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罗志军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02:11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而努力奋斗 ———罗志军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

  【南京日报报道】

  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人民对我们的殷切期盼

  过去的五年,我们紧紧依靠全市党员和干部群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谱写了南京发展史上的绚丽篇章。

  未来的五年,在新的起点上,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南京这座光荣而美丽的城市。

  新闻提示:昨天,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隆重召开,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南京站在了一个怎样的新起点上,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探索,以便从中汲取营养、寻找规律、指导未来?南京市委又如何发扬继承和创新的精神,更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而努力奋斗?市委书记罗志军的报告为700万南京人民展示了一幅鼓舞人心、凝聚力量、高屋建瓴、催人奋进的图景。

  关键词:成就

  核心提示:

  过去的五年,市委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务实创新,艰苦奋斗,圆满完成了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十五”时期,成为南京发展史上又一个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

  六大成就:

  一、坚持又快又好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二、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城市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三、坚持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四、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和谐南京建设取得新成效

  五、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城市综合优势进一步彰显

  六、坚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

  深度阅读: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411亿元,财政收入达510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2.25倍和3.1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郊县经济取得明显成效,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上升3个百分点和11.9个百分点,郊县后发优势开始显现,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改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1项指标达到省全面小康目标值,实现程度提高到84%,南京在“两个率先”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投融资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市国有企业“三联动”改制基本完成,国资、城建、交通等投融资平台运转良好,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2005年,全市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比2000年增加了一倍,非公有制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上升。坚持把开放作为南京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注重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提前超额完成了倍增目标。

  ■始终突出规划的引导作用,抢抓承办十运会的重大机遇,及时实施江北区划调整,全面拉开“一城三区”建设框架,城市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五年来,建成了奥体中心、地铁一号线、长江二桥和三桥、新火车站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三城九镇”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备,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加大老城保护和改造力度,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整治秦淮河、中山陵和明城墙风光带,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国家环保模范城称号。切实加强城市管理,着力改善居住环境,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十运会承办工作取得圆满成功。经过十运会的洗礼,南京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形象显著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进一步彰显,“满城绿色、生态良好”的城市特色更加鲜明。

  ■始终把富民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快和谐南京建设步伐。五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9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225元,年均分别增长12.6%和8.9%。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再就业,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53万个,就业再就业形势持续平稳。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保障标准逐年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序推开,困难企业职工全部进入了医疗保险。加快经济适用住房、中低价商品房和廉租房建设,加快危旧房改造,有效解决了失房居民、失地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积极开展“平安南京”创建工作,群众安全感处于全国大城市前列,平安稳定已经成为南京的重要品牌。

  ■始终注重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优势,积极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建设,实施三个文明建设同部署、同推进。

  ■始终把党的建设放在全市工作大局中谋划部署,着力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认真开展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涌现了一批李元龙式的先进典型。稳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区县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取得新进展,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试点工作有序展开。加快建立具有南京特色的惩防腐败体系,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关键词: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新五年·新认知:

  今后五年,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攻坚决战期,坚持又快又好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更为重要。

  今后五年,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重要机遇期,南京面临着更有利的发展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今后五年,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严峻挑战期,世界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对我市的影响将更加直接,国内城市间在更高层次上共同发展、争先进位的压力更大;南京自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十分繁重,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的工作十分艰巨。

  这些都对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提出了严峻考验。

  新五年·新定位:

  我们正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实践表明,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体现了省委对南京的要求,体现了南京人民的愿望,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南京特色。我们认为,南京应该坚持这一发展定位,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力争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人居环境更为优美、社会更加和谐安定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

  新五年·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又快又好发展的主题,突出“富裕、和谐”的导向,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保证,认真贯彻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发展方针,在更高层次上深入实施“富民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文化南京、绿色南京”五项战略,努力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南京特色的发展之路。

  新五年·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全市主要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007年以全市为单位实现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总体上实现全面小康。在此基础上,继续巩固小康成果,到2010年,确保以区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大多数城乡居民家庭收入达到小康标准,全面达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的要求,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高水平小康社会,为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指标是,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80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000元和10000元以上,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前五年平均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全社会环保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3%以上。

  新五年·战略重点:

  今后五年,全市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加快推进“跨江发展”,加快建设“五个中心”。

  ■关于推进“跨江发展”:要把握世界大河流域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抓住“一城三区”战略深入实施,长江两岸联动发展时机日趋成熟的机遇,以规划为引导、产业为支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构筑跨江发展的新机制、新平台、新载体,在跨江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在跨江建设中缩小南北差距,在跨江建设中推进富民工程,在跨江建设中提升城市功能,力争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使拥有200里江岸的南京成为长江流域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使拥有2400平方公里土地的江北成为南京科学发展新的战略空间,真正形成两岸融合、功能互补、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跨江发展新格局。

