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贺文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11:53 世界知识 中非关系发展触动了谁的神经

  今年年初,我的一位热爱中国并关注中非关系的非裔美国朋友曾对我预言,中非关系将不断升温,从事非洲研究的学 者将会越来越忙碌。这位朋友的预言果然应验。随着近年来中非政治和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今年4月和6月胡锦涛主 席和温家宝总理分别访问非洲的前后,国际媒体、西方智库以及学术界有关中非关系的报道和讨论急剧升温,中非关系忽然间 似乎成了一门“显学”。

  继今年5月我应邀赴香港大学参加有关中非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的研讨会后,7月中旬又到英国剑桥大学参加了“当代 中非政治关系发展”的国际研讨会。8月初,由南非布兰特赫斯特基金会、中国社科院和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三方共同举办的 “中美非三方高级工作会议”的首次会议又在南非举行,议题仍然是中非关系。9月中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经合组织将联 合在埃塞俄比亚举办会议。11月中旬,美国伊利诺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将联合在香港举办会议。同期,美国的另一重要智库 “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CSIS)也将派出一个高级别的庞大代表团来华与中国涉非的各界人士座谈和研讨……

  参会过程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国外学者乃至媒体对“中非关系发展”这一命题存在认知上的误差。在中国学者看来 ,近年来中非关系的发展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非全天候友好合作关系的自然发展和延伸,互相尊重、真诚友好和平等互利是中 非关系的实质和基本特征。而在大多数西方媒体和智库看来,中国是出于对石油等战略资源的争夺,中国在非洲政治经济影响 的扩大是一种“新殖民主义”的表现,等等。

  西方近来为何

  “渲染”中非关系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有关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说法不仅出现于美国《纽约时报》和英国《金融时报》等西 方主流媒体上,而且就连一些官方人士和官方智库也加入了这一诋毁中非关系的大合唱。如英国前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劳今年 2月访问尼日利亚时竟称“中国今天在非洲所做的,多数是150年前我们(指英法老殖民主义者)在非洲做的”。美国智库 如兰德公司、传统基金会和外交关系委员会也发表研究报告,视中国为美国在非洲未来的最大竞争对手之一,鼓动美国政府制 定一项全面战略来削弱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

  综合起来看,西方所谓“新殖民主义”的内涵主要有三:第一,认为中国对非洲加大投入是基于对石油、有色金属等 战略资源的需要;第二,认为中国的廉价商品,特别是

纺织品对非洲国家的大幅度出口,严重冲击了当地的纺织业发展,造成 了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第三,向非洲国家推销
中国经济
发展模式,对所谓“无赖”国家给予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援助,不利于 西方国家在非洲推动的民主、人权事业以及反专制和反腐败运动的开展。

  显然,上述论调既缺乏历史依据,也没有全面和有力的事实作基础,他们是以一种过时的“零和”冷战思维来看待中 国和非洲关系的发展,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保护西方在非洲的既有利益,不希望看到甚至想阻碍中国在非洲影响的扩大。在英国 剑桥大学开会期间,我曾就此询问过一位西方学者,为什么西方近来如此热衷“渲染”中非关系,他一语道破,“因为你们在 非洲太成功了”。

  谁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

  温家宝总理今年6月访问非洲七国时,曾在埃及举办记者会,明确表示:“‘新殖民主义’这顶帽子绝对扣不到中国 的头上。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遭受了大约110年的殖民主义侵略。中华民族懂得殖民主义给人民带来的苦痛, 也深知要同殖民主义作斗争。我们长期以来之所以支持非洲民族解放和振兴,这是一个主要原因。”纵观历史,无论是300 年前西方肮脏的奴隶贸易,还是1884年大国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早年西方殖民者血腥野蛮的掠夺,逐步把非洲沦为其原 料供应者和商品倾销地,使非洲的生产模式至今仍是依赖西方宗主国的单一经济结构。

