工每年都能享受10度煤气补贴、10度电费补贴。“那时候,南京的物品相对于上海便宜了很多,特别是螃蟹、虾子、花生米和大米,特别受上海亲戚的喜欢。”

  由于梅山可以发电,家家户户用电、用水都有补贴。“南京市区的小姑娘都愿意嫁到梅山来。现在,同样有不少南京市区的姑娘嫁过来。”王蓉萍自豪地说,“我们到南京去,别人问在哪里工作,我说是9424的,别人就很羡慕地说:‘呦!你们是大企业呀。’”

  梅山商贩学说“阿拉”

  作为上海人,梅山人依旧沿袭着本土的生活习惯,烧菜喜欢甜一点,辣一点都吃不来。因为久居南京,他们中很多人也会讲一口流利的南京话,然而彼此交流时,一口纯正的上海话也能脱口而出。有趣的是,为了“迎合”他们的口味,附近的南京商贩也开始学起了上海话。张永福老人说,以前买东西,南京人叫的菜秧、螺螺和理发的词都改成了“鸡毛菜、螺蛳和剃头”。

  梅山俨然是这个社会的“世外桃源”,在这里,医院、学校、食堂一应俱全。3年前,梅山也变成了南京属地管理,但这里孩子的教育、老人的医疗等依旧享受着上海的待遇。但是上海似乎已让他们陌生,“不想回去了,那里太嘈杂了,还是这里安静。”张老告诉记者,每年他们回上海,有很多年轻人认为他们是“外地人”,这让他很难受,“我们从上海走出来的时候,这些孩子还没有出生呢。”

  35年送南京煤气3亿立方

  “我们梅山一停产,金陵饭店就揭不开锅!”梅山街道中学新村社区主任吴秋平打趣道。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过去的35年里,南京2/3的管道煤气都是梅山提供的,共计3.45亿立方米,“送宁煤气”也是一个重要生产指标。吴秋平幸福地回忆说,往年春节前,政府领导人都要亲自来慰问的,说“拜托多加点煤气,让老百姓过个安稳年。”不过,这个历史已于上周终结,南京城区改烧天然气后,再也不需要梅山供应煤气了。

  从最初的9424工程指挥部到后来的梅山工程指挥部、梅山冶金公司、梅山集团公司,到现在的宝钢集团上海梅山有限公司,几易其名,也标志着梅山公司的发展不断壮大。梅山的产业经过37年的发展,已形成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2003年底,梅山街道成立,现有职工、居民5万多人。“梅山就是一个‘小上海’,除了火葬场和飞机场没有,其余什么都有。”吴秋平笑着说。

  福利车票50块钱到上海

  谈到对南京的印象,张永福赞不绝口:“南京是一块风水宝地,在这里生活习惯了,不想回去了。”王蓉萍也笑眯眯地评价道:“南京气候除了干燥了点,还算好,这几年南京夏天不太热了,上海反而热了。”现在,梅山子弟在市区工作的很多,梅山开通了135路公车,半小时就可到小行地铁站;很多梅山子弟还在东山买了房子,梅山公司还专门开通了厂车。

  尽管已经入乡随俗了,但这丝毫不影响梅山人对故乡难以割舍的感情,梅山人经常跟上海的亲戚朋友之间走动。现在,梅山每天保持至少一班回上海的大巴,返程时顺带一些上海人来梅山玩,逢年过节就很壮观了,经常是十几辆大巴组成车队,浩浩荡荡地回上海。“开到上海3个半小时,票价50元钱,梅山职工每年都能领到200元的福利车票,用不了的可以换纯净水。”张永福介绍道。

  梅山人特别关注电视上的上海新闻,张永福说,梅山人的养老金、医保等全在上海,当然要关心。中国有句古话:“落叶归根”,乡情是深入骨髓的情感。很多梅山人过世后,骨灰都带回上海,撒入黄浦江,墓地也买在上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