  ■关于建设“五个中心”:要从增创城市优势特色、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的战略高度出发,力争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基本建成在全国或区域范围内具有聚集、辐射、示范、引领功能的“五个中心”:建成以技术创新化、产业集群化、制造信息化、标准国际化、资源集约化为重要特征的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以商务、研发、流通、文化、休闲、房地产为主导功能的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以国际化、枢纽型、综合性为基本模式的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以创新型城市、教育名城、软件名城、人才集散高地为显著特点的全国重要科教中心,以生态环境优良、绿色产业发达、绿色科技领先、绿色文化浓厚为区域特色的东部城市绿色中心。

  新五年·三个提升:

  未来五年,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发展全局,努力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南京跨越发展。

  要把提升国际影响力作为战略取向。要把提升区域竞争力作为紧迫任务。要把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基本方针。

  关键词:党的建设

  核心提示:

  推进南京的各项事业,关键在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按照中央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保持党的先进性,更好地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有力保证。

  在四大方面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上保持和发展先进性

  二、完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在制度建设上保持和发展先进性

  三、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在基层组织建设上保持和发展先进性

  四、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在党风廉政建设上保持和发展先进性

  深度阅读:

  >>>关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按照发展的需要配备班子,突出选好配强党政“一把手”,把政治上强、民主作风好、领导经验丰富、能够驾驭全局、清正廉洁、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一把手”岗位上。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党内政治生活,高度重视、自觉维护领导班子的团结,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的团结与协调,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经实践检验确属成熟的做法,要在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及时转化为制度,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和运用。对需要解决而又难度较大的一些问题,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力争在准确识别干部、强化监督管理、规范正常退出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干部,促进干部把精力放在推动发展、实干为民上。>>>关于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党建工作格局。强化党要管党意识,始终把党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明确责任,整合力量,建立健全上下相通、左右联动、条块结合的组织架构和工作网络。

  ■努力创新党委工作制度。健全党委内部运行机制、集体决策机制、责任分工机制。强化党代会和全委会功能,加强全委会对常委会及其成员的监督。完善重大问题决策的刚性规则和必经程序,全面推行决策信息公开、程序保障、评估纠错和责任追究等制度。

  ■稳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大力推行党务公开制度,疏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讨论和决策的渠道,保证党员的基本民主权利落到实处,保证基层党员和下级党组织的意见建议及时反映到上级党组织中来。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继续做好区县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

  >>>关于基层组织建设

  ■进一步拓宽党建工作领域。坚持党的组织全覆盖和工作全覆盖并举,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推动党的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与维护群众利益有机结合。明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就是党建工作的着力点,做到经济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设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功能。坚持把服务发展、服务群众作为第一功能,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实施“双带工程”,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进一步拓展“基石工程”内涵,深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先锋工程”。

  ■充分激发党员队伍整体活力。

  >>>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从严治党方针。

  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要求,把构建惩防腐败体系作为反腐败的治本之举,增强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能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强化制度的约束力,建立健全靠制度管人管事的工作机制。提高监督的有效性,突出对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的监督。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效手段,不断加大源头预防和治理力度,努力建成具有南京特色的惩防腐败体系。

  关键词:经验

  四条经验:

  一、必须坚持又快又好发展不动摇二、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务实创新三、必须始终践行执政为民的宗旨四、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深度阅读】五年的奋斗,五年的探索,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信心。实践启示我们:

  必须坚持又快又好发展不动摇。五年来,我们不放过每一次发展机遇,在形势好的时候,争先进位,乘势而上;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在新的发展阶段,只要我们牢固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就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实现南京发展新的跨越。

  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务实创新。五年来,发展迈出的每一个步伐,城乡建设取得的每一点成就,人民群众得到的每一项实惠,无一不是解放思想的成果,无一不是务实创新的结晶。在新的发展阶段,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地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地埋头苦干,就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一条符合市情的发展之路。

  必须始终践行执政为民的宗旨。五年来,我们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千方百计让群众更多地在发展中受益,使各项决策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各项工作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在新的发展阶段,只要我们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能够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生动局面。

  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五年来,我们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了团结奋斗的精神状态,使南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不断加快。在新的发展阶段,只要我们永葆党的先进性,就能够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担负起领导“两个率先”、构建和谐南京的历史重任。

  六个差距:

  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是: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资源和环境压力仍然较大;

  2.郊县工业化程度偏低的状况仍未完全扭转,城乡二元结构还比较明显;

  3.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科教、文化和人才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掘;

  4.和谐社会建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城乡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健全,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

  5.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氛围还不浓厚,干部队伍思想解放程度和工作水平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差距;

  6.党风廉政建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效预防腐败的制度还不完善,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

  核心提示:

  未来五年,我们必须抢抓发展机遇,突出战略重点,加快推进“跨江发展”,加快建设“五个中心”,使南京真正成为全省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先行区、科教文化发展的核心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先区、生态建设的示范区。

  新五年·八大任务:

  一、推动产业调高调轻调优,全面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二、坚持科学规划引导,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三、大力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四、突出创新型城市建设,增强体制活力和开放优势五、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彰显绿色南京特色六、积极构建和谐南京,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七、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升依法治市水平八、加快文化南京建设,以先进文化引领城市发展

  新五年·战略举措:

  >>>战略举措之经济建设

  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发展转型与整体振兴,基本确立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的优势地位。增创制造业高端发展新优势,开创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新局面,构筑产业优化发展新格局。

