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第六章 直罗镇奠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15:43 新浪读书

  兵贵致人,非欲拒之也。

  ——《唐李问对》卷中

  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

  ——毛泽东

  1935年的9月和10月,正是陕北的金秋季节,天高云淡,风和日丽。红二十五军和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先后 来到了这里。他们与在这里创建了陕甘苏区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之后,于11月下旬共同进行了一次重大战役——直罗 镇战役。

  毛泽东这样评价这次战役:“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 卖国贼蒋介石向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组建红十五军团,在劳山、榆林桥连胜“围剿”陕甘苏区的东北军西北红军的创 建和陕甘苏区的形成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早在1927年10月,中共陕西省委就先后组织和领导了清涧起义、渭 华起义、G96D5邑(今旬邑)起义,举起了武装斗争的旗帜。

  1932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先后任总指挥,李杰夫任政治委员,在陕 甘边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2月下旬,陕甘游击队改编为红二十六军(初期只编第二团),杜衡任军政治委员兼团政治委员, 开始了创建苏区的活动。至1933年春,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基本形成。

  1933年5月,国民党军分四路“进剿”照金苏区。杜衡率领红二团撤出苏区,南下渭(南)华(县)地区创建新 苏区。这里地处陕甘交通要道,靠近陕西省城西安,敌人的统治力量较强。红二团在临潼、蓝田地区,被国民党军打散。中共 陕甘边特委另以渭北、富平游击队为基础,在照金苏区组建红二十六军第四团,继续坚持斗争。10月上旬,国民党军和反动 民团共6000余人对照金苏区再次发动“进剿”。中共陕甘边特委以游击队在苏区内坚持斗争,红四团转至甘肃省合水、庆 阳一带打击敌人。10月17日,红四团攻占合水县城,歼敌一部。11月上旬,中共陕甘边特委决定将所辖部队改编为红军 第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王泰吉任师长,高岗任政治委员。不久,刘志丹、杨森分别接任师长、政治委员。红四十二师成立后 ,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打破敌人的多次“进剿”,到1934年1月,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纵横各70 多公里的陕甘边苏区。11月,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习仲勋任主席。

  在陕甘边苏区创建的同时,在中共陕北特委领导下,陕北地区的游击战争也逐步开展起来。1932年3月,中共延 川县委领导的延川游击队成立,4月改编为西北先锋队,11月改编为红军陕北游击第一支队。同年8月至1934年7月, 陕北地区又相继成立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支队,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谢子长任总指挥,郭 洪涛任政治委员,贺晋年任参谋长,统一领导陕北地区的游击战争,先后创建了安定、绥(德)清(涧)、葭(县)吴(堡) 、神(木)府(谷)等苏区。9月,成立了红一团。接着,又成立了红二、红三团。至年底,成立了红二十七军第八十四师, 杨琪任师长,张达志任政治委员。

  革命斗争形势的蓬勃发展,使敌人大为震惊。1934年8月,蒋介石对陕北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失败后,于10 月又令高桂滋率第八十四师进入陕北,会同陕、甘、宁、晋四省军阀部队共四万余人,对陕甘边苏区和陕北苏区发动第二次“ 围剿”,并以陕北苏区为进攻的重点。

  为了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中共陕甘边和陕北两特委于1935年2月5日,在赤源(今属子长)县周家G8 D81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简称西北工委)和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西北军委 ),统一领导两苏区和红军的斗争。同时,决定集中红军第二十六军一部、第二十七军主力在陕北苏区作战,首先打击深入陕 北苏区的敌第八十四师高桂滋部,以打通与陕甘边苏区的联系,使两块苏区连成一片。5月1日,红二十六军主力与红二十七 军于赤源县白庙岔会师。4日,在秀延县玉家湾成立西北军委前敌总指挥部,刘志丹任总指挥,高岗任政治委员。从5月上旬 至6月下旬,红军和游击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在吴家寨子、马家坪、张家圪台三战三捷,共歼 灭高桂滋部两个营又两个连,解放了安定县城;接着,转入外线作战,攻克延长县城,歼灭高桂滋部一个骑兵连和该县民团。 延长县城解放后,延川守敌极为恐慌,弃城逃往清涧,红军进占延川县城。随后,红军南下甘泉,西进下寺湾,包围高桥镇, 守镇民团向红军投降。红军乘胜攻占国民党安塞县政府所在地兴隆寨,接着,又拔除敌军在陕甘边与陕北苏区来往必经路上设 置的李家塔据点,解放了安塞全县。部队稍事休整后,即转兵北上,奔袭靖边,经过反复争夺,全歼守敌高双成部一个营,解 放靖边全县。保安县城的守敌闻讯后仓皇逃跑。至此,第二次“围剿”被打破。

  这次反“围剿”作战,西北红军共歼敌3000余人,巩固与扩大了苏区,使陕甘边和陕北两苏区连成一片。红军发 展到约5000人,装备得到改善,并建立了红军医院和修械厂、被服厂,成立了红军干部学校,为粉碎敌人新的“围剿”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国民党高级将领阎锡山在《大公报》上发表讲话,忧心忡忡地说:“全陕北23个县几无一县不赤化,完全 赤化者有8县,半赤化者10余县,现在共产党力量已有不用武力即能扩大区域威势,全陕北赤化人民700余万,编为赤卫 军者20余万,赤军者2万。盘踞陕北者为红二十六军,其确实人数究有若干,现无从统计,但知其枪有万余,共军军长刘志 丹辖三师,为主力部队,其下有14个游击支队,此外各种小组及赤卫队等则甚多,共军现完全占领者,有五县城,为延安、 延长、保安、安塞、安靖等,现在陕北状况正与民国20年之江西情形相仿佛。”

  蒋介石也非常害怕陕北革命力量的增长。1935年6月,当他无可奈何地看着中央红军过大渡河继续北上,便又“ 御驾亲征”,赶赴西安,成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自兼总司令,奉其不抵抗命令撤离东北的张学良为副总司令并代理总司 令职务,调集了东北军、西北军等部10万余人的兵力,于7月下旬开始,向陕北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敌以张学良的东 北军为进攻主力,把陕北革命根据地作为进攻重点,将主攻方向置于南线,采取南进北堵、东西夹击的作战方法,企图围歼红 军主力于保安、安塞地区,摧毁陕甘革命根据地。蒋介石怕东北军、西北军“进剿”不力,又调集他的嫡系中央军一部进驻陕 西,对东北军、西北军的“围剿”行动进行监督。

  面对敌人新的进攻,西北红军制定了集中主力、各个击破的方针,先打东线之敌,再打北线之敌,然后寻歼南线之敌 ,以打破敌军的“围剿”。

  8月1日,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主力乘敌第三次“围剿”部署尚未就绪和东线晋绥军态势孤立之机,于清涧县袁家沟 、花岩寺一带集结,组成精干部队轻装北上,秘密进至吴堡、宋家川地区。前敌总指挥部决定,以一部兵力进攻慕家塬守敌, 主力进至慕家塬以南地区隐蔽待机,以歼援敌。11至18日,红军在吴堡慕家塬和绥德定仙县歼敌第二○六旅一个团又四个 连,俘敌1800余人,迫敌晋绥军主力退回黄河以东。此后,红军以一部兵力南下GE07E县(今富县)、甘泉,钳 制南线之敌,主力北上袭击横山之敌,从而巩固了苏区的后方,为尔后集中兵力打破敌军“围剿”创造了条件。

  地处陕西省和甘肃省边界地区的陕甘苏区,即将成为各路红军北上抗日的立足点和开创新局面的起点。

  就在西北红军反敌第三次“围剿”斗争的关键时刻,红二十五军长征来到了陕北。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苏区后,中共鄂豫皖省委于11月决定,以留在苏区的红七十五师为 基础重建红二十五军,坚持鄂豫皖苏区的反“围剿”斗争。

  红二十五军组成后,在中共鄂豫皖省委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坚持鄂豫皖苏区的斗争 ,先后取得了郭家河、长岭岗、斛山寨等战斗的胜利,部队曾发展到12万余人。但是,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 ,以及敌人残酷的“围剿”,苏区形势日益恶化,红军损失日益严重,部队减少到3000多人。1934年8月,中共中央 和中革军委派程子华到鄂豫皖苏区工作,着手进行战略转移。为此,程子华等对红二十五军进行整编,撤销师一级编制,由军 直辖第二二三、第二二四、第二二五团和手枪团,共2980余人,以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徐海东任副军长, 戴季英任参谋长,郑位三任政治部主任。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 ,从河南省罗山县的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红二十五军首先越过平汉铁路西进,来到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但该地区东靠平 汉铁路,南临汉水,回旋范围小,不便建立根据地,于是部队继续西进,挺进伏牛山区。但这里地主围寨多,反动统治严,建 立苏区也有困难,遂决定向陕西省南部转移。12月5日,红二十五军绕过敌第六十师封锁线,经卢氏城南西进。8日,红二 十五军在陕西省雒南(今洛南)县铁锁关、三要司,先后击溃反动民团和歼敌正规军一个营,进入陕西省东南部地区。

