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征程军魂——长征路上的先遣司令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16:52 新浪读书

  在金沙江边,毛泽东笑着说:刘伯承是条龙下凡,他会把我们带过江的。

  指挥红军干部团抢皎平渡的是红军总参谋长、红军先遣司令刘伯承。当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率大队人马赶到了江边 时,刘伯承满怀胜利的喜悦迎了上去,并派几名战士扶着红军的这几位领导人走上了一条小船。待小船到达江的对岸时,毛泽 东的心情不禁豁然轻松起来。在将近5个月的时间里,红军一直试图渡过长江北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蒋介石也千
方百计地阻 止红军的渡江,想将红军一举消灭在黔东一带。几经较量,红军四渡赤水,两渡乌江,在河流纵横的云贵高原上,驰骋千里, 不就是为了今天吗?千钧重担系于一身,数万红军将士的生命就在渡江一举,如果不成,3万余名红军将士要被围困在金沙江 以南这个狭小的地区,那样的结果是何等的残酷。现在我们终于过来了,而且是很轻松地过来了……

  毛泽东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回过头来看了看站在身后的刘伯承,点了点头。然后,笑着对他说:“前几天,我们一 些同志还担心渡不了江,被人家挤上绝路。当时我就对恩来、朱德

  同志讲,没关系,四川人说刘伯承是条龙下凡,江水怎么能挡得住龙呢?他会把我们带过江的。”

  周恩来也高兴地说道:“主席估计是对的,我们不是已经过来了吗?”

  在场的朱德、刘伯承等都高兴地笑了起来。

  “四川人说刘伯承是条龙下凡”,这句话里透出了四川人对刘伯承的崇敬和信任。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诞生于四川省开县浦里区越家场张家坝,乳名孝生,后取名刘伯昭,字伯承。刘伯承的 家庭算是书香门第,其父刘文炳曾教过私塾,参加过科举考试。在刘伯承四五岁时,其父就让刘伯承习读《三字经》、《论语 》、《孟子》、《大学》、《中庸》等古书,还让刘伯承练写毛笔字,学长拳、八卦、弹子功等。

  1904年,刘伯承转到离家不远的汉西书院就读。汉西书院是一所较为新式的学校,习语文、算学、理化、地理等 课程,新的知识使刘伯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才智过人,记忆力特强,各科成绩都名列学校第一。

  从汉西书院毕业后,刘伯承考取了夔府(今奉节)官立中学。刘伯承在中学里刚读一年,其父就因病去世,被迫中途 辍学,回家务农。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四川省也沸腾起来,刘伯承这个受过新式教育的青年,在家乡再也呆不住了, 他也要投身于这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大变革。于是,他决定投笔从戎,虽然家里人再三劝阻,但是刘伯承主意已定。第二年春天 ,刘伯承就以文武双科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重庆蜀军政府开办的将校学堂,并被编入了第二队第一排第一班,从此开始了他的军 人生涯。严格、紧张、正规、单调的军营生活培养了刘伯承严谨、勇猛、稳健的性格。在学期间,刘伯承不仅刻苦学习了各科 课程,而且还广泛涉猎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兵法》、《吴子》、《百战奇略》等都是他爱不释手的书,这些书的许多章节他 都能出口便诵。最终刘伯承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并被分配到当时四川著名的革命党人、蜀军总司令熊克武部第五师当见习 生,不久即升任为排长。

  1913年孙中山掀起了反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作为革命党人的熊克武起兵响应。刘伯承参加了讨袁的战争,在泸州 的寒坡场战斗中,他率领士兵勇猛冲杀,奋勇冲入敌阵,夺取敌军阵地。战后,他被任命为该连连长。

  二次革命失败后,左脚受伤的刘伯承潜回家乡,躲避反动当局的追捕。后来刘伯承到上海参加了孙中山建立的中华革 命党,决心追随孙中山救国救民。

  为了反对袁世凯的复辟,刘伯承受中华革命党的指派,回到四川,在涪陵一带策动了涪陵警备队的起义,起义部队称 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刘伯承指挥这支部队活动在沿长江的忠县、丰都、涪陵一带,专门阻截和骚扰逆江而上的北洋军。这支 部队在刘伯承的出色指挥下,先后伏击北洋军两个连,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5000多套军服,使这支部队闻名川中。

  后来由于川东军情紧急,刘伯承遂率第四支队前去增援。在攻打丰都城一战中,刘伯承身先士卒,率军猛攻丰都城。 然而,就在刘伯承率军从城门冲进丰都城时,一颗子弹击中了刘伯承的头部,他倒在血泊之中。

  受了重伤的刘伯承被人送到了重庆进行治疗,由于刘伯承的左眼被子弹击中,必须进行手术,在麻醉药失效的情况下 ,刘伯承忍着剧痛,坚持完手术。当他在暗中数到第70的时候,手术结束了,刘伯承坚忍的毅力,令进行手术的德国医生大 为赞

  叹,连称:“你是军神、军神!”

