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 > 正文

当年会师圣地今日高考状元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10:16 大河网-大河报

  

当年会师圣地今日高考状元县
题记

  战马吼,歌声亮。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各路劲旅大会师,日寇胆破蒋魂丧。军也乐来民也乐,万水千山齐歌唱。歌唱领袖毛主席,歌唱伟大的共产党!歌唱领袖毛主席,歌唱伟大的共产党!

  ——《长征组歌大会师》

  会宁篇

  核心提示

  甘肃会宁——这里曾将星云集:在1955年授衔的共和国将帅中,9位元帅、8位大将、45位上将、136位中将和1360位少将到过这里;这里文风昌盛、尊师重教:自恢复高考以来,出了4万多名大中专学生,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有200多人、硕士学位的有2000多人、学士学位的有近两万人,是声震全国的“高考

状元县”。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近8万人在此会师。红军在长征中经历7次会师,会宁会师最壮观、最重要,它宣告了长征胜利结束。在长征的四个“节点”中,会宁占了一席:瑞金是出发点、遵义是转折点、会宁是会合点、延安是落脚点。

  □首席记者刘忠文图

  “山歌接头”堪称传奇

  从兰州向会宁一路东进,黄色的山梁和沟壑不时跃入眼帘。

  为了庆祝长征胜利70周年和发展红色旅游,会宁正在修建一个规模不小的“会师园”,其中包括红军司令部,总政治部,红一、四方面军指挥部,红军大学等30个项目。

  会宁红军会师纪念馆(即会师园)里,包含了会师楼(原为西津门城楼,1958年改名)、会师塔等建筑。由邓小平亲笔题名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三塔环抱,颇为壮观。

  会师塔后面是红柱绿瓦、金碧辉煌的红军会师联欢会旧址——文庙大成殿。20世纪30年代,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时激动人心的欢呼声,就是从这里发出的。“会师园”目前还只是个工地,各处都能看到正在忙碌的工人。

  红军为什么选择在会宁会师呢?“军事行动必然有综合的、战略上的考虑。可以说,红军会宁会师是李宗仁等人的‘两广事变’‘帮了忙’。”会宁红军会师纪念馆讲解员小王说,1936年6月,广东军阀陈济棠与广西的李宗仁等以“抗日救国”名义举兵反蒋,蒋介石为了应付南方的燃眉之急,不得不把在陕甘“剿共”的主力胡宗南部调往湖南,甘肃地区敌人的兵力一时比较薄弱。1936年9月上旬,中央军委拟定了一个战略计划:红一方面军西出并南下,占领西(安)兰(州)一线以北海原、固原地区,策应红二、四方面军作战,以方便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时任红四方面军直属纵队司令员、建国后被授予中将军衔的杜义德,曾经‘山歌接头’,堪称传奇。”小王说。

  那是1936年10月5日,杜义德率部赶赴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夜里,队伍突然放慢了脚步,前面一名小战士骑马来报:一

  座小山包上“潜伏”着一支队伍,借着月色观察,有几十号人,似乎都在擦拭着武器……杜义德听了,皱了皱眉:敌人难道在此设伏?前方地势开阔,道路纵横,这似乎有悖兵家常理呀!小战士又补充说:“不过,他们也不怎么隐蔽,有的还扯着嗓子唱着一首什么小调:哎呀哩……”杜义德听着小战士有些跑调的模仿,突然哈哈大笑起来:“这分明是江西兴国山歌嘛!那是红一方面军的同志在接应我们呢!”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学着江西老表的腔调大声唱了起来:“哎!同志哥哟——”杜义德一带头,整个队伍都唱了起来,“同志哥”的歌声此起彼伏。山头上的几十号人听到这排山倒海的歌声,激动得一路奔下山来……

  10月9日,杜义德率直属纵队随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由南门进入会宁城,与红一方面军的部队会合。不久,红二方面军也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70年后,会师塔下,4位分别来自陕西、浙江、山西等地自发重走长征路、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会师了,他们全程步行来到会宁。

  4个人有的举着红旗,有的做出象征胜利的手势合影留念。浙江商人斯盛国告诉记者:“此行是为了感受长征及其精神,用自己的感受再激励身边的人!“

  会师是会宁人的财富

  会宁整洁而宁静。在这座小城的街道上,到处可以看到诸如“红色耀中华,精神传后人”、“打红色牌,走旅游路”的公益广告。

  太阳西斜,突然,一阵欢闹声打破了宁静,孩子们放学了。宣传部的同志告诉记者,会宁人人都是红军传奇的故事家。70年后,会宁的孩子是否知道那段历史?记者和几个孩子攀谈起来,几个小家伙争着讲起了一个个红军故事。记者问他们从哪儿知道这么多故事,他们回答:“老师”、“奶奶”、“书上”。

  路旁书报亭一位姓张的60多岁的退休老人笑着打断记者:“身在会师圣地,谁不能讲上几段红军故事呢?”