  >>>战略举措之城市现代化

  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优化提升城市整体功能为目标,推动城市发展布局战略性调整,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把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战略举措之新农村建设

  深刻把握“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全面贯彻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做到发展要素投向、社会事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郊县为主,努力从根本上改变郊县总体实力偏弱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状况,确保郊县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展现“富裕、整洁、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形象。跨越发展郊县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整治改善镇村环境,延伸覆盖公共服务,培育创建和谐乡村。

  >>>战略举措之创新型城市建设

  南京要在新一轮发展中走在前列,必须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的动力,激发自主创新的活力。>>>战略举措之生态环境建设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围绕建设东部城市绿色中心的目标,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实现城市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使南京成为最适宜人居、最具吸引力的绿色之都。

  >>>战略举措之构建和谐南京

  按照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全面推进和谐南京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让700万南京人民生活在一个幸福和谐的大家庭中。实现创业与收入增长新突破,实现就业与社会保障新拓展,实现住房和交通条件新提升,实现教育与卫生事业新发展,实现社会管理和社区建设水平新提高。

  >>>战略举措之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齐心协力、共创伟业的良好氛围。

  >>>战略举措之文化南京建设

  建设现代化的新南京,不仅要建南京之城,更要铸南京之魂。南京要赢得独特的发展优势,必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为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新五年·新期待:

  >>>全面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

  ■实现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确保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三年翻番,比全市工业提前一年完成倍增计划,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型光电等新兴产业比重显著上升。

  ■软件业总体规模力争四年翻两番,打造中国软件名城。文化产业总体规模五年翻两番,确立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

  ■推动知名品牌、驰名商标拥有量快速增长,努力使更多的“南京制造”成为“南京创造”。

  ■10大制造业组团工业产出占全市比重提高到85%以上,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85%以上。

  >>>整体提升江南,加快建设江北

  ■实施“整体提升江南,加快建设江北”的战略举措,更加严格控制老城开发性建设,加快河西新城区和仙林、东山新市区的综合功能建设,把新区建成现代化的标志区。拉开浦口、六合两区的城市发展框架,构筑起“以江为轴、跨江发展”的新格局。

  ■建设以航空港、江海港、信息港“三港”和快速道路网、快速轨道网“两网”为主的现代交通体系。重点推动南京跨江环行铁路枢纽、京沪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建设,加快龙潭港、禄口国际机场扩容升级,完善放射型城际高速公路系统。加快轨道交通、快速道路系统向新区和江北延伸,推进绕越高速公路、沿江高等级公路、长江隧道、长江四桥和江北新机场建设。加快河西中心区建设和新街口中心区改造。

  ■在市区全面实行数字化管理模式,推动城市管理科学化、智能化。

  >>>力争2010年郊县经济总量占到全市半壁江山

  ■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有较大幅度增长。重点实施“百万农民转移就业,十万农民自主创业”工程,显著增加农民工资性、投资性和财产性收入。

  ■加强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逐步归并自然村。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所有镇村基本达到整治标准。建成一批富有南京乡村特色、在全省先进的新型农村社区。

  ■加快建成比较完善的农村灰色化道路网络和区域集中供水体系,健全公共财政保障下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户、被征地农民和“五保户”生活的保障水平。

  >>>10年建成创新型城市

  ■让“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创业”的精神成为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导向。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以激励科技创业为重点,延揽一批海内外领军型、拔尖型人才,培育高层次、高技能、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推动科技人才更积极地在南京创业,科技成果更多更快地在南京转化。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把南京建设成为“特色优势明显,引领作用突出,人才名品汇集,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

  >>>使南京成为最适宜人居、最具吸引力的绿色之都

  ■到2010年,主要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突出的环境问题得到整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全国首批生态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达到国家生态市的考核标准。

  ■实现水、气、声等功能区环境质量全面达标,使城市绿化水平继续保持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着力构建节约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城市建设模式、社会消费模式。

  >>>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不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推动更多的市民走上创业致富的快车道。

  ■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全面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和基本养老金标准,努力使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确保五年新增就业岗位80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城镇居民都享有就业机会。

  ■将五大基本保险覆盖面拓展到城镇各类企业职工,拓展到个体工商户等广大劳动者。

  ■实现住房和交通条件新提升,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和无房户的住房困难,完善城市道路框架,坚持公交优先,增加新区、社区公交线网,加快停车设施建设,努力解决好“行路难、停车难”问题。

  ■注重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推动职业教育提档升级,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免收杂费政策,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公正、均衡发展。

  ■建成全国一流的医疗卫生服务基地,健全覆盖城乡、功能齐全、方便群众的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巩固完善惠民医疗体系,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确有保障。

  ■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城市之一。

  >>>力争在2008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打造一批具有辐射功能的文化品牌,扶植壮大文化产业群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延伸拓展文化产业链,加快发展创意、新闻、出版、影视和动漫等十个优势产业,构建具有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和南京地域人文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彰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风采,实施一批文化标志性重点项目,打造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品牌。

  ■显著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力争在2008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经过五年努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

  (编辑三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