  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雒南县庾家河(今属丹凤县)召开常委会,研究在鄂豫陕边创建新苏区问题,并决 定将中共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正在这时,国民党军第六十师突然从庾家河东北方向奔袭而来,省委立即停止会议,指 挥部队反击。恶战半日,经过20多次反复冲杀,红军毙伤敌300余人,溃敌向卢氏方向逃窜。庾家河战斗的胜利,为红二 十五军在鄂豫陕边开辟新苏区奠定了基础。11日,红二十五军在雒南县蔡川进行整编,撤销第二二四团番号,部队分别编入 第二二三团和第二二五团。1935年1月9日,红二十五军攻克镇安县城。从此,红二十五军开始了创建鄂豫陕边新苏区的 斗争。

  红二十五军在鄂豫陕边经过近半年的斗争,先后取得蔡玉窑、文化岭、石塔寺等战斗的胜利,歼灭陕军两个旅大部, 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至1935年5月,红军已在10个县境内,建立了村、乡、区苏维埃政权和鄂豫陕苏维埃政 府,地方武装发展到2000人,红二十五军发展到约4000人。5月上旬,蒋介石对鄂豫陕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并 限令三个月内将红军全部消灭。红二十五军按照省委的指示,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先疲后打”的作战方针,以地方武装在苏 区内牵制敌人,主力积极向外发展,先后取得荆紫关、袁家沟口等战斗的胜利,并于7月13日北出终南山,威逼西安,迫使 进攻鄂豫陕苏区的敌人后撤,从而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在威逼西安行动期间,中共鄂豫陕省委得知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在四川西部会合,并有可能北上,于是决定留 下一部武装,坚持鄂豫陕苏区的斗争,省委率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策应主力红军的北上行动,迎接党中央,和陕甘红军会师 ,共同发展西北地区的革命力量。

  7月16日,中共鄂豫陕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从沣峪口地区出发西进。31日,红二十五军攻占宝(鸡)汉(中)公 路要点双石铺,歼敌一部,俘敌少将参议一名,缴获一批文件、报纸,进一步证实主力红军正在北上,敌军各部正在川甘边境 、渭河沿线和西(安)兰(州)公路上部署堵截。据此,中共鄂豫陕省委决定红二十五军立即进入甘肃,袭击天水县城,以威 胁敌人后方,策应主力红军北上。8月3日,红二十五军攻占甘肃省两当县城,歼敌一部;9日,攻占天水县城北关,歼敌一 部,缴获一批军用物资。红二十五军占两当、袭天水的胜利,使蒋介石大为震惊。他急令陕军各部,“不分省界,跟踪追击” ;令薛岳、王均、于学忠、杨虎城各抽调一部兵力,归朱绍良指挥,围歼红二十五军。

  11日,红二十五军北渡渭河,攻占甘肃省秦安县城;接着,转向北进,威逼静宁县城,切断西(安)兰(州)公路 。15日,红二十五军进至回民聚居的兴隆镇;17日,沿西兰公路东进,一举攻占隆德县城,歼守敌第十一旅第二团第一营 大部,并于当晚翻越六盘山,继续沿西兰公路东进。次日,红二十五军于瓦亭附近与敌第三十五师第一○五旅一部遭遇,将敌 击退,并乘机占领瓦亭、三关口、蒿店,逼近平凉县城。20日夜,红二十五军在平凉县马莲铺附近击溃尾追之敌第三十五师 第一○五旅一部,歼敌一个多营,接着继续东进,于21日经径川四坡村,南渡漯河。部队刚过一半,山洪暴发,河水陡涨, 红二十五军机关、直属队与后卫第二二三团被阻于河北,遭敌第三十五师第一○四旅第二○八团的突然袭击。红二二三团和军 部交通队、学兵连等奋力反击,将敌1000余人全部歼灭。在这次战斗中,军政治委员吴焕先壮烈牺牲。四坡村战斗胜利后 ,红二十五军在灵台与崇信之间的上良镇、梁原镇与赤城镇等地回旋驰骋10多天,积极探听有关主力红军北上的消息。

  此时,各路敌军正向红二十五军进逼。中共鄂豫陕省委在主力红军北上的消息不明,而敌军又在步步紧逼的情况下, 决定立即率红二十五军北上,进入陕甘苏区,同西北红军会师。8月31日,红二十五军由平凉县城以东渡过泾河向东北前进 。9月4日,后卫第二二五团在合水县板桥镇遭到敌第三十五师骑兵团的袭击,损失200多人。战后,红二十五军沿陕甘边 界人烟稀少的山区继续北上。7日,部队进入陕甘苏区保安县的豹子川(今属华池县)。中共鄂豫陕省委在此召开会议,决定 徐海东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并代理省委书记,戴季英任参谋长,郭述申任政治部主任。15日,红二十五军 到达延川县永坪镇,次日与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胜利会师。至此,红二十五军历时10个月,行程近万里的长征胜利结束。 全军从长征开始的2900余人,发展到3400余人。

  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军会师,是中国工农红军在西北大会师的前奏,对于粉碎敌人的“围剿”,巩固和扩大陕甘革命 根据地,迎接党中央和主力红军北上,具有重要的意义。1935年9月17日,在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派驻西北代表团的 主持下,中共西北工委和中共鄂豫陕省委举行联席会议,决定撤销原西北工委和鄂豫陕省委,组建中共陕甘晋省委,由朱理治 任书记,郭洪涛任副书记。会议还决定:红二十五军与陕甘苏区的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 ,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任副主任。下辖第七十五、第七十八和第八十 一师。全军团共7000余人。18日,在永坪镇召开了庆祝两军会师和红十五军团成立大会。

  红十五军团成立之后,当务之急是粉碎蒋介石正在对陕北苏区进行的第三次“围剿”。当时,南线敌东北军第六十七 军已作战役展开,对我威胁最大。该军所辖的三个师,一○七师驻守洛川,并以六一九团及六二○团二营共四个营守备榆林桥 警戒甘泉一线,军长王以哲于9月15日率一一○师、一二九师大部及军部特务营全部进驻延安。一二九师六八五团留驻甘泉 ,警戒延安一线。根据东北军第六十七军的兵力态势和甘泉至延安间的地形特点,红十五军团制订了先打东北军的作战计划, 决定以一部兵力包围甘泉县城,主力进至劳山地区隐蔽集结,应用“围城打援”的战术,寻机歼灭由延安出援之敌。

  9月下旬,红十五军团从延川县永坪地区出发,经过三天的急行军,绕过延安,到达延安以南45公里的甘泉县王家 坪地区集结。徐海东和刘志丹带着团以上干部,来到了甘泉北15公里的劳山附近察看地形。甘泉北部有一条通向延安的公路 ,路两旁是连绵起伏的山丘,把延(安)甘(泉)公路夹在当中,而且两边山上树木茂密,便于埋伏。徐海东高兴地赞道:“ 如果把敌人放进来,真如同把狐狸装进口袋里。”

  9月28日,红八十一师第二四五团包围甘泉县城。翌日拂晓,伏击部队进入大、小劳山地域:红八十一师师部带二 四一团在甘泉以北白土坡地域担任正面阻击,红七十五师师部带二二三团在大劳山东侧、二二五团在大劳山西侧地域,红七十 八师师部带二三二团在小劳山西侧地域,骑兵团在卢家村、土黄沟地域,隐蔽待机。为解甘泉守敌之围,东北军主力一一○师 于10月1日晨急忙从延安出发,沿公路向甘泉驰援。敌师长何立中开始以为红军会在九沿山设伏,因而十分小心谨慎,命第 六二八团、第六二九团沿公路两侧山头向南搜索前进,行至三十里铺时,怕中埋伏,还留下第六三○团在该地策应。但通过九 沿山后,敌渐渐得意忘形,认为红军既未在九沿山这块险地设伏,那就更不会在前面的劳山设伏了。何立中骑在马上,得意洋 洋地对身旁的参谋长范驭川说:“我当共军会打我个埋伏呢!现在龙潭虎穴已过,不会再中共军的口袋阵了。”接着,他狂妄 地命令部队成四路纵队向甘泉加速开进,公路两旁的山林,也不派兵搜索了,只派遣少数前卫,稍加戒备。

  当天下午3时许,敌先头六二八团进入甘泉以北五公里的白土坡时,埋伏于该地的红八十一师二四一团突然向敌开火 ,堵住了敌人前进的道路。接着埋伏于劳山北卢家村、土黄沟地域的骑兵团,也适时出击,截断了敌人的退路。敌首尾受击, 遂自动向中心靠拢。设伏在大、小劳山东西两侧的红军部队同时向敌行军队形发起猛烈冲击,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反复冲杀,逐 点争夺,至黄昏战斗胜利结束。这一仗,敌一一○师除六三

  ○团留在三十里铺幸免被歼外,六二八团、六二九团及师直属队全被歼灭,2000多人做了俘虏,师参谋长范驭川 当场被击毙,师长何立中负重伤,逃入甘泉后也一命呜呼。这是红十五军团成立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陕北根据地首次在 一次战斗中消灭这么多敌人。

  劳山之战以后,敌人改变了战术,采取步步为营的“堡垒政策”。10月20日,东北军第一○七师第六一九团和六 二○团一个营进驻榆林桥。红十五军团决定乘敌立足未稳之机消灭该敌。遂仍以八十一师二四三团围困甘泉,主力则从王家坪 一带向道左铺开进,逼近位于甘泉县南部的榆林桥镇。该镇东西两面是山,中间是洛河,河面宽100米左右,是个易守难攻 的城镇。

