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我的城市梦如何成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12:42 新华网

  

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我的城市梦如何成真?

  面对农民工所引发的种种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资料图片)

  新闻背景:中国青年报日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已经成为珠三角农民工的主体,占据总数的60%。他们的工作观与老一代完全不同。其中,除了18.2%
的人抱着“出来挣钱”的目的外,更多的人是因为“在家乡没意思”,出来“玩玩”、“学门技术”或者“锻炼自己”。与其父辈不同的是,这一代农民工群体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有自己的梦想追求。他们无论在知识背景还是在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悄然转变。

  主持人:杨 波

  嘉 宾:白南生(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教授)

  曹锦清(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教授)

  主持人:同样是从农村走出来,同样是向城市“寻生活”,不同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但“工作耐受力低”。农民工群体的这种结构性转型意味着什么?

  白南生:记得有人曾这样警告珠三角的老板们,“千万不要以为现在拖着拉杆箱来的和当年扛着蛇皮袋来的还是一种人”。非常经典的一句话,道出了两代农民工由内而外的差异。

  1995年我们做过一项调查,当时进城打工的农民,基本上是出于经济压力而离开农村的。那时候农村情况比现在更糟一些,财富积累也比较少,不出去挣点钱,很可能连农业税费都交不起,更别谈结婚盖房子了。2005年,我们对十年前曾经调查过的300位进城农民工做了回访,结果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已返回了家乡,取而代之进城的,是他们的下一代。尽管目前农村整体收入还比较低,但与上一代相比,新生代在经济方面的压力有所缓解,外出打工考虑钱的因素更少,而对未来的发展看得更重,自我和权利意识也更重。这些年轻人,虽然生长在农村,很多也是娇生惯养大的,其中有农业劳作经验的也不多,某种意义上已不复为当初的“农民”。他们会比他们的父辈更加在意城市人如何接纳他们,他们也更重视是否能在心理上真正融入城市。城市人,包括雇主和普通市民,是否已经意识到了这些,并在各方面做好迎接新生代农民工的准备了呢?我们的城市除了为他们提供一个维持生计的落脚之处外,是否还能为他们提供梦想变现实的场所?

  曹锦清:值得一问的是:这一代农民工,是否能真正在城市里安下身来,出得来是否还回得去?近些年,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政策,比如取消农业税、发放粮食补贴、建设农村合作医疗等,吸引了不少农民工回流。但这是建立在他们进城之前从事过农业劳动、能够吃苦耐劳的基础上的。假如一些年轻人回去之后,做不来农活又找不到其他的工作,又当如何?如果他们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上久久徘徊而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家园,会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社会阶层的断裂会给和谐社会的进程埋下怎样的阴影?这都是我们必须考虑到的。

  

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我的城市梦如何成真?

  建筑行业里农民工最集中。龙成通摄

  主持人:近两年,中国沿海城市出现了“民工荒”现象。“民工荒”的出现与新生代农民工频繁跳槽的择业心态究竟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关系?

  白南生:民工荒背后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博弈——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为改善自身工作状况与城市社会为其提供的劳动环境之间的博弈。一方面,农民工对工作的期望值提高,自我的价值定位提高,另一方面,劳动环境的改善还有待时日。这预示着,中国劳动力用工环境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过去那种吃苦耐劳的廉价劳力“无限量供应”的局面不会一直持续。那么,我们的劳动保障等相关法律是否针对这样一群新民工群体作出改变?

  曹锦清: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卓见成效,近年来20岁左右这一年龄段的劳动力供给确实在逐年减少,出现民工荒的珠三角一带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对劳动者年龄以及体力等方面的要求特别苛刻;同时,该地区以“三来一补”的订单工业为主,劳动力价格整体水平比较低。这些因素导致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尤其是刚进城的一批)会在维持生计还是实现梦想之间有所游移。但假如我们通过长时段的观察来做一个定性而非定量的分析的话,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大部分在度过冲动徘徊期后,最终还是会做出理性的选择——留城抑或回乡。

  主持人:尽管,梦想褪色、希望杳渺之后,新生代农民工必须面对现实做出艰难抉择,但这是否意味着,他们以及若干年后他们的下一代都将面临“融不进城市”的无奈局面?面对他们“离开了城市将去向何方”的迷茫,以及“城市没有我的家”的痛苦,城市及其决策者该如何作为?

