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精心编织和谐社会安全防护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07:56 东方网-文汇报

  罗仲伟

  ●社会得以存在和持续的基础是社会凝聚力,即社会吸引和整合社会成员为实现特定社会功能和社会目标的集体行为的能力。而一个社会中安全程度的高低,与社会凝聚力密切相关。社会安全保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编织和谐社会安全防护网,建设安全保障型社会的过程

  ●社会安全保障的基本内涵包括生产生活安全、休闲娱乐安全、医疗安全、饮用水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和教育安全等诸多方面,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的安全管理。安全保障型社会就是对各种社会风险和不安全因素实行社会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管理,将整个社会建立在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持续改进的安全保障的基础上

  ●安全保障型社会追求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与保障安全的矛盾,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文化塑造来满足社会成员在发展过程中的安全需要,致力于促使社会安全保障成为全社会自觉、自发的长效行为,从而提高社会凝聚力,实现人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和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符合并体现了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又陆续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安全保障型社会的新理念,指出它们都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战略任务。毫无疑问,社会安全保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编织和谐社会安全防护网,建设安全保障型社会的过程。

  社会得以存在和持续的基础是社会凝聚力,即社会吸引和整合社会成员为实现特定社会功能和社会目标的集体行为的能力。而一个社会中安全程度的高低,与社会凝聚力密切相关。社会安全程度越低,这个社会对其成员的凝聚力越弱,保持社会整体性的能力就会变得越低,社会成员对这个社会的认同感相应地也就会显得越低,由此所产生的一种改变现状的愿望与内在驱动力同时也就会变得越强烈。所以,社会安全程度低会削弱社会凝聚力,使社会成员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和抵触行为,从而引发和加剧社会风险。社会风险是因社会凝聚力的丧失而导致社会冲突和动荡,危及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可能性,即爆发社会危机的可能性。一旦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社会风险就转变成社会危机,对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灾难性的影响,甚至导致整个社会的崩溃。

  因此,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小至一家一户,大至一个企业,一个社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如果其成员没有最基本的安全保障,那就很难具备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凝聚力,更谈不上和谐的环境氛围。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推进,社会内容会日益丰富,社会关系会日益复杂,相应地会出现一些新的社会矛盾,由这些矛盾带来的安全隐患甚至潜在的安全危机也就越明显。换句话说,随着经济社会规模的扩大,社会活动的增加,社会安全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尤其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传统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被打破,而新的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快速的社会转型与缓慢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形成过程之间的矛盾,导致当前社会上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安全问题突出就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依据市场竞争原则自主决策的前提下,企业安全生产投入就受到种种市场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作为个人在安全方面的需求,也随着各种物质层面需求的满足而逐步凸显出来。这样一来,如果不能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有效地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安全保障问题,那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党和政府也就难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建立和谐社会和倡导科学发展观也就丧失了根基。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安全保障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

  总之,社会安全保障不仅是一个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前提,而且直接影响着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反映着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和整个社会的和谐文明程度。简言之,安全保障型社会就是对各种社会风险和不安全因素实行社会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管理,将整个社会建立在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持续改进的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建设安全保障型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维系社会在安全运行状况下的和谐,以提高社会的整体安全保障水平为出发点,以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长期稳定为目标,以遵循安全发展规律为准则,以安全法制和安全责任制为制度基础,以安全科技为支撑,倡导安全文化和安全文明,建立一套组织机构和程序,社会各机构和组织、各社会成员共同参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为手段,构建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社会的长期秩序和持续稳定。

  社会安全保障的基本内涵包括生产生活安全、休闲娱乐安全、医疗安全、饮用水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和教育安全等诸多方面,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的安全管理。社会安全保障的主要途径在于把全社会的各类安全资源整合起来,使之形成有机联系的管理网络,共同应对可能因安全导致的各种社会风险。安全保障型社会是个复合体,包括安全保障型城市、安全保障型社区、安全保障型村镇、安全保障型企业等。不同复合体可通过运用各自的资源及服务,为辖区社会成员提供舒适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还可通过资源整合和共享以及联合行动,让全社会的所有人,不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保证安全和健康,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伤害、日常生活中的伤害甚至暴力及自杀等各种意外。

  从基本思想和策略来看,安全保障型社会追求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与保障安全的矛盾,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文化塑造来满足社会成员在发展过程中的安全需要,致力于促使社会安全保障成为全社会自觉、自发的长效行为,从而提高社会凝聚力,实现人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和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符合并体现了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

  无论从社会生产力还是从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建设安全保障型社会无疑都是一种变革,是一场革命。在社会生产力的意义上,安全保障型社会只能建立在安全科技较为发达和安全文化十分普及的基础上,并且要有适度的安全投入为支撑,使得全社会有能力去保障安全,并自觉自愿去保障安全。而在社会生产关系的意义上,安全保障型社会则要通过安全法制和安全责任的制度建设,形成全社会的安全动力和安全机制,使得社会各行各业、社会成员受到普遍的强制性约束,并能够由此获得安全保障的制度收益。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企业制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