  被德国人称为军神的刘伯承伤势刚愈,又被熊克武先后任命为第九旅参谋长、督军署警卫团中校副团长、第二混成旅 第一团团长、第二混成旅第一路指挥官。最初,一些军官对缺了左眼的刘伯承并不在意,可是在随后一系列战斗中,刘伯承精 细、大胆、严谨和出神入化的谋略,常常出奇制胜,令所有的同僚为之折服。尤其是每临战斗,他总是亲临前线,冲在前头, 勇猛无比,英勇善战,成为“川中名将”。

  1917年,孙中山发起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战争,在护法的旗号下,四川、云南两省的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展开了 新的战争。四川省军阀熊克武与滇军、黔军联合,加入了云南省军阀唐继尧的靖国军,讨伐北京政府段祺瑞任命的四川督军刘 存厚。其间,熊克武为了与云南的滇军加强联络,共同计划,特派刘伯承前去与滇军第三混成旅旅长朱德谈判,结成军事同盟 ,共同对付北洋军阀。正是这次谈判,朱德与刘伯承开始了几十年的战友生涯,这两个有着共同抱负和志向的革命军人在战争 中走到了一起。

  谈判成功后,川军与滇军联合共同对北洋军阀作战。由于得到了滇军的支持,熊克武不仅攻下了成都,迫使四川督军 刘存厚退往川陕边境,而且还击溃了前来增援刘存厚的吴佩孚的北洋军。在这一战中,刘伯承以第二混成旅的一个团击败了吴 佩孚一个旅的援军,俘虏了包括20年后成为国民党江苏省主席的韩德勤。韩德勤为刘伯承高超的指挥艺术所折服,他不仅自 己投降,还将在吴佩孚军中任下级军官的好友顾祝同动员过来,加入了刘伯承的第二混成旅。就是这个顾祝同,在20年后担 任了蒋介石的总参谋长,指挥数十万国民党军在大别山、淮海战场上同刘伯承指挥的中原野战军进行了近3年之久的战争。

  1922年四川爆发了“一、二军之战”。熊克武率领的第一军是由四川新军发展而成,而四川省刘湘的第二军基本 上是原川军的老底子,属旧系军阀。在吴佩孚的支持下,刘湘以其手下的师长杨森代理第二军军长,发动了对熊克武第一军的 战争。

  7月,杨森从重庆派出4个团攻击第一军第一师,并企图切断第一师与驻万县刘伯承部的第二混成旅的联系,然后各 个击破。刘伯承本是第二混成旅第一团的团长,旅长张冲因不懂军事,战时就委任刘伯承为总指挥,由刘伯承指挥全旅作战。 当刘湘听说杨森派部前去攻打第二混成旅时,特意嘱咐杨森和部下们说:“你们不要小看这个团长,他那个团人多得很。过去 熊克武打了败仗,常常让刘伯承给他收拾烂摊子,厉害得很。”

  刘伯承得知敌军前来进攻的消息后,遂率第二混成旅前去支援第一师,渠县的杜家岩同杨森的第二、九师进行了激烈 战斗,在第八混成旅的配合下,以少胜多,摧毁敌军防线,全歼对方第三十六团,迫使其全线退却。刘伯承率部随后追击,在 渠县县城一举攻入敌第九师师部,将第九师全面击溃。

  渠县取胜后,刘伯承又率部乘势追击,杨森部拼命狂逃。在夔府的南天门,刘伯承终于追上杨森所部。杨森依托南天 门险要的地势,企图负隅顽抗。刘伯承经认真、严密筹划,率第二混成旅仰攻,一举击溃了第二师,第二师师长唐式遵只身一 人潜逃保住了性命。此战,一军大获全胜,杨森本人兵败逃出四川,军阀刘湘见大势已去,也逃回老家躲了起来。

  刘伯承以第二混成旅一旅实力,击溃两个师的兵力,使第二混成旅威名大振,刘伯承也因此成了四川最为著名的将领 。老百姓对刘伯承作战神勇津津称道,纷纷传闻刘伯承是天上的龙下凡。

  然而,随着刘伯承逐渐成熟,他越来越痛恨军阀混战。想

  当年,自己投身疆场,目的是要救民于水火,奋战丁多年之后,他突然发现,自己不过是替一帮一派的军阀卖命而已 。刘伯承认真地思考着自己的命运和去向。

  就在这时,他在四川成都结识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吴玉章和杨阍公。吴玉章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同盟会员,在四 川有着很高的威望,他当时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的校长,与恽代英、杨阍公一道在四川创办了《星期日》周刊,专门宣传马克 思主义思想。杨公,是后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将领的杨尚昆的兄长,早年留学日本,1922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四川 省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这两人对名闻川中的刘伯承十分仰慕,他们对刘伯承洁身自好的人格、情操及忧国忧民的意识和卓越的军事才华钦佩 不已。杨阍公曾称赞刘伯承“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于军人中尤其罕见……机警过人,并且很勤学,头脑也异常清晰,不是碌 碌者比,又兼有远大志向”。因此,他们很注意对他进行影响。刘伯承也从与他们的交往中接受了一种他从未接触到的思想, 这种思想就是要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共产主义思想。

  当刘伯承从吴玉章、杨阍公那里得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并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进行革命活动,便决定前去 寻找中国共产党组织。1924年秋天,刘伯承随同吴玉章一道来到上海,次年又到了北京、广州,结识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 领导人陈独秀、赵世炎、周恩来等。1926年经吴玉章、杨阍公的介绍,刘伯承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坚定的共 产主义者。

  刘伯承加入中国共产党之时,也是北伐战争开始之际,他回到四川,积极投身于四川省的军事工作,试图在四川组织 一支革命的队伍。

  1926年12月初,在刘伯承、朱德、杨阍公的领导下,四川泸州、顺庆发动了起义,并组成了起义军,刘伯承担 任了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不久,在吴玉章的努力下,武汉国民政府任命刘伯承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十五军军长。

  泸顺起义的爆发,震惊了四川军阀。为扼杀革命,四川的反动军阀立即调集各路反动军队前来镇压。刘伯承率700 0余名起义军坚守泸州,抵挡了7万余名军阀军队的进攻。刘伯承率部在泸州坚守了167天后,终因寡不敌众,失守了。刘 伯承率少数人在泸州陷落之际离开了泸州,1927年7月辗转来到了汉口。