  10月29日拂晓,红七十五师首先向榆林桥东山发起攻击,由于敌人筑有比较坚固的工事,火力很强,部队进攻受 挫,伤亡较大。军团长徐海东命令八十一师师长贺晋年率领二四一团从北面沿洛河向榆林桥发起进攻。由于敌人防守严密,部 队前进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贺晋年只好命令部队暂停前进,然后亲自带领几个人爬到山上观察。察看了城内敌人的火力 点后,贺师长顿时有了办法。他命令部队准备突击,自己则提着一挺机枪,让别人拉着他的腿,倒趴着向敌人猛烈射击。敌人 被这突如其来的火力打得晕头转向,死的死,逃的逃,红八十一师乘势攻进榆林桥。与此同时,红七十五师、七十八师也从东 面和南面攻了进来,守敌全部被歼,敌团长高福源以下1800多人被俘。

  劳山、榆林桥两战,共歼敌第六十七军一个师部、三个整团和一个整营,沉重地打击了敌东北军的嚣张气焰。

  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序列,共同在直罗镇设下痛击东北军的“口袋”

  就在陕北红军为保卫红色根据地而浴血奋战的时候,毛泽东也正率领着红一方面军的将士北上而来。不过当时由于消 息十分闭塞,中央并不知道陕北还有相当大的苏区和红军。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界召开了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打到苏联 边界去,陕北是红军的必经之地。

  9月13日,红军继续北上。17日,英勇的红军将士攻占了天险腊子口,歼灭守敌鲁大昌部两个营。第二天,红军 到达了哈达铺,红一方面军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在这里,红军不但缴获了大批的军粮和食盐,而且更重要的是 从国民党的报纸上获得了一个令人惊喜万分的好消息:陕北有一块刘志丹开创的革命根据地,与刘志丹并肩战斗的还有徐海东 的红二十五军。这一消息使毛泽东、周恩来等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定在陕北。

  蒋介石十分害怕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他急急忙忙地东拼西凑了二三十万人,准备在渭水一线堵击红军。毛泽东 再次声东击西,作出向天水前进的姿态。惊恐万分的敌人害怕红军进占天水,慌忙将主力部队集中在天水,并以一部分兵力据 守武山、漳县两城,准备防止红军东进威胁西安。而红军却转而向北急进,在武山、漳县这两个敌人重兵设防的县城之间,通 过了他们的封锁线,而后在鸳鸯镇和山丹镇之间迅速渡过渭河,并相继占领了榜罗镇和通渭城。

  红军部队在榜罗镇休整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们在这里召开会议,讨论了当前的政治形势,作了进入陕北革命根 据地的政治动员。会议正式作出决定,到陕北去,在陕北保卫与扩大革命根据地!

  陕甘支队向陕北挺进。他们经过回民区,连续突破会宁至静宁之间和平凉至固原之间的公路封锁线,击溃了尾追其后 的敌人骑兵部队,翻越了六盘山,到达甘肃环县。

  1935年10月9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率领中央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今吴旗)镇, 胜利地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0月21日,中央红军在吴起地区打垮了尾追的敌人四个骑兵团,吃掉了敌人一 个团,击溃了三个团,给了敌人一个下马威。

  毛泽东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并在吴起打了胜仗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正在甘泉指挥部队与东北军六十七军作战的徐海 东那里。“毛主席带领中央红军主力到陕北来了!”徐海东喜出望外,立即叫来手枪团的同志,向他们下达了与中央红军联系 的任务,并详细交代了联系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

  手枪团的几名侦察员很快就上路了。他们化装成当地回民,按照预定的路线,来到一个大塬上(塬的东面是苏区,西 面是白区),沿着山间小道向白区走去,迎面碰上几个小贩模样的人。他们见来人不像是当地人,问道:“你们是干什么的? ”

  “我们是做买卖的。”一个江西口音的人回答。

  “你们是干什么的?”另一个福建口音的人反问道。

  “我们是走亲戚的。”

  手枪团的同志又问:“‘共军’到哪儿啦?”

  “就在那边,离这里不远。”对方用手指指西面,又问手枪团:“你们是从赤区来的?”

  “嗯。”

  手枪团的同志仔细打量着对方,个个面黄肌瘦,像吃了很多苦似的,但都很精神。听这些人的口音,不像是敌人,因 为敌人侦探都是本地人或东北人(东北军)。于是,手枪团的同志单刀直入:“你们是从南方过来的?”

  “是的。”

  这时,对方也从手枪团同志来的方向上看出是陕北红军,便点破问道:“你们是红十五军团的?”

  “你们是……”

  “我们是中央红军。”

  一听说是中央红军,手枪团的同志一拥而上,紧紧地握住他们的手说:“可盼到你们啦!我们是奉军团首长的命令来 和你们联络的。”双方互相询问了有关情况之后,便各自返回了。

  听完手枪团同志与中央红军联系经过的汇报,徐海东等红十五军团的领导沉浸在无比的兴奋之中。但眼前战事繁忙, 徐海东抽不开身,只好从手枪团派出几名同志带上亲笔信先去与中央红军联系。

  就在中央红军到达吴起不久的一天,徐海东派来与中央红军联系的同志来到了毛泽东面前。他们向毛泽东呈上徐海东 给毛泽东的信,说:“我们是红十五军团的,徐海东军团长派我们与党中央联系!”毛泽东拆开信一看,高兴极了,红军总算 找到落脚点了,总算到了陕北根据地了!徐海东同志啊!你能把部队带到陕北来也很不容易啊!毛泽东看着这几位肩负重大使 命的红十五军团战士,遥望蓝天,思绪万千:我们共产党的领导人,几乎都到陕北来了,徐海东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赤匪” 首领,先跑到陕北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有希望啊!

  毛泽东此前虽未见过徐海东,但对徐海东的经历和他对革命的贡献却早有耳闻。毛泽东知道,徐海东是湖北省大悟县 人,1900年生于一个世代做窑工的家庭,他本人也做过多年窑工,从小就饱受剥削和压迫,尝尽人间苦难,因而对旧社会 有强烈的憎恨之情和反抗精神。1927年6月,徐海东任黄陂县河口区农民自卫军队长,他从13个人、一枝手枪、14发 子弹干起,很快发展成一支300多人的游击队,并参加了鄂豫党组织发动的黄麻起义。之后,徐海东就以英勇善战闻名,使 敌人闻风丧胆。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到处都传诵着徐海东的战斗故事,广大根据地群众和红军战士亲切地称他“海东哥”, 而国民党反动派则惊恐地称他为“徐老虎”。在国民党对鄂豫皖根据地“围剿”时,蒋介石曾下令“在徐海东的家乡被占时, 姓徐的一个也不能留下”。结果仅徐海东的家族,就被杀了66人!徐家被杀的有徐海东27个近亲,39个远亲。徐海东一 家除了他的妻子和三个当红军的哥哥以外,其他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甚至婴儿都被杀死。就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后,蒋介 石的飞机撒下的传单还许

  诺:“凡击毙彭德怀或徐海东,投诚我军,当赏洋10万。凡击毙其他匪酋,当予适当奖励。”

  毛泽东看完徐海东的信,立即提笔写了一封回信:

  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同志:

  你们辛苦啦!感谢你们的帮助和支援。我们久日听到了二十六军同志们在陕甘边区长期斗争的历史、二十五军同志在 鄂豫皖的英勇斗争的历史和在河南、陕西、甘肃的远征,听到了群众对你们优良纪律和英勇战斗的称赞。最近更听到你们会合 的消息,不断取得消灭白军、地主武装的胜利,这些使我们非常喜欢。现在,中央红军、二十五军和陕北红军这三支部队会合 了,我们的会合,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伟大胜利,是西北革命运动大开展的导炮!我们表示热烈祝贺!

  此致

  敬礼!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毛泽东写好回信,毛泽东又找来一张地图,从上面找到了徐 海东部队目前所在的位置。经与其他领导研究后,决定向甘泉靠拢,与红十五军团会合。10月底,中央红军经保安进至甘泉 以西地区,11月初在甘泉下寺湾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会师的那一天,徐海东布置好迎接中央红军的工作后,早就等候着毛泽东率领的队伍到来。这天,下寺湾红旗招展, 标语满墙,边区苏维埃政府门前人来人往,人们扭着秧歌,敲着锣鼓,像迎接亲人一样,热热闹闹。中午12点左右,毛泽东 来了,徐海东忙迎上去行了个军礼,然后说:“毛主席,我们终于把你们盼来了!”毛泽东也走上前去,紧紧地握住徐海东的 手,高兴地大声说道:“海东同志,你们比我们先来G86AA,你们干得很好,你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接着,周 恩来、洛甫等中央领导人与刘志丹、程子华等一一握手,互相见面认识。

  接着,毛泽东认真听取了徐海东、程子华的汇报。毛泽东在听了汇报后说:有你们和刘志丹的奋斗,才有这块根据地 。这里虽然黄土飞扬,沟壑遍布,河流干涸,山上没有树、没有草,偏僻荒凉,但是国民党鞭长莫及,对革命十分有利。我们 要在这里扎下来,发展、扩大红军,直至赢得整个中国!毛泽东的一席话,使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各路红军将领们更加充满信 心!

