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鞍山田径学校10名服药运动员被禁赛1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06:54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讯 (记者 郭剑) 辽宁省运会扯出鞍山田径学校集体服药丑闻,导致各省运会开始加大自查兴奋剂的强度——但8月底的那场轰轰烈烈的“人人喊打”运动,打到了鞍山田径学校门口后,还是潦草收场了。 鞍山事件只罚了出事队员
“我上周因私去了趟鞍山,还特别留意了鞍山田径学校,感觉冷冷清清的。”一位朋友告诉记者,“没看见队员在训练。” 1个月前,国家体育总局责成辽宁省体育局立即组织调查,要求对购买药品经费来源、渠道和购买人等有明确的调查结果,同时表示将严格按照国务院《反兴奋剂条例》、国家体育总局一号令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有关责任人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1个月很快过去了,却没有任何一家媒体报道国家体育总局对鞍山田径学校的最终处罚结果。极度恶劣的“青少年集体服用禁药”事件到底有没有处理?如何处理? “这件事其实已经处理了,大概在10来天前,不过,是内部处理,没有对外公布。过程就是负责反兴奋剂的科教司把处罚结果送到省体育局,就算结束了。”总局一名工作人员透露说。 “其实,最后处理起来很麻烦,很多事都有人拖着不办。”这位工作人员说,“最后只好按规定,对当时被抓住的10名运动员(都是15岁到18岁的),给予禁赛1年的处罚。至于校长,就不是科教司能按照《反兴奋剂条例》处罚的了。” 按照这种说法,只有被抓住的小运动员被禁赛,而集体服药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暂时还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这种处罚难免有“避重就轻”之嫌,记者随后询问了辽宁省体育局某工作人员,但该工作人员以“不清楚此事”为由拒绝证实对鞍山田径学校的最终处罚结果。 组织者仍处于“消失状态” 8月24日,中国奥委会反兴奋剂委员会向媒体通报了辽宁省鞍山市田径学校运动队集体使用违禁药物事件,鞍山田径学校成为中国体坛的一颗“显形肿瘤”,各路媒体记者纷纷前往鞍山田径学校,希望能了解更多的细节,但记者们却很难满意——当事人全部闭嘴,谁也不愿再对服药事件作出任何解释。 就是从那时起,鞍山田径学校校长邵会斌仿佛从人间蒸发了一样,直到现在,据记者向同行了解,谁也没有在集体服药事件暴露后正面采访过邵会斌本人。而这所在辽宁省甚至全国田径界都颇有名气的运动学校,也仿佛一下子被抽走了脊梁,只剩一副空荡荡的壳子戳在那里。 实际上,在中国奥委会反兴奋剂委员会宣布这起恶性事件之前,鞍山市体育局已经向省局提出了鞍山市退出辽宁省十运会田径项目比赛的申请,省局也立刻批准了这项申请。 处罚必须得各方面配合起来 “也不好说是不是达到了最大的打击力度,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负责检测,但是最后处罚的时候我们都要按照现有规定执行,不能自己决定。”中国奥委会反兴奋剂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运动医学研究所副所长赵健如是说。 “总的来说,2006年我们的反兴奋剂工作在大家配合下很有成效,比如十运会,还有这次鞍山的事件。从数量上讲,今年我们一共要查6000例,平均下来每天大概要有近20例的检查,这个检查力度应该说已经不小了。这次鞍山田径学校集体服药确实是一次大事件,但是对我们来说,不论大小,只要是使用了兴奋剂,我们就有责任抓出来。” 据赵健介绍,在2008年之前,中国奥委会反兴奋剂的力度将是史无前例的,“2007年是我们最警惕的一年,按照规律来讲,奥运会前一年是最敏感的一年。” 就在鞍山田径学校出事之前,国家体育总局刚刚正式颁布《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这份规划要求“各项目管理中心加强对所属国家队的反兴奋剂工作,保证在国际比赛,尤其在2008年奥运会上不出兴奋剂问题,树立自觉抵制兴奋剂的良好风尚。” “反兴奋剂是每天都要坚持的事情。”赵健强调说,“绝不是获得一点胜利就能休息了,而且对于相关违法人员的处罚,也要各方面配合起来才好执行。” 本报北京9月26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