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安倍上任 小泉时代结束(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08:29 竞报

  

安倍上任小泉时代结束(2)

  执政5年 小泉离任

  小泉内阁成员26日上午举行了最后一次内阁会议,随后小泉宣布内阁总辞职。

  小泉纯一郎在内阁会议上向周围的工作人员致辞表示感谢:“今天(26日)是(本届政府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多年来承蒙大家照顾。”

  小泉随后发表了离任前的声明。声明说,日本政府进行的改革并不会就此结束。

  小泉随后离开首相官邸,结束了5年零5个月的执政时期。小泉于2001年就任日本首相。在外交方面,他竭力提升日美同盟关系,坚持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导致日本与亚洲邻国的关系严重恶化,致使日本外交陷入困境。在内政方面,他推行以民间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改革,实行了邮政民营化。

  内政外交面临三大挑战

  修复中日关系 安倍最大课题

  分析人士认为,改善日本与亚洲邻国的关系、缩小国内的社会差距和重建日本财政是安倍上任后面临的三大挑战。

  外交最大课题修复中日关系

  据日本媒体报道,安倍已经表示要努力改善与亚洲邻国的关系。日本《东京新闻》24日报道,安倍在外交上面临的最大课题就是修复日中关系。《朝日新闻》21日发表文章认为,日本新政权应当致力的最大课题是适应形势重建外交,其中最关键的是以实现对华、对韩关系正常化为中心重铸亚洲外交。

  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在执政期间顽固坚持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导致日本与中国、韩国的政治关系严重倒退,同时致使日本的亚洲外交陷入困境。日本与亚洲邻国的政治关系恶化,这不仅不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而且也令日本的盟国美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感到忧虑。现在,大多数日本人期望日本新首相能够改善日中、日韩关系,使日本走出亚洲外交的困境。

  安倍在竞选自民党总裁时发表的施政纲领中表示,他将致力于与中国、韩国等邻国加强信赖关系,他将努力在就任首相后对中国和韩国进行访问。舆论认为,安倍确实有改善日本与亚洲邻国关系的愿望,而最关键的是实际行动。

  但是,安倍在历史认识和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采取“模糊”策略,并且在是否继承村山谈话以及对侵略战争的历史评价和战争责任的认定上含糊其辞。日本《朝日新闻》21日发表社论,认为安倍在历史问题上保持暧昧难以行得通。

  内政 缩小社会差距 重建财政

  

  小泉执政期间,日本社会多方面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保障体制面临危机。可以说,对安倍首相来说,缩小社会差距、重建财政是当务之急。安倍不甚精通经济政策,缺乏相关经验。而且需要指出的是,缩小社会差距和重建财政均是长期工程,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分析人士指出,安倍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上述内政外交难题,不能给日本民众一张满意的答卷,那么就有可能导致自民党在明年夏天举行的参议院选举中失利,甚至影响到安倍新政权的前程。

  施政纲领

  以建立日本新国家观为中心 以修改宪法和教育基本法为手段以成为政治大国为目标

  安倍要建“日本版中情局”

  安倍在竞选期间提出题为《美丽的祖国———日本》的竞选纲领,其要点可以概括为:以建立日本新国家观为中心,以修改宪法和教育基本法为手段,以成为政治大国为目标。

  以下是安倍竞选纲领的一些重要政策主张:

  ■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修宪,重点是强调日本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修改宪法第九条或对有关集体自卫权作出新的解释。

  ■在财政上,大幅度改革税制,包括在2009年财政年度提高消费税税率;政府2007年财政年度发行债券维持在30万亿日元(2564亿美元)以内。

  ■在外交上,要“提高日本在国际社会的存在感”。具体措施包括,强化日美同盟;在亚洲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加强与中韩等近邻各国之间的信赖关系;推动与美、澳、印等“拥有共同价值观”国家之间的对话;日本充当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等。

  ■进一步强化首相官邸在外交与安全领域的司令部作用。谋求“内阁与执政党的一体化”,重新确定政治家与各级官员的各自责任,明确“大臣、副大臣、政务官”队伍的职责,从根本上强化内阁官房和大臣官房的领导地位。

  ■安倍还曾透露,将效仿美国,整合外交、安全保障和情报等各机构人力,建立“日本版”的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会议,直接向首相负责。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