  11月3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 王稼祥、聂洪钧、林彪、徐海东、程子华、郭洪涛为军事委员会委员,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为副主席;后来又增补 叶剑英、聂荣臻、刘志丹为军委委员。同时,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恢复红军第一方面军番号,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 方面军序列,彭德怀任方面军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原红一、红三军团合编为 红一军团,林彪任军团长,聂荣臻任政治委员,左权任参谋长,朱瑞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二、第四师和第一、第十三团。红十 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周士第任参谋长,郭述申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七十五、第七十八、第八十一师 和一个骑兵团。整个方面军有18万余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还确定在安定县瓦窑堡(今子长县)设后方办事处,管理前 、后方供给、粮食运输、后方医院、学校、地方上武装动员及地方兵站一切事宜,并受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托领导某些军区 及军分区的工作。后方办事处主任由周恩来兼任,副主任由聂洪钧兼任,军委副参谋长张云逸兼任后方参谋长。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和两支红军的胜利会师,对一年多来不遗余力围追堵截红军的蒋介石来说,是一个巨大威胁。10 月28日,国民党西北“剿总”决定重新调整“围剿”的部署,以东北军五个师的兵力,分别由GE07E县、合水东西 对进,企图乘红军立足未稳之际,围歼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于洛水以西葫芦河以北地区。其部署是:东北军第五十七军 四个师,由甘肃的庆阳、合水地区,经太白镇沿葫芦河东进;第六十七军之第一一七师由洛川北进GE07E县,尔后西 进,首先打通由合水至GE07E县的交通联系,以实现构成葫芦河东西封锁线的第一步计划。11月1日,第五十七军 在代军长董英斌指挥下,采取稳扎稳进、步步为营的方针,由西向东推进,其先头第一○九、第一一一师于当日进占太白镇, 第一○六、第一○八师随后跟进;第六十七军第一一七师,在军长王以哲指挥下,于6日由洛川到达GE07E县。

  

  军委认真分析了当时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敌人新的进攻形势是严重的,敌军兵力近三倍于红军,如果让敌人构成合 水至GE07E县、GE07E县至延安的东西、南北封锁线,敌人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便不易打破,而且现 有的苏区也不能巩固,中共中央在陕甘地区立足也是

  困难的,这是对红军不利的方面。同时,也存在有利条件:东北军受蒋介石集团驱使参加“剿共”作战以来,广大官 兵对蒋介石对日妥协、积极“剿共”的反动政策极为不满,士气低落;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北,极大地鼓舞了陕 甘苏区全体军民的胜利信心,增强了反“围剿”的军事力量,红军全体指战员士气高涨,一致要求以打胜仗来庆祝陕甘支队同 红十五军团的胜利会师;广大群众拥护红军;在敌进攻路线上有有利地形可以利用。为此,军委决定:抓住葫芦河这一战役枢 纽,集中全军大部兵力,力求歼灭沿葫芦河东进之敌一至二个师,再视情况转移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打破敌之“围剿”, 向洛川、中部、宜君、宜川、韩城以及关中、陇东一带发展,并决定在直罗镇一带设下再次痛击东北军的“口袋”。

  敌一○九师师长牛元峰自告奋勇“蛇钻细管”。毛泽东三次发令“要坚决打一个歼灭战”东北军在九一八事变后 连败于日本侵略军的情况下,却助蒋为虐,被蒋介石捆在“围剿”红军的战车上,确实是一件令人遗憾也是张学良本人后来追 悔莫及的事。

  由张家父子苦心经营的东北军,是在军阀混战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在旧中国军阀中是个传奇式 的人物。他由一个土匪头目,一直爬上“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的宝座。在民国初年,他不仅是个“东北王”,而且还曾“ 问鼎中原”,成为横行一时的枭雄,统治东北、华北达13年之久,是民国以来统治北部中国最久的军阀。张作霖权势虽大, 但出身低微,他把改换门庭的希望寄托在儿子张学良身上,从张学良幼年开始就不惜聘请博学名儒、有学洋人,教之以“四书 ”、“五经”,授之以外文、科技,一心想把张学良培养成既承袭中国封建帝王正统思想,又饱学西洋文化的人才,以待将来 继位,光宗耀祖。

  

  张学良没有辜负父亲的一片苦心。在名师的指导下,他从小系统地学习了经史典籍,十二三岁时能作千言之文,十五 六岁时参加基督教青年会活动,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并学会了开汽车、驾飞机,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张学良从青年时代起,就由父亲为他选择了职业军人的道路。1918年末,他被张作霖任命为卫队旅的营长;19 19年2月,入东北讲武堂第一期炮兵科学习;1920年毕业后,授炮兵上校,任奉天督军署卫队旅营长,不久升任卫队旅 第二团团长;6月,升第三混成旅旅长。11月,时年19岁的张学良,就晋级为陆军少将。1921年秋天,张学良去日本 参加日军秋季军事演习,这一经历使他颇有感受,激发了他立志图强的决心。回国后不久,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面对奉军 的失败,张学良提议对奉军进行改革。张作霖接受了儿子的意见,决定“整军经武”,并由张学良协助筹划,结果使东北军从 上到下进行了一次彻底改革,收到面貌一新之效。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打败直军攻破山海关,张学良统 带京榆驻军,设司令部于天津。从此,蒋、冯、阎、桂各路军阀便对东北军刮目相看,张学良和东北军也成为军阀混战竞相打 击与拉拢的对象。

  1928年6月4日,轰动中外的皇姑屯事件爆发,张作霖因所乘专车被日军埋设的炸药炸毁而毙命。一个月之后, 年仅27岁的少帅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开始主政东北。他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和内部老臣宿将的反对,毅 然实行东北易帜,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并励精图治,致力于开发东北,做了一些有益于祖国统一和使东北富强的事情。

  1930年5月,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在蒋介石的极力拉拢下,张学良倒向蒋一边。

  张学良按照蒋介石的要求,命东北军进军关内,于9月先后占领天津,进驻北平。至此,平津、河北的政权遂被东北 军全部接收。于是,东北集团的势力陡地膨胀起来并扩展到华北,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实力派。蒋介石为使张学良更好地为自 己卖命,于10月份委任张学良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11月又特邀张学良到南京参加三届四中全会,并推他为国民党中央政 治会议委员。

  就在张学良帮蒋介石剪除异己,巩固独裁政权之时,日寇于1931年7月间制造了长春万宝山事件,唆使盘踞在河 北省邢台地区的军阀石友三率三个师叛乱。张学良当即命于学忠、王树常两军迎头痛击,于保定以南望都附近彻底击败叛军, 石友三逃奔济南。8月间,日军又制造中村事件,企图借机寻衅。对此,张学良连连向蒋介石请示机宜,但蒋于8月16日电 令张学良:“无论日本军此后在东北如何挑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9月11日,蒋又乘专车到石家庄,约张学良 到车上密谈,再次严令张学良对日军不要还手。9月18日夜间,日军借口中国兵扒了一段南满铁路,悍然出兵进攻沈阳。张 学良遵从蒋介石的旨意,向东北守军下令:“有抵抗者、开枪者,枪毙,这是蒋委员长的命令。”结果使日军如入无人之境, 占领了沈阳,进而造成东北沦陷。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人民纷纷要求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在蒋介石的授 意下,各报把一切罪过都推到张学良身上,使他成了丢失东北的“罪魁祸首”。为了表示对东北问题负责,张学良代蒋受过, 特向南京政府引咎辞职。12月,他被南京政府免去了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职务,改任北平绥靖主任。

  1932年8月,张学良被蒋介石任命为军委会北平军分会代委员长。次年3月8日,张学良因热河失守再次致电南 京引罪辞职。电文说:“自东北沦陷,效命引间,原冀戴罪图功,勉求自赎,讵料热河之战,未逾旬日,失地千里……戾愆丛 集,百喙莫辞……”他本想以此电文得到蒋介石慰留,电文发出后,还对左右说:“我要亲自率刘多荃的精锐部队和全部东北 军与日寇一拼,誓死收复热河。”但3月9日,蒋介石由江西“剿共”前线赶到保定对他说:“现在全国舆论沸腾,攻击我们 两个人,我与你同舟共命,若不先下去一人,以息全国愤怒的浪潮,难免同遭灭顶。”就这样,张学良再次充当了蒋介石的替 罪羊。他回到卧室,伏枕大哭。3月11日,张学良通电下野。4月,张学良被罢官后出国,去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考察 。

  1934年1月,张学良被蒋介石从国外召回,令他指挥东北军参加对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2月,他即被蒋 介石任命为鄂豫皖三省“剿总”副总司令(总司令由蒋介石兼),代行总司令职务,驻节武昌。他从东北军中抽调了16个师 又4个旅,共80余个团的兵力,“围剿”鄂豫皖根据地。可是,长岭岗一战,所属第一一五师的五个营,被徐海东领导的红 二十五军歼灭,“围剿”的计划也被打破。1934年底,红二十五军向陕北进行战略转移,蒋介石又令张学良率东北军继续 “进剿”,于是东北军也从鄂豫皖开赴西北,成为蒋介石对陕甘苏区进行第三次“围剿”的主力。

