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美国纺织服装业浴火新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11:53 世界知识
兼论中美经贸关系的互利双盈

  陈宝森

  中美贸易中的纺织品争端几乎是人人皆知的事情。其实,早在19世纪,纺织服装业曾是美国工业化中的排头兵,但 此后它却在不断嬗变。从中小企业垮台、劳动队伍缩减、进口增加以及不断寻求政府保护这样一些现象看,它衰落了;但是从 美国纺织服装业跨国公司的崛起、产业链的全球布局、产品的升级和盈利能力的空前提高等现象看,它不是衰落
而是浴火新生 了。在此过程中,纺织服装业奉行全球化方针发展,其功至伟。

  多位总统一再延长MFA

  纺织服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工资福利、医疗等方面的高昂开支,美国这个行业的企业对劳工成本不堪重负 ,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不过,这个行业的队伍却相当庞大(战后最多时达250万人),力量集中在南、北卡罗来纳和乔 治亚、阿拉巴马等地,是一个有很强政治影响力的利益集团,在国会里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为了保护这个产业,议员们同总统 进行交易:国会支持政府在肯尼迪回合、东京回合以及乌拉圭回合上的自由贸易谈判,或承诺在大选中投票给现任总统;总统 则保证把纺织服装业排除在降低关税的自由贸易谈判之外。从艾森豪威尔总统开始,历经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到里 根,纺织服装业利益集团几乎无一例外地同他们做过政治交易。

  最早是艾森豪威尔总统,要求当时纺织服装出口最多的日本实行自动限额。日本受到限制之后,给了香港、台湾以大 发展的机会,1956~1961年从香港进口的纺织品服装上升了700%。于是,肯尼迪、约翰逊又搞了限制纺织品进口 的短期安排和长期安排。从1967年到1973年的长期安排,限制了10多个国家(地区)上百种棉织品的进口,但并没 有避免美国纺织服装业中小企业的倒闭,因为对棉织品的限制等于对人造纤维、尼龙、化纤进口的鼓励,从1964年到1970 年人造纤维制品的进口增长了2500%。于是尼克松向参议员们承诺,如果他当选,将把限制棉纺织品进口的长期安排扩大 到多种纤维,这就是多种纤维协定(MFA)产生的背景。这个协定有50多个签约国,涵盖美国75%的纺织品,1974 年开始生效。1976年卡特竞选时答应把MFA延长到1981年,叫做第二阶段的MFA,交换条件是在东京回合谈判中 把纺织服装排除在外,其他制造品关税平均降到6.5%,而服装的关税仍高达22.5%。里根竞选时对参议员瑟蒙德的承 诺是把MFA再延长到1986年,为第三阶段的MFA。然而,这些仍然无法解决美国纺织服装业的困境,于是又由乔治亚 州议员詹金斯提出了一个全球限额议案,它不仅限制一个国家对美国的出口,而且要设定一个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全球限额。 如果这项议案实行,将使亚洲最大供应国的限额大大下降,同时还将推翻美国同其他国家签订的30多个协议。这使里根政府 十分尴尬,但这个议案还是顺利通过了参众两院的表决,里根无奈,决定实行总统否决,众院则针锋相对实行反否决,结果获 得276票,差8票未能达到2/3多数,里根险胜。

  MFA对发展中国家规定进口限额的做法,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靠自己在关贸总协定中的优势地位强加给发展中 国家的,发展中国家为此遭受了巨大损失。所以WTO成立后,于1995年通过了纺织品服装协议(ATC),决定从2005 年1月1日起终止MFA,特别是取消配额制。这为发展中国家扩大对美国纺织服装出口开辟了道路。

  大公司乘势崛起

  在美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中小企业不断萎缩的同时,大公司则乘势崛起,使整个行业逐步得到了改造。采取的重大措施 包括:(1)兼并收购。美国纺织服装业很分散,1967年仅服装业就有26393家,经过兼并收购现已淘汰了10000 多家中小企业,有竞争力的大公司日趋壮大。(2)全球布局。有些公司把他们的一部分生产转到海外,有些纺织公司改产服 装,在海外建立缝纫、精纺、编织厂,以降低成本,加强对市场的反应能力。(3)产品创新。加强研究与开发,生产防火织 物、运动服装,试制能够自动调节温度的新面料。(4)实行信息化,推行“供应链管理”。