  刘伯承来到武汉时正赶上汪精卫叛变革命,在武汉三镇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中共中央决定在江西南昌发动反国民 党右派的起义,并让周恩来同志负责这次起义。周恩来临危受命,在军事上需要斗个得力的助手,于是,周恩来选中了从四川 赶来的刘伯承。刘伯承听从党的安排,来到了江西南昌,参与南昌起义的组织和发动。

  到达南昌后,刘伯承协助起义总指挥贺龙拟定了起义的计划。刘伯承早年曾与贺龙在四川讨贼战争牛并肩战斗过,两 人这次又在一起,更是感到格外的高兴,两人很快将起义的计划完成并交给前委书记周恩来。

  根据刘伯承和贺龙制定的起义计划,南昌起义在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发动。贺龙任起义部队代总指挥,叶挺 为代前敌总指挥,刘伯承担任了起义军参谋团团长。起义爆发后,刘伯承和贺龙始终在第一线指挥战斗。起义军按照计划,很 快就控制了整个南昌城,取得了起义的初步胜利。

  南昌起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调重兵前来镇压,因敌众我寡,起义军撤出南昌,南下广东,在广东潮州地区失败,只 有

  少数部队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继续战斗在湘南一带,后来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刘伯承则经香港转道到上海, 接着被中共中央派遣到苏联学习军事。刘伯承先是进入苏联高级步兵学校,旋即转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在欢迎中国学 员的大会上,苏联高级步兵学校的政委高兴地说:“刘伯承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将领,南昌起义的参谋长,他和一批优秀军官来 本校学习,是本校的光荣。”

  在苏联学习期间,刘伯承虽然已经是35岁了,但是,他仍然如饥似渴地学习苏军的军事理论。由于刘伯承的勤奋刻 苦,他的每门功课都是优良,受到了苏联教官的好评。

  1930年8月,刘伯承从苏联回到国内,投身于国内的革命战争。刘伯承一回来,就被中共中央委任为中共中央军 委参谋长,参与策划和领导全国范围的武装暴动。由于他足智多谋和具有良好的军事素养,中共中央指派他协助负责军事工作 的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工作之余,他翻译了《苏军步兵战斗条令》等军事著作,以指导中国的革命战争。

  两年后,刘伯承结束了在白区的地下秘密工作,来到了中央苏区瑞金。

  刘伯承来到苏区,最初被任命为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毛泽东和朱德对早就闻名全国的刘伯承十分重视,1929年 党中央曾计划调毛泽东和朱德去白区工作,毛泽东和朱德就建议如果他们两人调往白区,苏区的工作应当由刘伯承和恽代英来 主持,这充分表明毛泽东和朱德对刘伯承的信任。刘伯承对最早创建井冈山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毛泽东和朱德也十分敬重,还在 苏联学习期间,他从一些资料上看到了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坚持革命斗争的消息,就曾向党组织提出要去井冈山同朱、毛一 道领导红军进行战斗。

  来到苏区后,刘伯承利用红军学校校长一职,向很多的红军将领传授从苏联学习到的军事知识,为中国工农红军培养 了一些出色的将领,被誉为红色“孙武”。

  1932年底,蒋介石调集了50多万军队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围剿”,由于刘伯承突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他 被调任为红军总参谋长,同周恩来、朱德同志一道领导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在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作为总参谋 长,刘伯承主持起草了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作战计划。这份计划,刘伯承自觉与不自觉地应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游击战和运动 战思想,提出了调集红军主力、各个击破敌军的战术思想。在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的正确领导下,红军主力在草台岗一战, 一举歼灭蒋介石的王牌军、陈诚的起家部队国民党第十一师,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

  就在刘伯承满怀信心地指挥红军痛歼国民党军时,在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的支持下,从苏联来到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 掌握了红军的指挥大权,朱德、周恩来虽然名义上还是红军的总司令、中革军委主席和红军总政委,但实际上被剥夺了军事指 挥权,作为总参谋长的刘伯承成了李德的幕僚。

  李德来到苏区时,正赶上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李德针对蒋介石的军事顾问冯·西特克提出的堡垒战术,提出 以堡垒对堡垒的战术,要求红军御敌于国门之外,与国民党军拼消耗,打阵地战。在李德看来,红军必须要用碉堡战才能对付 冯·西特克的碉堡战,李德的战术思想与冯·西特克的军事思想

  如出一辙,都是深受德国军事思想中的阵地战战术的影响。国民党军有优于红军的武器装备,有优于红军的兵力,红 军同国民党军进行阵地战,无疑是放弃了自己最擅长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去与国民党军打自己最不擅长的阵地战,以己之短击 敌之长,陷自己于不利地位。刘伯承这位有着丰富军事知识和很深的军事素养的军事家,从一开始就对李德的这套作战方法感 到反感,他潜意识地预感到红军将进入艰苦的作战阶段。

  为此,刘伯承曾多次对李德的军事思想提出异议。然而在“左”倾路线的支持下,李德不仅不接受刘伯承的建议,反 而认为刘伯承与他作对,千方百计地排斥刘伯承。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红军总参谋长的刘伯承对这位“威风四面”的德国人敬 而远之,他对李德的一套采取不参不谋、不管不问,每次李德要去前线“视察”战况时,精通俄文的刘伯承总是找借口避开, 并把大量时间用于研究毛泽东的游击战和运动战理论。

  1934年5月10日,刘伯承在苏区的报纸上发表了《现在游击队要解答的问题》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 “敌人碉堡构成的封锁线,可以相当限制我们大兵团进行机动。然而,我们游击队确实可以自由出其封锁线碉堡的间隙,而进 入其后方交通路上,实行穿袭。有些边区游击队就应该留在封锁线外,向敌人远后方,特别向其策源地展开游击战争,以耗散 其兵力,破坏其粮弹的运输,乃造成地方暴动,就更有战略上的意义。”