  东北军五十七军开到西北后,共编组一○九、一一一、一○八、一○六、一二○五个师,其中除临时配属的一○六师 外,均属张学良的嫡系部队,可以说装备精良(每师有三个团,师部有通信、卫兵、骑兵、炮兵、辎重等五个连;每团有三个 营,团部有迫击炮连、平射炮连、通信排;每营有三个步枪连、一个机枪连;每连有三个排,每排有轻机枪三挺),从火力上 来看,并不弱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

  11月1日,董英斌率五十七军先头部队进入太白镇后,张学良去南京开会,走前指示五十七军各部在驻地集结整训 ,不要同红军作战。而当时正是六十七军约有一个团的部队被红十五军团围于甘泉的时候,该军军长王以哲向总部叫苦连天。 参谋长晏道刚和参谋处长徐方没有通过张学良便下令五十七军“全部东进,解甘泉之围”。

  接到命令后,五十七军代军长董英斌在太白镇召开军事会议,讨论该军的行动路线问题。

  从庆阳、合水地区东进,有南北两条路可走:南路是由太平镇向南转东经上畛子,直向洛川前进,要多走100公里 的路程;北路则经黑水寺、直罗镇、张村驿等红军控制地区,路程虽近但道路险窄,易受红军攻击。

  会议争吵得很厉害。与会者多数主张走南路,理由是虽多走点路,但可绕开红军,比较安全。有的还提出证据说,前 不久六十七军一一七师师长吴克仁率师走这条路平安到达了目的地。唯有一○九师师长牛元峰坚决主张走北路,而且自告奋勇 由他的一○九师开道。他振臂而言:“我主张走北路,怕什么?那样胆小,还打什么仗!我一个师都不怕,这四五个师有什么 关系?”

  北路路险,其实险就险在直罗镇。直罗镇是由甘肃合水通向陕西GE07E县道路上一个较大的村镇,位于葫芦 河南岸,居民约200户,南北有连绵的土山对峙,中间系一条窄长的河谷。

  葫芦河最宽处不超过200米,窄处只有二三十米,河水流量不大,冬季更浅。这一带不仅山势比较险峻,道路也很 差,车辆不能通过,步兵和驮马行军,只能摆成一字长蛇阵,蜿蜒行进,牛元峰自己也说过,大部队从这里通过如同“蛇钻细 管”。

  一○九师师长牛元峰,山东沂水人,曾任东北军辎重司令多年,说他不懂打仗可以,但这行军走路按说还应该是他的 老本行,为何却偏要自告奋勇“蛇钻细管”呢?答案不得而知。但牛元峰当时的参谋处长沈叔明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提供了这样 一种解释:“至于牛为什么敢于自请打前阵,也并不是他真有把握,实际是看到由直罗镇到GE07E县的路上,随时有 与红军接触的可能,一地比一地困难;如果一○九师先打直罗镇,下一步的张村驿、GE07E县等地,就轮不到他的身 上。他判断直罗镇不是重点,张村驿可能是红军主力所在,就来个避重就轻。”

  当时五十七军的内部关系也很复杂。代军长董英斌虽是东北(沈阳)人,但不是张学良的嫡系。加上他在西北军多年 ,养成一种谨小慎微的作风,对几个师长缺乏驾驭能力,形成敷衍了事的局面。牛元峰直接在张学良手下多年,乃张学良的知 遇红人。在走南路还是走北路的问题上,董英斌本来也认为走北路不妥,但看到牛元峰态度坚决,也只好俯就。于是,会议确 定按牛元峰所提方案走北路,为保险起见,又拨一一一师于一凡团临时配属一○九师作战。

  毛泽东率中央红军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后,立即分析了面临的形势。他从徐海东、程子华的汇报中,敏锐地注意到直罗 镇这个地方,迅速地形成了一个在此地打一个大的歼灭战的决心。为隐蔽红军主力,毛泽东指示红十五军团在继续围困驻甘泉 之敌的同时,争取于11月上旬,消灭和赶走张村驿、东村、金村、套通等地的民团据点的敌人,并以一部进驻桃花砭,同时 肃清上述地区的敌人特务机关和侦察人员;另外,还以一个独立营和一个骑兵连的兵力,前出至直罗镇、黑水寺一带进行游击 、侦察活动,严密监视敌人西路军的一举一动。

  11月5日,毛泽东在象鼻子湾军委总部召开会议,确定了打直罗镇战役的总的决心,开始研究制订战役计划。战役 发起之前,毛泽东又组织红十五军团和红一军团团以上的干部在张村驿会合,到直罗镇周围看地形,研究具体部署。

  在彭德怀的亲自率领下,看地形的各级指挥员几乎走遍了直罗镇周围的每一个山头。从望远镜中看直罗镇,南北有连 绵的土山对峙,中间是狭长的谷地,镇子就坐落其中。一条东西贯通的大道从镇子中央穿过。镇子北面,是流速缓慢的葫芦河 。指挥员们不禁暗自赞叹:这一带的地形对打伏击真是太有利了。毛泽东和中革军委真是英明啊!

  当来到紧靠直罗镇东南侧的一个高地时,彭德怀停住了脚步。这个高地是从镇南群山延伸下来的一条山岗,三面很陡 ,像楔子一样突出在葫芦河和南川的交汇处。葫芦河从北边绕过,南川小河从东南边傍山而下,两河在山岗东北交汇。山冈上 有两个突出的山包,相距100米左右,每个山包上都有一个用黄泥垒起来的厚实土墙,像是没有顶的碉堡。围绕两个山包的 天然峭壁上,还有用石头砌的高高的围墙。当地的人都叫它直罗寨子。彭德怀看了一会,突然想到如果敌人占据寨子,必然控 制这个制高点,于是他指着土寨子说:“敌人一定会利用它!”徐军团长马上表示:“我今晚就派一个营来拆掉它!”

  看完地形之后,指挥员们对直罗镇有了感性认识,也增加了胜利的信心,一个个摩拳擦掌,积极请战。在分配作战任 务前,彭德怀再一次强调了直罗镇战役的重要意义和毛泽东提出的作战指导思想。彭德怀指出:要说直罗镇,先得说说葫芦河 。葫芦河位于我陕甘根据地的南部,东与洛河相连。如果让敌人沟通了葫芦河封锁线,然后北援甘泉、延安,策应王以哲的第 六十七军一一七师向北进攻,那么敌人就可以集中主力南进北堵,逐步实现将红军歼灭于该地区的如意算盘。敌人的这一阴谋 一旦得逞,红军向南发展就变得十分困难,不但不能打破敌人的“围剿”,而且就连根据地也得不到巩固。因此,葫芦河就成 了这次战役的全局。而打好直罗镇这一仗,对于粉碎敌人对葫芦河的封锁线,又至关重要,是全局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为了 打好这一仗,毛泽东强调要抓住战略枢纽去部署战役,抓住战役枢纽去部署战斗,并特别要求必须打一场歼灭战。

  毛泽东不仅在部署直罗镇战役时就明确提出要打歼灭战,而且在总攻发起前又亲自给彭德怀打电话:“一定要打歼灭 战!要的是歼灭战。”毛泽东之所以三次发令要打歼灭战,正是为了通过直罗镇一仗,真正打痛东北军,使此役起到影响反“ 围剿”战略全局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和军委确定的作战部署是:兵分两路,在直罗镇附近隐蔽设伏。红一军团进入直罗镇以北 的石咀、凤凰头地区集结,准备由北向南打;红十五军团在直罗镇东南的张村驿地区集结,准备由南向北打。另派一个连在直 罗镇西不远的小山上,监视、引诱敌人,准备把敌人牵进直罗镇的红军伏击阵地。

  牛元峰到达直罗镇发出“报捷”电报不久,红军便从南北两山压了下来红军部署一定,便立即投入战役准备之中。 为了迎接这一战斗,各部队及时进行了休整,养精蓄锐,以逸待劳,并普遍进行了战前政治动员,号召指战员们加强团结,密 切配合,打好会师后的第一仗。战士们听到要打仗的消息,精神振奋,磨刀擦枪,互相订立了战场上进行革命竞赛的条件,纷 纷提出“打胜仗庆祝会师”、“保卫陕甘边区”等口号。周恩来亲自召集红十五军团民运部干部开会,布置组织群众参战支前 。GE07E西革命委员会带领群众组织了许多担架队和运输队,地方游击队积极为红军传递情报,侦察敌情。备战工作 搞得很红火,紧张而有序。

  此时,已改任红一军团第十三团团长的陈赓,更是高兴万分,因为他这次又抢到了打头阵、拦住国民党军先头部队牛 元峰一○九师的硬任务。他一返回永川府驻地,便立即召开会议,布置战斗任务。会上,陈赓在说到该团的任务时,打了一千 比喻,问:“你们谁杀过‘牛’?这回要杀‘牛’!这头‘牛’,红一方面军进入陕甘后,老跟着你啃屁股,干部团被啃过, 十三团挨过啃。我们虽然砍了它几下尾巴,但仍没老实。这回要扛它‘牛’头,狠狠给它一捶,然后再给它开膛破肚!”