  经过这样的调整,美国纺织服装业已经成为以跨国公司为龙头的、在全球具有相当竞争力的行业。据美国《财富》杂 志的信息,2005年,《财富》1000强中的12家服装集团营业收入合计达到481.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7 %;超过了当年500强营业收入的平均增长率(10.2%)。其中,占12家巨头收入总额1/4强的耐克公司实现收入 137.4亿美元,增长12%。增长最快的是水银公司,增幅达到41%。与营业收入相比,这些公司利润的增长更加显著 。2005年12家公司利润合计30.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6.8%,超过了当年全美所有公司税前利润总和的增 长率(16.4%)。最惊人的是利外斯特劳斯公司,增长413%,为历史上罕见。

  美国纺织服装业跨国公司强劲的竞争力是同其奉行全球化方针分不开的。以利外斯特劳斯公司为例,它在中国开了十 几家工厂,因此利润竟然猛增了413%。《财富》杂志确认这是“多少年以来最好的年景”。由此可见,在1995年纺织 品服装协议实施以后,尽管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在纺织服装出口方面仍然受到若干不公平待遇,尽管美国纺织服装业有更多 的中小企业被淘汰、怨声载道,但实际上,一种新的互利双盈的贸易格局已经形成。

  据美国

商务部统计,2005年美国从中国进口服装金额增长了69.6%,绝对额增加62亿美元;但与此相伴随 的是,美国12家服装巨头销售收入也增长了大约50亿美元。另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5年中国服装输美平均单价比上 年下降14.2%,而这年美国12家服装巨头的利润率则从上年的6.13%上升到6.41%!

  我国经济学家何伟文先生认为,从上面的数据“至少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中美双方在服装贸易上尽管有极大不 平衡,但最终利益却是某种平衡的。因为美国居民节省了开支,美国服装巨头赚了可观的利润。第二,我国服装对美出口在经 销渠道上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受到美国服装巨头的控制。”如果再引伸一步,就应当说,美国的纺织服装业 就整个行业来说不但没有衰落,相反,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强了。

  美国百姓被假象所骗

  如果说美国纺织服装业巨头的振兴是整个行业的缩影,那么,纺织服装业的状况就是美国整个制造业的缩影。从美国 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看,制造业的确缩小了(从1980年占GDP的22.09%下降到2004年占GDP的11.83 %),但是从该行业跨国公司的发展和竞争力来说它依然强大。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通过全球化和国际分工,它们把高成本、 低利润的产品或产业链条转移到海外,而把资本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产品和产业链条留给了美国公司自己。

  这样做的结果,就使贸易流向和贸易平衡关系出现了若干假象。首先,虽然同是一个跨国公司的产品,但由于是跨国 经营,它在海外子公司和附属企业返销给母国的产品却变成了母国的进口,而它们在海外的销售则不算母国的出口。其次,高 技术产品如计算机,它的各种组件和产业链已经全球布局了,于是就出现了以零部件生产为主的国家、以装配为主的国家和以 最终使用为主的国家这样一个大致分工。其中,第二类国家对第一类国家来说肯定是逆差国,第三类国家对第二类国家来说也 肯定是逆差国,所以,单从双边贸易看所谓的“逆差”就有假象。最后,在上述案例中,尽管最终产品的装配国所获得的利益 只是总装配的加工费,但在统计上则把产品零部件的产值也算作装配国的产值。实际上,最终用户国不仅从核心零部件的高附 加值上获益,而且还从设计、营销、服务等方面获得巨大收益。

  上面讲的几种情况就存在于中美贸易之中。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的国际分工下,由于贸易理论和统计方法仍然停步 不前而产生的认识误区,但这些误区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的手中,就被编造为中国对美贸易“不公平”。这种说法很能欺骗 美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失业的或遭受损失的一部分弱势群体以及一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耸恿他们直觉地把矛头指向经济全球化 、自由贸易和贸易伙伴国。

  其实,历届美国政府对中美经贸关系互利双盈的本质是很清楚的,所以他们并不总是跟着国会议员的节拍走。但正如 本文开始时介绍的那样,由于某些政治原因,他们也可能做出违心之事,从而给双边关系造成伤害。为了维护中美经贸关系的 大好形势,这是应当力求避免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