  9月10日,刘伯承又发表了《到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的几个教训》一文,在文中他强调:“游击队在穿过敌人封 锁线后的活动,如遭敌人强烈压迫时,只有勇敢地再延伸,向敌人深远的后方挺进活动,这是容易达到吸引敌人后退的目的, 不应企图缩回苏区,折转到封锁线上碉堡地带,陷入敌人陷阱,回旋无地遭受严重打击。”

  刘伯承这些文章的发表,充分表明他对毛泽东的游击战的认识已经不是停留在表面了,他不仅完全理解了毛泽东的游 击战对于打败优势敌军的重大作用,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游击战应当向敌人的后方发展,大胆地向敌人后方纵深挺进。刘伯承的 这一游击战思想后来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刘伯承宣传、提倡游击战战术,对李德的堡垒战术和“短促突击”战术不理不睬,引起了军事顾问李德的极大的愤恨 。一次李德在总参谋部商谈作战计划,刘伯承对其提出的计划表示反对,李德当即训斥刘伯承说:

  “你怎么可能在伏龙芝学习过?在我看来,你不过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参谋人员,你白白浪费了在苏联的时间。”

  当时担任翻译的伍修权觉得李德的话说得太过分了,他就没有将李德的整个意思翻译出来。但是,曾在苏联留过学的 刘伯承完全听懂了李德的话,他与李德一样同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过,但是,他坚信自己要比这个目空一切、狂妄自大的德 国人高明得多。他对李德的叫嚷不屑一顾,哈哈一笑理也不理地将李德晾在那里,独自走了出去。李德被刘伯承的这一蔑视态 度气得暴跳如雷。

  自此以后,李德每次走进总参谋部就气不顺。一次他走进总参谋部,正好有几个机要员在门旁烧火做饭,李德一见就 产生无名之火,一脚将饭锅踢翻,正在参谋部的刘倌承见此情景,终于怒不可遏,他冲了上去,与李德当场吵了起来,他用俄 语对李德说:

  “帝国主义分子就是这样欺负中国人的。作为国际派来的顾问,你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是帝国主义行为!”

  李德对刘伯承这种敢于公开与他作对的行为十分恼怒,他到中央局书记博古那里告状说刘伯承不尊重他,妨碍了他的 工

  作。以军事顾问为上帝的博古当即将刘伯承调离了总参谋部,降为第五军团的参谋长。长征路I-的先遣司令员

  1935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议采纳了毛泽东同志放弃进军湘西与红 二、六军团会合,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的建议。同时,政治局会议还不顾李德的反对和阻挠,恢复了刘伯承红军总参 谋长的职务。从此,这位红色“孙武”在长征中开始真正发挥其作用,尤其在辅助毛泽东、周恩来指挥作战方面,立下了大功 。

  黎平会议后,刘伯承率领中央纵队和红一军团第二师作为中路军,直奔乌江天险。在刘伯承的亲自指挥下,干部团在 猪场架设了浮桥,强渡了乌江,为后面主力红军渡过乌江天险打通了道路。

  过了乌江,刘伯承又率红二师六团、四团一举攻占了遵义、娄山关、桐梓,为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准备了一个良好 的环境。

  作为红军的总参谋长,刘伯承参加了遵义会议,在会上,刘伯承与众位红军将领一致拥护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同时 ,在会上,他还提出打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到川西北建立根据地的建议,他的建议得到了党中央的赞同。

  随后,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中央红军为北渡长江在黔东北进行了机动作战。由于敌重兵堵截,中央红军无法在黔 东北渡过长江,中革军委遂决定乘滇军增援贵阳之机,由刘伯承率军委纵队干部团火速赶往云南,抢占皎平渡口,为中央红军 化渡金沙江打开通道。他不负重托,掩护军委纵队安然渡过金沙江,完成了毛泽东交给他的最艰巨的任务。

  中央红军虽然渡过了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追剿军的围追堵截,但是,在中央红军北上的道路上仍然困难重重 。首先是四川省西部复杂的地理环境,湍急的河流大川,崎岖的高山雪峰,使中央红军北上必须要与这些复杂的自然环境作艰 苦的斗争,而且还要通过彝族居住的地区。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彝族的欺压造成了很深的民族矛盾,给红军北上带来了很大的困 难。更为甚者,红军前进的道路上有着数万名川军的层层阻拦,且国民党的“追剿”军也即将渡过长江,从后面追击红军,红 军如果不能及时通过这些困难的地区,就会随时陷入前后夹击的绝境。为了能迅速通过这些地区,中央将这一重任再次交给了 刘伯承。5月中旬,中革军委正式决定组织先遣军,由刘伯承担任先遣军司令员,聂荣臻担任政委。

  刘伯承担任了先遣司令员,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他知道自己肩负着数万名中央红军战士的生命和中国革命事业的希 望。危难之际,刘伯承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一千钧重担,率领中央红军北上先遣队红一军团红一师红一团向充满困难险阻的川 西迈进了。

  红一军团红一师红一团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部队,它的前身有部分是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这支部队到 了井冈山后,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部队会合,正式成立第一师第一团,现任团长杨得志是红军队伍中一位勇猛战将 。

  出生于湖南醴陵的杨得志,早年在安源路矿当过矿工,1928年1月在醴陵县韩家村加入了朱德、陈毅领导湘南暴 动的起义部队。是年4月,随部队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不久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作战中,杨得志十分勇敢,冲锋陷阵,屡立奇功,从红军队伍中的一名战士到排长、连长、营长,慢慢地成长起来 。