  他这一说,大家都明白了。这“牛”就是指敌一○九师师长牛元峰。

  红军等着要杀的“牛”终于出动了。

  11月19日,敌第五十七军开始行动,除留一○八师驻守太白镇外,其余三个师以一○九师为先头,相继沿葫芦河 向直罗镇、GE07E县开进。

  11月20日下午,敌一○九师的六二五、六二六、六二七三个团外加六三二团,在六架飞机的掩护下,从黑水寺沿 葫芦河向直罗镇闯来。这时,担任诱敌任务的红军一个连迎上前去,同敌一○九师的先头部队接触,边战边退,向敌示弱,牵 引着牛元峰部往直罗镇跑。果然,敌人误认为红军抵挡不住,败阵而退,因而更加趾高气扬,一直追到直罗镇,并占领了直罗 镇附近的高地。

  牛元峰洋洋得意,认为“旗开得胜”,马上叫他的参谋拟发电报,向总部和军部报捷,声称他已占领了直罗镇,并命 令一一一师的于一凡六三二团归回建制。随后,他同他的幕僚们下马徒步走了几公里,最后,骑马耀武扬威地进入了直罗镇, 只见镇内空无人影,门扉紧闭,唯见墙上到处贴有红绿标语:“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你们的敌人是日本鬼子”、“我们帮 你们打回老家去”等。

  牛元峰进驻直罗镇后,一面命令六二六、六二七两团在直罗镇两侧高地北山寺和旗杆山做好警戒,一面放纵他的部下 在直罗镇内大肆劫掠当地群众的米、面、鸡、鸭、猪、羊等,大开筵席,庆祝“胜利”。全师官兵连走带打已快一整天了,有 些疲倦与饥饿,面对这还算丰盛的晚餐,顿时高兴起来,大小官兵,呼幺喝六,划拳饮酒,一个个吃得心满意足,而后便开始 大睡。

  就在牛元峰占领直罗镇的“报捷”电报刚刚发出、牛的部队进入梦乡的时候,毛泽东等方面军首长定下了“21日消 灭直罗镇一带之敌一师至两师”的决心,并下达作战命令如下:红一军团于21日拂晓前到达袁家山附近展开,首先以两个 师自北向南进行主要突击,第一步攻占直罗镇北山,歼灭该处之敌,尔后协同红十五军团夺取直罗镇。另以一个团在直罗镇东 北,协同葫芦河以南之红十五军团一部,阻止敌军沿葫芦河东窜;以一个团进至老人山方向,断敌先头师与安家川后续部队的 联系,阻敌西逃,并打击可能来援之敌,以侦察连向黑水寺佯动。第二步视战役发展情况,准备歼敌后续部队。

  红十五军团主力于21日拂晓前到达直罗镇以南地区展开,第一步自南向北进行突击,歼灭直罗镇南山敌人后,立即 向直罗镇发起进攻,协同红一军团歼灭该敌。第二步视情况发展,准备协同红一军团作战。

  红十五军团第八十一师,除以第二四一团及军团一个骑兵连继续围困甘泉之敌外,师部率第二四三团在中(部)宜( 君)独立营、地方游击队的配合下,积极钳制GE07E县、中部等处之敌,阻止东路可能增援之敌。方面军指挥所进驻 吴家塔。

  21日拂晓,红军总攻的时刻来到了。随着一声令下,隐藏在南北两山的红军,以锐不可当的攻势,向直罗镇压了下 来。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师主力和第十三团自北、西北、东北三个方向对直罗镇之敌展开猛攻。第四师一个团插向安家川以 东高地,断敌退路。第一团位于直罗镇西北高地,担任军团预备队。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两个团及第七十八师一个团为第一 梯队,自西南、南、东南方向分三路向直罗镇之敌发起进攻。

  敌人虽有些防备,但没料到红军来得如此迅捷,仓促应战,顿陷被动。住在镇内的敌一○九师师部人员,睡梦中被枪 声惊醒。牛元峰慌忙起床向军部要电话,但电话线已被红军切断,急得牛元峰在屋内直打转转。

  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红军很快占领了敌人据守的两侧高地。红一军团消灭了北山寺的敌人,红十五军团消灭了旗杆 山的敌人。据守高地的敌六二六、六二七团的两个团长,一个绝望自杀,一个被打死。乘胜进击的两路红军像两只铁拳,从南 北两山猛砸下去。敌六二五团等被红军压在两山之间的一条山沟里,像一群被赶的鸭子,南边枪一响,立即仓皇地向北撤;北 边枪一响,又慌忙地向南逃。在红军强大的攻势下,敌人土崩瓦解,纷纷缴枪投降。东北军是红军的老“运输队”了,过去不 少士兵和军官都当过红军的俘虏,他们知道红军优待俘虏的政策。虽然这次出发时,师长牛元峰曾给他们讲了话,说什么“过 去同共军作战,人家称咱们运输队,从今天起,咱们坚决不当运输队”,可是,他的部下相信红军的优俘政策,远远超过相信 牛元峰的牛皮大话。这一次战斗,牛元峰的“运输队长”又是当定了。

  

  这场歼灭战打得相当顺利,但也不乏激烈惊险的场面。上午11时左右,红二师已攻入直罗镇,红十五军团也将敌人 设在南面山上的阵地攻破,但还有敌人在作垂死挣扎。打到中午,忽然上来一股敌人,约摸有一个团,直向一军团指挥部所在 的山头上冲来,企图向西突围出去。敌人越逼越近。这个阵地,原计划是由红二师陈光带一个团来占领的,可是他们因故尚未 到达。敌人上来了,聂荣臻等军团首长只得带着直属部队,面对面地阻击敌人。当时他们身边只有一个警卫排,而警卫连则被 派去保卫毛泽东等中央首长了。聂荣臻等命令这个警卫排就地死守,左权参谋长叫通信员赶紧把侦察连、工兵连调上来,还命 令直属队所有的人都拿起枪进入阵地,坚决不让敌人冲出去。可是直属部队没有充足的子弹,每人只有四发,而且警卫排又没 有长枪,只有用驳壳枪射击敌人,因此战斗打得十分艰苦。从江西瑞金参军以后就一直跟随聂荣臻的老警卫员孙起锋,就是这 次在离聂荣臻不远的阵地上冲锋时中弹英勇牺牲的。直到后来,还是警卫连上来了,聂荣臻才带着这个连将冲上来的敌人压下 山去。

  

  激战至12时,敌一○九师大部被歼,师长牛元峰率残部500余人,退入镇东南的土寨内,固守待援。方面军首长 决定红十五军团以一部兵力予以包围,待敌逃跑时于运动中歼灭之;主力部队立即集结,准备打敌增援部队。

  

  在红军围攻直罗镇期间,敌第一一一师第六三一团由黑水寺向直罗镇增援。该团进到安家川以东地区时,即被红一军 团第一团及第四师第十团击退,连夜逃回黑水寺。

  21日22时,敌西北“剿总”决定:第五十七军代军长董英斌率第一一一、第一○六师速向直罗镇增援,以解第一 ○九师之围;由GE07E县西进的第一一七师加紧向羊泉镇、张村驿前进;中部地区的第三十八军第十七师进至公家原 、丁家原,策应第五十七军及第一一七师作战。

  22日上午,敌第一一一师开始沿安家川北山再次向红军发动进攻,第一○六师由黑水寺沿老人山向红军右翼实施迂 回。其余两路敌军却未按计划行动。

  方面军首长决心抓住敌军协同较差,便于红军各个击破的有利战机,集中主力,歼灭西线增援之敌。敌增援部队第一 一一师在安家川以东地区遭到红一军团的迎头痛击,立即向西溃退。红军求歼援敌的计划未能实现。

  方面军首长根据两天来的战况,认为应迅速抓住战机,乘胜扩大战果,决定以“包围黑水寺,整个解决董英斌军”为 基本方针,确定了下一步作战部署:红一军团主力于23日下午进至黑水寺东北之韩家河、甘沟门、王家庄地区,准备对黑水 寺实施进攻,第一团、第十三团及军团侦察连,由聂荣臻率领,由北面实施迂回,进至黑水寺以西的龙益湾、王家角以北地区 ,阻敌西逃,并打击由西来援之敌。红十五军团控制黑水寺至太白镇之间20至30公里地区,断敌退路和阻敌援兵,孤立董 英斌部。另外,以羊泉镇、道佐铺两游击队逼近GE07E县,佯称红军即将攻打GE07E县,以牵制、迷惑敌人 ,袭扰敌第六十七军的后方,阻止其西援。

  正当红军调整部署时,董英斌率第一○六、第一一一师及军部向太白镇逃跑,红军立即分三路追击。24日,在张家 湾至羊角台途中,红军歼敌第一○六师第六一七团,其余敌军退入太白镇。

  24日下午,董英斌集中全力固守太白镇。该地工事坚固,红军一时不易攻克。毛泽东指示聂荣臻在前线释放几个被 俘虏的军官,让他们转告东北军领导人,只要东北军同意反蒋反日,与红军停战,红军俘虏的人枪,可以如数归还。随后,方 面军主力撤出战斗,挥师向东,寻歼敌第一一七师。敌第一一七师深怕像一○九师那样遭到全军覆亡的厄运,于26日退回 GE07E县县城。