  张师傅告诉记者,先期到达会宁城的红一方面军想方设法做好接应准备,他们除向老百姓购买部分粮食外,还主动将每日三餐减为两餐,此外,他们还尽量节约使用窖里的水源,许多战士还自发帮助红军被服厂连夜赶制草鞋、毛衣、袜子和手套。

  当年杜义德的部队离开会宁,战士们清扫院子时,无意中发现了一眼枯井。细心的杜义德留意到井壁有一些浅浅的脚窝,而且已经磨得十分光滑,难道这井中会有什么文章?杜义德带两名战士拿着手电筒,顺着绳索下到井底。好家伙!井底果然别有洞天,这是一个庞大的“军需仓库”:数以千计的布匹、衣服、鞋子、袜子、羊皮和各类日用品应有尽有。

  原来,据守会宁的国民党省保安团和县保安中队,赶在红一方面军进驻会宁之前,预先把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囤积此处。杜义德带人清理了一个上午,才使仓库里的物资重见天日。他们将其中的大部分归还了当地群众,把剩下的一些回赠给红一方面军的战友。

  会宁还流传着红军战士舍己救人的故事。1936年10月的一天,会宁居民魏鸿儒的儿子魏玉正在街上玩耍,突然敌机来轰炸,有一颗炸弹落在小魏玉的身旁。炸弹就要爆炸时,一名年仅16岁的小红军战士猛扑过去,用自己的身体盖住了孩子,小战士牺牲了。为了让后代铭记红军的救命之恩,魏鸿儒给3个孙子取名叫继征、续征、长征。

  在1955年授衔的我军将帅中,有9位元帅、8位大将、45位上将、136位中将和1360位少将到过会宁。宣传部的同志说,红军会师,对会宁人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公路拉动当地经济

  因为从兰州到会宁路上颇费周折,所以记者很关注此地的交通。

  到会宁的车在会宁西五六十公里处下了高速公路,进入一条普通公路,这条路的路面隔个一二十公里就在整修,所以车速一直上不去。终于,在一个弯道上堵车了——一辆货车翻进了路沟。一车人等得心焦,吵吵嚷嚷的,司机不耐烦了:“这还有公路,算不错啦!过去没有公路的时候,你们走8天也到不了会宁!”

  来之前,记者曾查了资料,会宁“地控三边,县居四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又是军事要地,即便是在解放前,修条简易公路也是理所当然的,怎么会没有公路呢?

  然而,这个猜想被证明是错误的——“解放前,会宁没有一寸公路。红军长征时这里如果有公路,敌人会很快追上的。”后来,会宁县交通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会宁东部地区仅有数段互不相连的简易公路,一旦下雨,路面会被雨水冲毁,交通完全隔断。他举例说,会宁县大沟乡60岁的农民阎进清10年前种了10亩洋芋。为了卖掉洋芋,阎进清要用小车推着走将近1天到县城,当天不能返回就要住到城里小旅馆。如此,除掉各种费用,他一亩洋芋只能进账800元左右。前年会宁利用甘肃省补助资金和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率先铺筑了南北走向的县内主要通道。路修好后,公路沿线建了3家洋芋淀粉加工厂、50个个体洋芋加工点和17个洋芋小杂粮收购点,沿线每天货运量1万多吨。阎进清算了一笔账,现在的农用车在沙砾路比土路每百公里节约时间40分钟、两升柴油,到县城当天可以回到家,成本降低后,每亩洋芋的收入翻了一番。

  截至目前,会宁全县境内公路总里程有3000多公里,七成行政村通了公路,平(凉)定(西)高速从县内经过,大大缩短了会宁到兰州、西安和银川等城市的距离。公路拉动了当地经济——农民人均收入由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不足百

  元增加到1500元左右。

  “你注意到没有,路上跑的客车可多是河南产的‘宇通’呀!甘肃买了河南车,河南车方便了甘肃运输,这也算是一种经济协助吧!”会宁县交通局的这位工作人员幽默地说。

  声震全国的“状元县”

  如今,会宁在贫瘠的土地上赢得了“中国小杂粮之乡”和“中国肉羊之乡”的美名。然而,真正让会宁名声在外的,除了是红军会师“圣地”,就是当地“教育脱贫”、“状元县”的传奇了:从恢复高考以来,会宁出了4万多名大中专学生,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有200多人、硕士学位的有2000多人、学士学位的有近两万人,是声震全国的“高考状元县”。

  记者到达会宁的第二天,甘肃省省级示范性高中——会宁一中举行新学期开学典礼,学校门口竖立着6块“2006年

高考录取成绩牌”。学校领导历数了恢复高考之后的考绩,4800名学生用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表达对母校的崇敬之情。

  学校办公室崔主任告诉记者,今年高考,学校上本科

分数线的就达780人,重点院校上线人数首次突破了300人大关,名牌院校中,清华录取3人、北大录取1人,中国人民大学录取3人。52名考生名列白银市百名榜,包揽了全市理科的前三名。“对会宁一中来说,这是另一种长征的胜利。它是58万会宁人‘教育脱贫路’的注释。”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央视长期播放的公益广告语。在会宁,这句话已经深入每一个人的心里。在会宁一中门口,送孩子上学的老君坡村的一位李姓家长说:“考上大学是孩子最好的出路,知识改变命运呀!他毕业了不一定要回家陪我,我愿意他在外地工作,外面成功的机会多。”

  崔主任也告诉记者,“知识改变家庭、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会宁”的观念已经深入到会宁每个家庭,就是考不上大学,有了知识,外出打工也不吃亏。他说,虽然历年毕业生在外地就业的多,但还是有三分之一的人回到本县工作,主要是医生、教师、农技人员,“不回来的也是会宁的宝贝,这就是我们的观念,因为他们间接地回报了老家”。

  会宁县教育局的同志介绍说,会宁自古文风昌盛,尊师重教,仅明清两代就考取举人113人、进士20名。2001年到2005年,全县共争取国家“两免一补”经费1500多万元,受益学生28.97万人次,享受免费教科书贫困家庭学生8.3万人。今年,县教育局又出台了新的贫困生资助办法。“全县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着‘新长征’,只不过,教育是先头部队之一。”

  记者想起在甘肃宕昌看到的一句标语——“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的确如此。教育的意义,或许不仅仅在于出了多少博士,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教育是一种知识的洗礼。

  会宁的孩子每个人都能讲上几段红军故事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