  在第二次反“围剿”作战中,时任红十一师特务连连长的杨得志随师长曾士峨和政委罗瑞卿参加富田以东的观音崖战 斗。在战斗中,敌军像一群发疯的狂徒一样往上冲,突然一颗子弹打伤了正在指挥的罗瑞卿政委,杨得志当时正在罗瑞卿的身 旁,他当即扶起受伤的罗瑞卿,命令战士们将罗政委送下山去抢救。这时敌军正在向前面十一师的主阵地发起冲锋,形势很危 急。师长曾士峨对杨得志说道:

  “杨得志,看到了吗?敌人要抢占那个山头,你带特务连上去,一定把那个山头先抢到!抢不到我杀你的头。”

  杨得志二话没说,当即把驳壳枪一举,对特务连的战士们高喊道:“特务连的,跟我来!”一马当先冲了上去。

  干部在前面一冲,不用讲话,不用动员,战士们便会自动跟上去。在杨得志的率领下,特务连冲到了半山腰,这时, 他们发现敌军也正从左侧向山上运动,且距离山顶只有100多米了,情况很危急。杨得志命令战士们向敌军进行猛烈的扫射 ,他率领三班向山顶冲去。

  对面敌军虽然不适应山地战,但是,在生死存亡之际,也是拼着性命往山上爬。当杨得志率三班冲到山顶时,敌军的 前哨部队离山顶也不过十多米了。杨得志首先用驳壳枪向敌人扫射了一梭,然后对战士们喊道:“开火!”

  三班的十几支步枪朝敌军劈头盖脸地射了过去,冲在前面的敌军倒下了一片。剩下的敌人连忙趴在地上,敌军一时无 法搞清红军的实力。杨得志看得很清楚,冲上山来的敌军足有两三个连,而冲上山顶的红军只有二十几名战士。如果不及时抓 住战机,是无法在山顶阵地立足的。于是,他指挥山顶上的战士们一齐动作,一次向敌军扔出十多颗手榴弹。随着“轰!轰! ”的爆炸声,杨得志带头从地上跃起,向敌军发起冲锋,20多个红军战士紧随杨得志,一边向敌扫射,一边从山顶上向下冲 。这时,特务连的战士也从山腰部向敌猛烈扫射,敌人被打得懵头转向,转身就逃,杨得志率领特务连的战士随后猛追、猛打 。曾士峨见杨得志得手,便命令全师反击,一时军号声响彻整个山谷,敌公秉藩的二十八师被全歼。

  就这样,杨得志作为一名虎将,在历次反“围剿”作战中屡立战功,后来就被任命为红军队伍中最有战斗力的红一团 团长。现在他又要在刘伯承的指挥下再立新功了。

  部队首先要通过由国民党第二十四军第十六旅防守的川康边界。国民党第二十四军第十六旅旅长许剑霜曾是刘伯承的 旧部,参加过刘伯承领导的泸顺起义,那时许剑霜是刘伯承领导的起义军的一位团长,许剑霜对这位威震川中的名将十分敬畏 。刘伯承在通过川康边界时,写了一封亲笔信派人交给了他,刘伯承在信中追述旧谊,晓以大义,要他不与红军为敌。接到刘 伯承的来信后,许剑霜立即传令部下不要阻拦红军北上。于是,红军没有打什么仗就顺利地通过了德昌、西昌,到达了泸沽。

  从泸沽往北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大道,一条是崎岖的山区小路。小路通过一向被汉人视为畏途的彝民居住区。国民党 军判断中央红军必走大路无疑,遂将国民党第二十四军的主力放在大路的一些险要关隘进行阻击。

  依据这一情况,刘伯承与政委聂荣臻商量说:“敌人显然是判定我军将走西昌至富林的大道,把富林视为防守重点。 我军如从富林渡河,正遇敌军主力,不易成功。是否建议军委改变一下行军路线,走冕宁、安顺场这条小路。不过这条小路要 经过大凉山彝族区。彝族分黑彝白彝,黑彝是纯粹的彝人血统,白

  彝是彝汉混血儿,因生产落后,生活水平都很低。他们内部有矛盾,但主要矛盾是与汉人的矛盾。由于历史上反动统 治阶级的民族压迫政策,他们对汉人疑忌很深,得好好做工作才能通过。”

  聂荣臻听了刘伯承的分析后,回答说:“不管他白彝黑彝,我们用党的民族政策感动他们,总比刘文辉(国民党第二 十四军军长)好说话,我们建议军委改走小路吧。让左权、刘亚楼带第五团往越西方向佯动,迷惑敌人。”.

  两人商量后,刘伯承一面向中革军委报告,一面率红一团沿小路向冕宁进发。在部队出发前,刘伯承在对战士们的动 员中专门说道:“今天我们到冕宁,冕宁过去是彝人。的城市,后来彝人被反动统治者赶到山上去了。过了冕宁,就是彝族区 了。有一种传说,《三国演义》上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在这个地区,至今有孔明寨、孟获城等遗址。彝人对汉人疑忌很深,语 言又不通,他们会射箭打枪,但他们不是奉蒋介石的命令,他们和国民党军队不是一回事。我们要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广 泛宣传朱德总司令安定彝民的布告,争取和平通过彝族区。没有聂政委和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枪。”

  刘伯承随即率红一团进入了冕宁城,在冕宁城,刘伯承和聂荣臻发出安民告示。就在红军前卫连通过冕宁城向北行进 时,遭到了彝民的阻挠,有许多彝民手持弓箭、土枪、棍棒等武器堵住了前行的道路。行进在前卫连的萧华和冯文彬两人开始 与彝民进行商谈,宣传起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这当中,彝民沽基家的头领小叶丹提出要与红军的先遣司令刘伯承见面。 小叶丹彝名叫果基约达,是彝族沽基家的头领。

  刘伯承闻讯,接见了小叶丹,小叶丹对富有传奇色彩的刘伯承十分敬重,他对刘伯承说:“听说你们要打刘文辉,主 张彝汉平等,我愿与司令员结义为兄弟。”