  牛元峰兵败送命老牛湾。国民党有人称牛“犯姓毙命,天意注定”

  牛元峰能带出500余人的残部逃至镇东南高地的土寨内,也实属侥幸。

  21日快到正午的时候,红军发起攻击的激战已过,而枪声尚未完全停止。这时,牛元峰叫副官处长带师部人员、马 匹和驮子向直罗镇北找出路。这批人、马、驮子刚刚走到半山,即被红军由山头和山下两面卡住,师部大部分人、马、驮子被 红军俘获。在后面跟进的牛元峰见势不妙,急忙带着一部分师部人员和少数战斗兵转向直罗镇南面山上,他们像一群没头苍蝇 到处乱窜一通之后,最后退到镇子南面小高地上那个已被红军拆除但拆除得不够彻底的直罗寨子里。登上这个寨子,牛元峰看 到断垣残壁纵横交错,两间窑洞也都被破坏,但还可以避避流弹。牛部未被俘虏的残兵败将,陆续都来到寨子里;作为预备队 的六十五团,守不住直罗镇,也上了寨子,大家总算得到暂时的喘息。

  约摸到下午两三点钟,忽然听到西面枪声大作,又看到一架飞机在寨子上空盘旋,牛元峰等也想摆联络标志和摇晃手 巾,可是飞机对这小寨子根本视而不见。牛元峰告诉参谋长刘德裕和参谋处长沈叔明说:“看情形是军部派来了增援解围的部 队,我们应该作好突围的准备,然后一鼓作气冲出去同解围部队汇合。”但是,这时马匹损失殆尽,徒步又走不脱,小高地四 周仍被红军团团围困,结果也只能是搔首西望,徒唤奈何而已。又过了两个钟头,枪声停止了,推测解围的部队已经走了。牛 元峰恨恨地说:“这一定是王肇治的阴谋,他记过去的仇恨,想置我们这些人于死地。”

  牛元峰说的王肇治,是当时敌一一一师参谋长。1934年夏,张学良任命牛元峰为一○九师师长后,不到一个月便 又电派王肇治为该师六二五团团长。张学良认为,王肇治系东北讲武堂五期学生,牛元峰系东北讲武堂五期队长,师生关系, 一定会水乳交融。但牛元峰接到电令后,即驰赴武昌对张学良说:“谁当团长都行,就是不同意王肇治。”牛是张的亲信,张 遂将王肇治调到一一一师任参谋长。据说牛元峰由辎重队带来大批人,想把一○九师变成牛家天下,对此王肇治大加反对,两 人因此交恶。而眼下虽然一一一师师长仍由五十七军代军长董英斌兼,但实际上由参谋长王肇治代行师长之职。此时,牛元峰 见增援不力,自然怀疑是王肇治在搞鬼。

  此时,在直罗镇西南距直罗寨子不到1000米的山头上,徐海东军团长正手持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寨子里敌人的一 举一动。当他看到敌人用红军拆掉的石头又重新砌成围墙并抢修工事时,便又急又气地骂道:“不晓得是哪个朝代留下这个土 寨子,现在倒成了敌人顽抗的碉堡。”确实,这座山虽不高,但三面很陡,仅西边的坡度较缓,有条小路通向山顶的寨子,但 已被敌人严密封锁。虽然红军已控制四周高山,可以居高临下对寨子之敌实施俯射,但敌有坚实的围墙工事,而红军缺少重武 器,很难用火力压制敌人,支援攻击部队。有的同志想到战前看地形时彭总的指示,不禁为彭总当时一眼就看出这个要害而深 感敬佩。现在看来当时如果将寨子拆得更彻底些,不仅拆掉石围墙,并且把土碉堡也铲平,就不会给敌人留下再利用的便利。 可见,战场的准备是何等重要。

  下午4时左右,红军正准备再次对土寨子组织进攻时,周恩来副主席来了。徐军团长汇报了准备进攻的部署,表示坚 决要把寨子拿下来。周副主席拿着望远镜看了看,很显然,寨子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如强攻一定会增加伤亡,就对徐军团长 说:“我看还是先围着它。”徐军团长担心时间拖长,情况发生变化,想尽快结束战斗。周副主席满有把握地说:“不要紧, 敌情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大的变化。他们已没有力量再来进攻了。”

  接着,周副主席又问:“山头上有没有水?”当听说山上没有水源时,他自信地笑了,当即分析说:“如果土寨子无 水,敌人想守也守不住。”在关键时刻,周副主席亲临第一线,而且对战场情况分析得如此透彻,决心又那么果断,在场的同 志都深深钦佩。是啊,已历经千难万险到达陕北的每一个红军战士,都是久经考验的宝贵的革命种子,应当慎重决定是否强攻 。

  天色渐黑,两面山上和西南面的枪声完全停止,聚在寨子里的残兵,从早晨乱到天黑,没有得到一点食物,更不知道 下一步是什么命运。牛元峰和刘德裕躲在窑洞里商量办法,刘德裕主张把寨子里的官兵整顿一下,看看还有多少人再说。官兵 们早已把身上带的给养吃光,有的不顾生死,偷偷爬下寨子找死马肉用火烧熟充饥。刘德裕到各部视察。叫各营、连、排、班 的人集合后请牛元峰分别讲话,准备突围。牛元峰垂头丧气地到各连走了一圈,只能蹲在地上讲点什么“今天是到了最后关头 ,只有大家一心,勇敢突围,除了死里求生,没有别的办法”之类的话,真可谓威风扫地了。牛元峰又叫各部清点人枪。军马 是一匹都没有了,但官兵随身带的轻武器和弹药并不缺少。除六二五团人数较多外,其余两团各连有的只有十个八个不等,有 的官兵皆无,总数共有500多人。牛元峰眼看增援无望,又不能在寨子里饿死,决定夜间突围。他将各部重新编组,六二七 团残部由中校团副李洁堂指挥,六二六团残部由中校团副孟广元指挥,马镇夷仍指挥六二五团,然后又让各团去作些准备。

  这时有个六二六团被红军俘去的士兵,送来红军一封信。牛此时心情颓丧至极,哪有心思看信,刘德裕只好拆开给他 念。信中写道:

  

  葫芦河边,老人山上,望远镜中,看到你的官兵,均已厌弃内战,纷纷投降。我们北上抗日,是帮助你们打回老家去 ,你们东北军没有什么理由到西北打内战。现在你师大部被歼,最好你投到我们这里来,共同抗日。这是光明的道路,否则玉 石俱焚,悔之晚矣!

  牛元峰听后默默无语。左右也没有人敢作什么决定或者答复。忽然孟广云说:“我们先写回信,可以说稍加考虑,再 作决定。”牛元峰说:“好,你就写吧。”孟广云找一张纸条,把信写好仍交给来人带回去。信送走后,牛元峰等人心情更是 紧张。红军从四面八方对寨子进行了严密监视,寨子里的人只要一露头,便会遭到开枪射击。由下午到夜间,这样被打死的已 有好几个人。最后牛元峰决定于半夜12时开始突围。

  突围部署是六二七团在前,六二五团及师部在中间,六二六团在后,由寨子东面斜坡向下溜,路线是向南偏东,目的 地是GE07E县。六二七团刚开始突围,即遭到红军集中射击,马上混乱起来。李洁堂胆子小,指挥能力不行,控制不 住部队。马镇夷见此情况便和牛元峰说:“李团副不能指挥,恐有贻误突围时机的危险。”牛元峰听完,叫副官找李洁堂来, 又叫另一个随从副官把手枪准备好,听他命令就开枪。李洁堂进窑洞见牛元峰,牛拉着李的手说:“到外边有话讲。”刚走出 窑门,牛就叫副官动手。副官连发三枪,李洁堂顿时毙命,尸体被扔到寨子下面。李洁堂之死,引起许多人的疑惧,牛元峰的 失态,使手下人一个个胆战心惊。

  六二七团在下土围子后,狼奔豕突,四下逃命,再也不能集结了。这样又耽误一两个小时。牛元峰又催马镇夷行动 ,马带六二五团官兵向下溜。牛元峰突出土围子后,身边只有四五十个人,盲目向西南方走去。约摸走了二三公里后,天渐渐 亮起来。这时只见孟广云带着100多人隔沟向南走去,对牛元峰这群人视而不见,只顾自己走路,不一会就不见了。一支红 军小部队紧紧跟着牛元峰这部分人追来,也没有开枪。牛元峰这部分人为了表示身上有枪,不使红军接近,不断向身后开枪。 

  跟在牛元峰后面紧追不舍的红军小部队,是徐海东军团长发现敌人溜走之后派出的。

  22日拂晓,山沟里一片沉静,连一声冷枪也听不到。久经沙场具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徐军团长顿时警觉起来。“难 道寨子里的敌人溜走了?”他立即把正在睡觉的特别员(即现在的警卫参谋)詹大南叫起来,让詹大南带通信队第七班出去查 看情况,通信队的第八、第九班也随后跟来。于是,他们从军团部所在地文家庙出发,沿着坎上的小道向土寨子急行。走了半 公里多,天已渐渐亮了,当他们向北刚拐一个弯,发现右边坎下已收割的玉米地里有一个人影在晃动。詹大南当即大喝一声: “干什么的?”那人惊慌地回答:“我是伙夫。”听了他这种异常的回答,詹大南断定他不是自己人,可能是敌人散兵,于是 ,就把他叫上来问话:“你从哪里来?”