  白南生:未来二三十年,城市人口将会增加一倍。在这样一种认识前提下,面对不断涌进城里寻梦的农民工,城市首先要有一种宽容的心态,而不是抱着戒心对待他们;要多一点平等意识,少一些制度歧视。其次,政府和决策专家应达成共识,进而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措施,逐步改善农民工的住房条件。第三,政策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动员并整合一些社会资源,来做一些促进城乡融合的事,而不是人为地制造隔膜。

  曹锦清:大量新生代农民工涌向城市,这是城市的引力所致,也是年轻人爱憧憬、爱冒险的个性使然。但目前各项政策尚在调整过程中,不能指望城市化一步到位,城乡融合马到成功。城市就业与城市化是两个概念。尤其从城乡关系角度看,更是如此。因为农民工的城市化,涉及到住房、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光靠农民工自身的工资结构要想完成城市化,几乎不可能;如果冀望于短期内靠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解决2亿农民工的城市化问题,也不太现实。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进城农民工中大约有8%-10%是初步实现城市化的;其余90%的人还是选择将就业中心放在城市,而将住宅中心和未来的生活中心放在农村。这种状况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可能还会延续,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内部还会有一个选择、分化的过程。对于这样一个自发的城市化过程,城市政策要鼓励而不要压制,如此,真实成长的城市化率才不会是南柯一梦。

  

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我的城市梦如何成真?

  是否他们同样都在做着城市梦呢?(资料图片)

  这些年轻人,虽然生长在农村,其中有农业劳作经验的也不多,某种意义上已不复为当初的“农民”。他们会比他们的父辈更加在意城市人如何接纳他们,他们也更重视是否能在心理上真正融入城市。城市人,包括雇主和普通市民,是否已经意识到了这些,并在各方面做好迎接新生代农民工的准备了呢?(杨波)

  

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我的城市梦如何成真?

  中新社:“八字头”农民工追求个人发展 不怕扣薪和除名

  广东省东莞市一家制衣厂的女老板,今年新招了一个刚满二十岁的杂工。小伙子经常在上班时间跟车间里其他工人聊天,并对老板的告诫毫不在乎:“我不是来赚钱的。我妈说了,没钱了让我管家里要。你这几百块钱根本养不活我。” >>点击详细

  中国青年报:排斥抑或融合:新一代农民工还是“城市过客”吗?

  每次去沿海城市调查,总有一种日新月异的感受——与上次相比,又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同样让人感受颇深的是,奋斗在建筑工地、生产流水线、菜市场和城市犄角旮旯的农村流动人群—农民工,生活依旧,处境依旧,他们依旧流动,在一些城市里仍然找不到他们安身立命之所。岁月在渐渐地流逝,生活、处境虽然依旧,但是今天的农村流动人群已不再是昨天的农村流动人群,“新人换旧人”,新的一代已经成长为农村流动人群的主力:他们“新”在年轻,“新”在没有务农经历,“新”在对城市生活更强的憧憬和向往,“新”在更少的家庭负担。 >>点击详细

  半月谈:“平安计划”能为多少农民工带来“平安”?

  “平安计划”是指劳动保障部提出的高风险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三年覆盖计划:即2006年,全国国有大中型煤矿企业农民工要全部参保;2007年,半数以上小煤矿、非煤矿山企业农民工实现参保;2008年,全部合法煤矿、非煤矿山企业、大部分建筑企业农民工参保。 >>点击详细

  新华网评:国庆长假,农民工能休息么?

  黄金周里农民工为什么不敢休息?一是“上有老下有小工资低,大家都想趁好时节多挣点钱,不敢也不愿休息”;二是“城里人休七天假,工资照发,加班还有加班费,而农民工放一天假就少拿一天工钱,计件制让他们不敢休息”。于是,农民工无奈地说:“保障农民工的休息权的确重要,但好像这休息权又是我们农民工自愿放弃的,想让农民工和城里人一样过周末,过:‘黄金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点击详细

  来源:解放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