  刘伯承答应说:“那些欺压彝民的汉人也是红军的敌人,我们结义是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

  于是,刘伯承和小叶丹在彝族的海子池边,面对着蔚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池水,双手高举着盛满鸡血和池水混成的“血 酒”,对天盟誓:“上有天,下有地,我刘伯承与小叶丹结义为兄弟,如有反悔,天诛地灭。”刘伯承和小叶丹庄重地结成了 异姓兄弟。

  当天晚上,刘伯承又宴请了小叶丹。在宴席中,小叶丹要求红军帮助他打败沽基家的对头罗洪部落。刘伯承对小叶丹 说道’:“彝族内部要团结,自己人不打自己人。我们要共同对付镇压你们的反动政府和军阀。”刘伯承一边说一边伸出手对 小叶丹比划着,“一个指头没有劲,十个指头捏在一起力量就大了,我们共同的敌人是国民党反动派。”刘伯承的一番话,说 得小叶丹心服口服。

  在临别时,刘伯承代表红军把一面红旗赠给小叶丹,上写:“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任命小叶丹为支队长,并当 场写了委任状。小叶丹十分高兴,亲自送红军前行。

  刘伯承和小叶丹分手时,小叶丹对刘伯承说:“我不能再走了,前面不是我管的地方了。我派4个人送你们到前面的 村寨,另外挑选20个人到红军队伍里学习军事,学会了回来打刘文辉。”

  刘伯承对小叶丹说:“后面的红军大队还很多,拜托你一定把红军安全送过彝民区。”同时,刘伯承还将十几支步枪 和一些弹药作为礼物送给小叶丹,小叶丹十分感动,也将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送给了刘伯承。

  由于刘伯承与小叶丹的结拜,在红军通过彝民区的七天七

  夜,红军每到一处都受到彝民兄弟的欢迎。

  红军走过之后,小叶丹打起了红军彝民支队的旗号,并在红军某部因伤留下的政治委员的帮助下,与罗洪、洛伍等其 他部落联合起来,坚持斗争,这支红军支队坚持斗争达5年之久,后来彝民的败类邓秀廷在川军的支持下,镇压了彝民小叶丹 的红军支队,并杀害了红军政委和小叶丹。

  小叶丹在被杀害前,曾含着热泪对自己的妻子和弟弟说:“只有共产党、红军讲民族平等,把我们彝人当人看,这样 有信义的军队一定会回来的,刘伯承这样有信有义的大人物是绝不会骗人的。万一我死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面旗帜,将来 找刘司令员。”

  十几年后,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彝民地区,一群彝民群众拿着当年刘伯承送给小叶丹的红旗找到驻守当地的解放军,声 称要找“刘伯承伯伯”。当地驻军了解到这一动人的历史后,立即将这面红旗送到了中央,现在这面红旗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 馆中展出,它向后人昭示了红军将领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的一段动人的传说。

  对于刘伯承同志能成功地说服彝族首领,毛泽东曾以赞许的口气问刘伯承:“诸葛亮七擒七纵才使孟获心服,你怎么 一下子就说服了小叶丹呢?”

  刘伯承谦虚地回答道:“主要是我们严格地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

  毛泽东又很感兴趣地问刘伯承:“你跟小叶丹结拜真的跪在地上起誓吗?”

  刘伯承回答说:“那当然,彝人最讲义气,他看我诚心诚意,才信任我们。”

  毛泽东又接着追问道:“那彝人下跪是先跪左腿呢?还是先跪右腿?”

  刘伯承一下子被这个问题给难住了,当时,他确实没有注意小叶丹是先跪了哪条腿。

  周恩来见刘伯承回答不上,立即用话岔开道:“后续部队通过彝民区时,发现小叶丹打着‘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 的旗子出来欢迎,伯承和荣臻他们简直把彝民区赤化了。”

  刘伯承站在泸定桥上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胜利了!

  过了彝民区,就要通过红军长征路上最险的一关——大渡河了。大渡河是岷江的一条支流,两岸是横断山脉。每逢5 、6月间,上游雪山融化,河水暴涨,大渡河面宽达300余米,水深达十多米,水流比乌江、金沙江更为湍急。河底乱石嵯 峨,形成无数的漩涡。河边渡口很少,摆在红军面前的只有两处渡口,一是安顺场,一是泸定桥。突破大渡河的任务自然又落 到了先遣司令刘伯承的肩上。

  刘伯承对大渡河的自然情况十分熟悉,晚清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曾经在此全军覆没,这一血的教训,刘伯承铭记在心 。

  1857年3月,石达开与天王洪秀全分裂后,率太平天国的精锐部队远走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一路上夺关斩 将,连下百余城池,清廷为之惊恐。同治二年,即1863年5月中旬,石达开率约4万众由金沙江进入四川省境内,并进至 大渡河边。本来,石达开到达时,大渡河对岸尚无官兵把守,石达开组织部队扎营造船,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北。5月2 1日,清军追至大渡河畔,对岸四川省总督骆秉章率军把持渡口,于是石

  达开指挥部队抢渡大渡河,至天黑,渡过了1万余众。但石达开担心渡过河的前锋会遭到敌军的攻击,陷入背水作战 的不利境地,是夜又将渡过河的1万军队撤了回来,准备第二天抢渡。然而,天不遂愿,当天夜里,下起了暴雨,大渡河水猛 涨数丈,4万余人被阻于南岸。待水落时,清军大队人马已蜂拥而至,石达开部进退两难,弹尽粮绝。石达开对全军将士们说 道:“吾起兵以来十四年矣,越险岭,渡江湖,如履平地,虽遭难,变常嚏而复奋,转退为攻,若有天佑。今不幸陷入绝境, 重烦诸君血战出险,毋徒手受缚,为末下笑,则诸君之赐厚矣!”遂率众军乘夜强渡,但失败了。在全军覆没前,他令其妻妾 子女自沉,并写下“大江横我前,临流曷能渡”的诗句,发出无可奈何的叹息。