  “我是从寨子下来的。”那人回答说。“土寨里的人呢?”

  他用手指着对面山坡说:“都走啦!”

  詹大南等朝他手指的方向看去,近处东南山坡上有一条显然是敌人在慌乱逃跑中踩出来的烂泥路,清晰可见。

  原来,敌人从山上看南川小河,既窄又浅,可以跳过去,没想到过河时,又累又饿,却跳不过小河,慌乱中只好穿着 棉衣过河,哪知河底淤泥很深,一踩下去就陷到大腿。上岸后湿淋淋的,拖泥带水,山坡上原本没有路,现在却被踩出了一条 明显的泥路。

  敌人真的趁天黑溜走了!徐军团长得知这一消息后,命令詹大南立即带少共营(陕北同志亲切地称呼为“娃娃营”) 跟踪追击。他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对詹大南说:“抓不住牛元峰就莫回来!”时间紧迫,徐军团长一面用军号调动驻在附近胡 家坡、新窑子的少共营,一面派通信员

  去传达作战命令。詹大南二话没说,马上带领几个战士,顺着敌人逃跑的足迹追去。

  南川小河,詹大南轻轻一跳,就跳了过去。少共营也出动了,一部分顺山梁往南追,另一部分沿着山脚过来跟着詹大 南走,两路并进。大约半小时,他们在山梁上会合了。詹大南把徐军团长的命令简要传达给营的干部,然后带着部队,顺着敌 人留下的踪迹,猛扑过去。虽然寒气逼人,但红军战士个个都跑得汗流浃背。他们只有一个念头:追上去抓住敌师长牛元峰。 

  敌人一方面也许为了能掌握残余部队,不致跑散;另一方面,可能是没有地图,怕走小路迷失方向,所以在过河后并 没有四散而去,而是爬上山就没命地顺着弯弯曲曲的山梁向南逃跑。詹大南带着少共营沿着敌人的踪迹拼命地追赶,拐了一个 大弯,在夏家沟南面山头上,与敌人的后卫部队交上了火。

  敌人边打边撤,红军紧追不放,接连追了10多个山头,约10多公里。突然,前面的山梁上,枪声骤起,杀声震耳 ,敌人被红二二五团一部堵住了。这里是丁字形山脊线,对面是一道横梁,中间是鞍部,两边是又深又宽的谷地。詹大南率少 共营乘机冲上去,两面夹攻,猛打一阵。詹大南边追边向抓到的俘虏查问牛元峰的下落。在半途中,一个敌伤兵说:“牛师长 、参谋长与卫队一起,都在前面。”

  经过一场激烈战斗,敌人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走投无路,全部被歼。

  大约9时,战斗结束。詹大南牢记着徐军团长交给的任务,急问红二二五团的同志:“有没有敌人向南跑掉?”他们 回答说:“都圈在这里,一个也没有逃脱。”詹大南心想:既然一个也没跑脱,就一定能找到牛元峰。

  那么,牛元峰哪里去了呢?

  牛元峰已经死了。

  跟随牛元峰出逃的参谋处长沈叔明和带领红军追击牛元峰的詹大南这两名见证人,在各自的回忆文章中都以充分的证 据说明了牛元峰确实被击毙身亡,但在被谁击毙的问题上看法有所不同。

  沈叔明在《东北军一○九师直罗镇被歼始末》的文章中写道:

  ……这时刘德裕和其他许多人是再也走不动了,便躺在山上。最后牛元峰身边只剩沈叔明和一个随从副官。追踪的红 军越来越近,甚至人数和面孔都看得清清楚楚。红军不开枪,只是高喊“缴械,缴械”。牛元峰突然站住从腰上把勃朗宁拿出 交给副官说:“你把我打死。”副官接过手枪照牛元峰右后脑打进一颗子弹,从前面打出,面颊炸碎而死。沈叔明听到枪声刚 一回头,见牛元峰已死,就问副官为什么把他打死。副官把经过讲完又说:“师长已失常态,不打死他怕发生别的事情。” 

  詹大南在《忆直罗镇战役中击毙牛师长》的文章中写道;

  果然,在最后围歼敌人的地方,我们很快查找到了被俘的敌师参谋长。于是我大声问:“你们师长呢?”他用手指着 离我们10多步远的山坡上的一具死尸说:“那就是牛师长。”我开始还不相信他的话,又问了旁边几个俘虏。

  这时,敌参谋长指着地上的一个红色长方形的大本子对我说:“请你对照军官录上的照片。”

  我拿起一看,里面少校以上军官都附有照片,第三页是少将师长牛元峰,占了半页。我走过去看尸体,只见他头朝北 趴在面向我追击部队的反斜坡面上,旁边还有几具敌人的尸体。看到牛元峰这种死后趴的姿势和处在山脊棱线后的具体位置, 可以断定:他是在抵抗过程中被我军击毙的,而且被我追击部队击毙的可能性较大。

  我跨上一步使劲地把尸体翻过身来一看,面部和上身都是血。照片上的牛元峰穿着笔挺的将军服,威风凛凛。这怎能 和眼前身着破旧士兵服、血肉模糊的尸体一样呢?我辨认不清楚,不敢肯定此人就是牛元峰。

  由于事关重大,我又接连问了其他几个俘虏。他们都说此人就是牛师长。接着,我从尸体上搜出一枚铜质狮头的私章 ,在手掌上印了一下,是篆体字,我不认识。于是,我让少共营留在原地待命,看守敌参谋长和这具尸体,我领着两个战士, 带着军官名录和私章,从山梁上走下来,顺南沟门、新寨子回到文家庙,向徐军团长汇报。经过认定,私章是牛元峰的。徐军 团长很高兴地说:“赶紧发电报报告中央。”并命令通信员,通知少共营把牛元峰的尸体抬下山来。

  后来,听说牛元峰的尸体埋在文家庙北头的小土包下面。次年由东北军来的人挖出来,火化后包了一包骨灰带走了。 

  

  巧合的是,牛元峰毙命的这个地方名叫老牛湾。于是国民党有人便煞有介事地寻找借口说:牛元峰本姓牛,又偏偏跑 到了老牛湾,犯了姓,终于毙命,这是天意注定,劫数难逃也!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胡言乱语。

  直罗镇战役,红军先后歼灭敌人一个师又一个团,共计俘虏敌人5300多人,打死敌师长牛元峰、团长石世安、郑 树藩以下1000多人,缴获步枪3500多支,轻机枪170多挺,迫击炮8门,子弹22万多发。这样,从西路入侵的敌 一一一师、一○八师和一○六师残部,不得不退回甘肃境内;从东路入侵的敌一一七师,也被迫退出了GE07E县。这 次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甘边区的第三次“围剿”,加速了国民党营垒的分化,对以后的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党中央奠基西北打开了新局面,并迅速扩大了红军,加强了刚刚会合的红军的大团结;使陕甘 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极为振奋,对全国红军和游击队的革命斗争也是一个有力的配合和极大的鼓舞。

  11月30日,毛泽东在GE07E县东村召开的红一方面军营以上干部大会上,作了《直罗镇战役同目前的形 势与任务》的报告,深刻地总结了这次战役胜利的原因及其意义。其中,对这次战役胜利的原因作了这样几点分析:(一)两 个军团的会合与团结(这是基本的)。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的兄弟般的亲密团结,是取得这次胜利的基本原因。(二)抓住 了战略和战役的枢纽(葫芦河与直罗镇)。红军既抓住了葫芦河这个能粉碎敌人封锁,便于红军向南发展的战略枢纽,又抓住 了直罗镇这个地形、群众等条件都有利于红军作战的战役枢纽。(三)战斗准备的充足。部队进行了休整、训练,拔除了张村 驿、东村等地的民团土围子,战前作了周密的地形调查等。(四)群众与我们一致。GE07E县的革命地方政权、地方 武装和革命群众大力、积极参战支前,密切配合红军主力作战,这是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条件。

  附: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

  [3]《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

  [4]《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

  [5]《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6]郑广瑾、方十可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记》,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郭晨著:《万水千山只等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8]《红军长征回忆史料》(1),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9]《红军长征过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李安葆著:《长征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

  [11]蒋建农、郑广瑾著:《长征途中的毛泽东》,红旗出版社1993年版。

  [12]《红六军团征战记》(上、下册),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

  [13]《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回忆》(上、下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

  [14][美]埃德加·斯诺著:《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

  [15][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16]《民国高级将领列传》(第1—7集),解放军出版社1988—1993年版。

  [17]《刘伯承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

  [18]《聂荣臻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

  [19]《彭德怀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20]《徐向前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版。

  [21]王俯民著:《蒋介石评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22]《星火燎原》(三),战士出版社1983年版。

  [23]《文史资料选辑》(第62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

  [24]《黔山红迹——红军在贵州的革命活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5]杨得志著:《横戈马上》,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26]许世友著:《我在红军十年》,战士出版社1983年版。

  [27]《红军长征(综述、大事记、表册)》,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