  当西方指责中国掠夺非洲

能源的时候,事实上西方及其跨国石油公司还在加大对非洲能源领域的投资,扩大从非洲的 石油进口。目前,美国16%的进口石油来自非洲。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估计,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提高到25%。美 国能源部仅2003年一年对非洲石油的投资就达100亿美元。美国谢夫隆石油公司近五年在非洲的投资为200亿美元。 埃克森—美孚公司则正在铺设一条耗资37亿美元的输油管道,把乍得石油输往喀麦隆的大西洋海岸,该项目是迄今撒哈拉以 南非洲地区基础设施方面最大的私人投资。另外,法国道达尔集团计划今后五年向尼日利亚投资100亿美元、向安哥拉投资 50亿美元用于油气开发。英国壳牌石油公司的一项报告则称,2002年该公司已拥有尼日利亚300亿桶石油储量的55 %左右,占尼220万桶日均产量的40%。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国目前在非洲开采石油的规模和力度还非常小,中国目前 从非洲进口的石油还不到美国从非洲进口的1/3。中非石油贸易虽然发展迅速,但始终是公开、透明和互利的。

  中国以廉价商品占领非洲市场的说法更是站不住脚。其实,就连英国媒体都不得不承认,中非贸易和物美价廉的中国 日用工业品为非洲人提供了买得起的商品,客观上提高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另外,得益于与中国贸易的大幅增加,撒哈拉 以南的非洲国家近年来取得了近6%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成为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当然,由于中国在纺织品 生产和贸易方面的超强竞争力,一些非洲国家的纺织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对此,中方不仅表现出了强烈的关注,而 且决心采取自我限制纺织品出口配额的措施来帮助有关非洲国家进行纺织品工业的结构调整,以提高其产品的竞争力。

  中国历来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非洲国家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从不寻求向非洲国家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和发 展模式。反观自殖民时期以来的西方对非洲政策,在“直接”或“间接”殖民之后,原殖民宗主国又通过英联邦、法非首脑会 议等机制试图继续保持对非洲的控制。冷战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大国通过“胡萝卜”(援助)与“大棒”(停止援助)交相 结合的方式,强行向非洲国家推行西方式民主、自由和人权等政治价值观。美国对其提供的每一笔发展援助都设立了严格的民 主、自由、人权的条件和门槛,不达标的国家是无缘接受美国伸出的“橄榄枝”的。

  至于说对所谓“无赖国家”(在非洲,西方通常指苏丹和津巴布韦)的援助阻碍了非洲的“人权”和“民主”进展, 更是片面和缺乏事实依据。姑且不论这顶“无赖国家”的帽子是否恰当,仅从一般逻辑推论和事实来看:首先,中国不赞成对 苏丹实行经济制裁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关心达尔富尔地区的人道主义危机和人权。相反,正因为担心经济制裁的强硬手段会使该 地区局势朝进一步恶化的方向发展,人民会成为制裁的替罪羊,中国政府一直主张通过外交和对话的方式,充分发挥苏丹政府 和非洲联盟的主导作用来解决危机;其次,为进一步表示中国政府对达尔富尔地区人道主义危机的关注,温家宝总理6月下旬 访问非洲时还明确表示,中国政府将向非洲联盟在苏丹达尔富尔的维和行动提供100万美元的现汇援助以及向达尔富尔地区 紧急提供2000万元人民币的人道援助,帮助缓解当地民众生活的困难。至于津巴布韦,西方认为穆加贝政权是独裁和通过 操纵选举而继续执政的。而事实上,美英等西方国家并未派出选举观察团来观摩、监督2005年3月津巴布韦的新一届议会 选举。而派出了庞大选举观察团的非洲联盟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则均认可大选的公正和公平性,认为津巴布韦大选是“公开 、透明”,“和平、可信”的,“反映了津巴布韦人民的意志”。中国没有理由不相信和认可非洲方面的判断和意见。

  说到底,西方国家肆意渲染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担心中国提升对非关系将对其在非利益 形成挑战,担心中非联手在国际事务中分量和影响力的加强有可能挑战西方主导的现存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经济和能源合作,