  石达开全军覆没于大渡河,留下了千古遗憾。无独有偶,今天经过千万里行军的红军也来到了这个绝境之处。国民党 蒋介石口口声声要红军做第二个石达开,历史是否会重演呢?刘伯承心中一直不平静。

  如何渡过大渡河是刘伯承通过彝民区后就一直在琢磨的难题。大渡河上,前有川军把守渡口,后有几十万国民党追剿 军,稍有不慎,红军就会陷入前后夹击的绝境,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是否会成为第二个石达开,就要看红军是否能战胜天险,渡 过大渡河了。

  刘伯承日日夜夜地思索着,他骑着苏区带出来的老白马,嘴里喃喃自语:“有船我就有办法!有船我就有办法!”

  跟随他的警卫人员,见司令员如此操心,十分担忧,因为刘伯承已经有好几个夜晚未睡好觉,面容明显地消瘦下去了 。

  为了抢占时机,刘伯承令红一师红一团以日行70公里的速度抢奔安顺场,出敌不意,抢占渡口,找到渡船。

  当一团一营赶到安顺场时,守敌正在屋里拉琴唱戏,根本就没有想到红军战士们这么快就来到了渡口,经过20分钟 的战斗,一团一营全歼守敌两个连。

  抢占了安顺场后,刘伯承和聂荣臻立即赶到渡口,对大渡河进行实地勘察。当他们看到白浪滔天的河水正以每秒4至 5米的速度向下游狂泻时,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他们再朝河的对岸看去,陡峭的对岸有一处石壁被劈开,那便是渡船靠岸的 地点。从劈开的石壁向上是:二层层的石阶,石阶的顶端是敌军的工事,4个碉堡和一条半人高的石墙高高地筑在河对岸的石 阶之上,就像是一道城墙堵在对岸,约有一营敌军防守着。要渡过大渡河,不仅要有渡船,而且还要拿下这些险要工事。

  回到指挥部,刘伯承做出了强渡的方案,用仅有的一条渡船,在强有力的火力支持下,先渡过一支强干的队伍,抢占 敌军的碉堡和工事。

  刘伯承让一团团长杨得志挑选了17名勇士,每人配上一支驳壳枪、一挺冲锋枪、一把马刀和8颗手榴弹。随着刘伯 承的一声:“开始!”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强烈的进攻势头震慑了对岸的敌军。同时,早就准备好的6挺重机枪和几十挺轻 机枪向对岸敌军阵地齐射过去,敌军被红军猛烈的火力打得抬不起头来,龟缩在碉堡内。就在这时,一营二连连长熊长林带着 16名勇士登上了小船,在当地熟练的船工操纵下,小船向对岸驶去。

  对岸的敌军发现了红军强渡的企图,立即组织火力向小船猛烈扫射,敌人的机枪子弹在小船的四周“簇!簇!”击起 朵朵浪花,大家的心情一阵紧似一阵。刘伯承见状十分着急,他走出工事,站在河边,故意暴露自己,以分散敌人的火力(战 士们见状,纷纷争着朝前站,把司令员挤到后边去),同时令迫击炮

  向敌军碉堡轰击,几声巨响,追击炮弹准确地落到了敌军的碉堡上,顿时敌军的机枪哑了。

  渡船靠岸了,17名红军勇士冲上了台阶,随着一阵手榴弹爆炸声,工事内的敌军乱作一团,敌军被英勇无畏、不怕 牺牲的红军战士惊呆了。敌军的工事被夺下了,强渡成功了。

  小船立即渡了回来,先遣部队一批一批地渡向对岸,对岸的阵地不断扩大和巩固。然而,新问题又来了,船少流急, 摆渡十分困难,又无法架设浮桥,红军的大队人马何时才能通过?敌追兵正向大渡河边逼过来。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都来到了安顺场先遣司令部,刘伯承详细地汇报了渡河和不能架桥的情况。最后经过讨论, 决定兵分两路,毛泽东、周恩来、林彪率红一军团、红五军团以及其他部队由安顺场溯河而上,为左路纵队,强夺安顺场北面 的另一个渡口一泸定桥;刘伯承、聂荣臻则率红一师和干部团在此渡河,为右路纵队,沿河的对岸溯河而上,配合主力部队夺 取泸定桥;如果两岸部队被敌人分割,刘伯承、聂荣臻则率队独立行动,到四川开创新的局面。

  抢夺泸定桥的任务交给了红一军团红二师的红四团。红四团的团长是王开湘,政治委员是杨成武。

  王开湘,江西弋阳人,1910年出生,早年参加了方志敏领导的弋阳、横峰起义,一直在闽浙赣根据地进行革命斗 争,后来被送到瑞金红军学校学习军事。从红军学校毕业后即留在红一军团,担任了红一师政委、军团供给部政委。红军长征 到贵州松坎地区时,由于红四团团长耿飙被调往红一师担任参谋长,中革军委便委任他为红四团团长。后来红军到达陕北吴起 镇时,王开湘由于染上了伤寒病,在高烧迷糊之中,把放在枕边的手枪抓响,不幸中弹牺牲。

  杨成武,1914年出生于福建长汀,192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1929年的古城农民暴动中 参加了红军队伍,一开始由于年纪尚小,担任红军少年先锋队的大队长,后来又担任了闽西红军第三路指挥部的秘书。193 0年随部队被编入红一方面军红四军,同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了连政治委员、师教导大队政治委员、师直属队党 委书记、师部秘书长、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斗,在这些战斗中,他也锻炼成红军队伍中的一员 战将。1934年10月长征前夕,他被任命为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政委,率部担任前卫任务。在湘江之战中,杨成武率红 四团在觉山阵地阻挡着湘军芒个师的进攻,打出了红四团的威风。

  接到任务后,红四团一昼夜高速行军达120公里,赶到了泸定桥,泸定桥的敌军做梦也没有想到红军来得这么神速 。红四团很快就接近了泸定桥西敌军阵地,向守敌发起了突然袭击,一举夺取了桥西阵地。接下来,杨成武就组织部队发起夺 取泸定桥的战斗。

  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位于泸定县城的西面,悬于十余丈高的空中。桥的两侧山峦起伏,悬崖夹峙。桥长101米, 宽约2.6米,没有桥墩,整座桥由13根碗口粗的铁索横拉东西两岸,9根铁索铺上木板作为桥面,两侧各有两根铁索作为 桥栏。它是大渡河上的唯一桥梁,是连接着四川省的腹地和康藏高原的咽喉孔道。

  泸定桥的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这里防守着川军第四旅的一个团,同时还有一个团部署在下游的海子山、冷碛一带, 一个团驻扎在飞越岭为预备队,旅部在飞越岭下的龙八步。敌军在红军到达前,已经将铁索桥上的木板拆除了,剩下13根寒 光闪闪的铁索悬空挂在奔腾咆哮的大渡河上,随风摆荡着。对岸

  敌军凭险据守,不断用机关枪、迫击炮射击。

  面对这一险恶的形势,杨成武与团长王开湘商量后,决定组织突击队,集中全团的火力掩护突击队,从铁索上爬过去 ,夺取泸定桥。

  经过简短的战斗动员和紧张的准备,红4团于当天下午4时发起了夺取泸定桥的战斗。杨成武一声令下,全团一齐开 火,随即二连的22名共产党员在连长廖大珠率领下,冒着敌军密集的炮火,攀踏着悬空、摆荡的铁索向桥东冲去。当突击队 快要冲到桥头时,对岸的敌军突然在桥头燃起了大火。

  这是敌人预谋好的,一旦阻止不了红军的强渡,立即燃起大火,以此来阻止红军战士的冲击。“这是怎么回事?”冲 到敌人桥头的战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熊熊烈火,一时愣住了。

  站在岸这边的政委杨成武一看着急了,如果突击战士们不立即冲过去,就有被敌人赶回来的可能,于是,他不顾个人 的安危,振臂高呼:“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关头,拿出你们的勇敢精神,冲过去!莫怕火!冲啊!敌人垮了!冲啊!冲呀 !”

  听到政委的喊声,.突击队的勇士们顿感勇气倍增,他们勇敢地冲进敌人的火阵。冲在前面的廖大珠帽子着了火,他 抓下来,扔在一旁,带头冲进敌阵。其余的战士也紧随其后,穿过了敌军的火线,冲进敌军的阵地。

  见突击队的战士们在对岸得手了,杨成武一马当先,率领第二梯队的三连战士们冲向铁桥,一边铺桥,一边战斗,使 后续部队能顺利地跟进。

  敌军见情形不妙,立即组织反扑,二连的战士们将手榴弹扔向冲上来的敌群,敌军被炸得血肉横飞。不一会,二连战 士们的手榴弹和子弹都打光,眼看就要支持不住了,杨成武率三连冲了上来。经过两个小时激烈的战斗,守敌大部被歼,泸定 桥被我英勇的红军战士夺下。

  30年后,当时指挥四团战士们勇夺泸定桥的杨成武将军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仍然心潮澎湃,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30年后,一个战友给我送来一些泸定桥的照片,我对着照片看了很久,铁索依然如故,还是那样高高凌架于惊涛之上,架峙 于两个笔陡的山峰之间……我看着照片,往事如潮。我依稀看到那22名勇士攀援铁索,看到机枪子弹打到铁索上冒出钢花一 般的

火星,看到敌人在桥头纵火抵抗勇士们的熊熊火焰。22个勇士,22个战友啊,你们都在哪里?带队的连长廖大珠,血 染黄土高原,江西老苏区的红小鬼刘梓华同志长眠在天津城下,还有那个捷足先登的苗族小战士呢?啊,他们的名字竟没有留 下来,我的眼睛湿润了……”

  5月30日凌晨,刘伯承、聂荣臻率右路纵队赶到。刘伯承怀着极其兴奋的心情走上了泸定桥,他从桥东走到桥西, 对每一根铁索都看得十分仔细,好像要把整座泸定桥记在自己的脑海中。当他从桥西回到桥中间时,停住脚步,扶住桥栏,俯 视着大渡河滔滔的急流,有力地在桥上跺了几脚,感慨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 在,我们胜利了!”

  这位红军的先遣司令为红军终于克服了天险——大渡河而感叹,更为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而感叹,就是这位率领先 遣队的红军将领,征服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又一个险关,、展现出他作为一代名将杰出的和超人的智慧。刘伯承不仅在长征 中协助毛泽东等领导人,指挥红军勇克险关,夺取了长征途中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在后来的中国革命战争中,他作为一位出色 的人民解放军将领更表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一代名将的风采:抗日战争时期,他率领一百二十九师抗战敌后,开辟了晋冀豫

  边区,神头岭一战,使神头岭成了日军的伤心岭;解放战争时期,上党战役全歼“山西王”阎锡山的13个师;后来 指挥闻名全国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使蒋介石为之惊魂不安;决战淮海,又使国民党主力丧失殆尽;挥师渡过长江, 千里大迂回,全歼国民党残部,等等。累累战功,表现了一代功臣不凡的历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