  中国与西方有何不同

  中非经济和能源合作是建立在平等相待、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的。非洲因长期的殖民掠夺和局部冲突动荡 ,经济仍比较落后,缺乏发展资金、技术和经验。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规模和实力有了显著增长,但也面临着 资源短缺、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等新的问题。因此,中国政府在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并逐步增加力所能及和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的援助的同时(迄今,中国向非洲提供的各方面援助有444亿元人民币,已帮助非洲国家援建了包括坦赞铁路在内的900 个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兴业,在贸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矿业资源开发、旅游业 等各个领域和行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目前,中非间贸易发展较快,双边贸易额已从上世纪50年代初的1211万美 元,发展到了2005年的将近400亿美元。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加强了从非洲国家的进口,与非洲贸易出现并保持了逆差 ,使非洲国家获得了大量外汇收入。为进一步便利非洲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从2005年1月1日起,中国对29个最不发达 非洲国家的190个税目的输华商品实行免关税政策,使同年相关非洲国家受惠商品的对华出口额增长1倍以上。在2005 年中非双边约400亿美元的贸易额中,非洲顺差24亿美元。另外,为推动非洲债务问题的解决,近年来,中国还减免了非 洲31个重债穷国的债务156笔,共计105亿元人民币。

  在投资方面,近年来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的步伐也大大加快。目前,中国在非洲直接投资累计12亿美元,在非洲兴 办各类企业800多家。仅2005年1至10月,中国企业在非洲各国的实际投资额就达1.75亿美元,占多年来累计对 非投资总额的1/10,增加了投资所在国的就业和税收,给非洲国家带去了适用技术,培养了大批非洲人才,提高了非洲国 家的生产能力。

  即使是中非能源合作,中国与西方石油公司掠夺式的开采也有本质上的不同。我们可以简单对比一下西方热炒的中国 与苏丹的能源合作和非洲头号石油生产国尼日利亚的石油生产状况。

  中国公司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参与苏丹的能源开发。截至2003年底,中国石油公司在苏丹共投入27亿美 元,修建了1506公里的输油管道,建成了一家250万吨/年原油加工厂和若干个加油站,不仅使苏丹从一个石油进口国 变成了石油出口国,而且使其拥有了一个集勘探、生产、炼制、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另外,中国还投资 了两千多万美元帮助苏丹建设学校、医院等生活配套设施。壳牌公司在尼日利亚已搞了50多年的石油开采,可尼日利亚至今 还是出口原油,进口汽油,没有自己的石油生产和加工体系,实际上至今仍然是个初级资源输出国。目前,几乎所有尼日利亚 石油生产都被西方五大跨国公司控制。尼日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一位高级研究员在胡锦涛主席今年4月访问该国前夕曾在接受 记者专访时说,西方国家除了在有战略意义的石油领域投资外,对尼日利亚的制造业没有兴趣。此外,西方石油公司在开采石 油过程中,不采取有效保护环境措施,致使采油区遭受严重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恶化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昔日清 澈见底的河流,如今河面上漂浮着油花,鱼也不见了踪影,河水也不能饮用。特别是多年来因石油公司疏于对输油管道的更新 和维修,管道漏油现象始终没有得到有效处理,渗透进土壤,使得昔日良田如今变得草木不生,一片萧条景象。

  而中国公司在与尼日利亚进行能源合作之外,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电力、通讯等领域与尼展开了全面合作。中 国企业在尼办厂,教给当地人技术,生产当地市场需要的产品。2006年初,尼政府和中国广东新光国际集团签署了一项总 值达20亿美元的改善尼铁路系统的协议。2005年,尼日利亚向中国的非石油产品出口为尼创汇5亿多美元。另外,就今 年4月胡锦涛主席出访尼日利亚期间与尼达成的石油开采协议来说,尼方向中石油集团提供的四个区块的油田开采许可证,两 处位于富产石油的尼日尔河三角洲,另两处则位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尚未开发的乍得湖区域。在这些区块开采石油,不仅对 欧美石油跨国公司在尼的石油利益不构成任何威胁,而且能通过资金和技术的输入,帮助尼日利亚勘探和开采未知的石油处女 地,实现投资来源的多样化。不仅如此,中国还承诺投资40亿美元用于尼日利亚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提供500万美元用 于购买抗疟疾药物、帮助培训尼日利亚人控制疟疾和禽流感并在技术上进行合作。因此,尼日利亚、南非等非洲国家都非常欢 迎并希望中国公司到非洲投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