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现实地面对日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09:48 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 | |||||||||
晋林波(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亚太研究室主任 以现实利益重塑中日关系 中日交恶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两国认识相差太远。
以靖国神社为例,中国人不了解的是,日本人反对参拜的理由和中国民众反对的理由经常是不同的。 在日本反对参拜的民众中,有一些对历史有体验或者有了解,他们知道战争的残酷,对历史有忏悔之心,这些民众现 已不多;还有一些是出于现实利益考虑,不希望中日关系恶化;但更多民众或是出于宗教信仰自由,或是出于其他原因而抵制 。这些,跟中国人基于历史情感的反对有很大不同。 由于战后日本的军国主义并未根本肃清,使得在意识形态对立的年代,日本右翼有机会回避历史,在今天的日本,对 那段历史有清楚认识的日本国民并不多,青年一代就更加明显。这代人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相关历史的系统教育,他们生活在一 个相对文明、远离专制的时代,连企业都会因担心员工劳死涉及企业责任而不敢让员工加班太多。于是,在一个普遍尊重生命 的时代,他们就很难理解他们前辈当年在中国令人发指的罪行。 有人故意回避、掩盖,有人故意歪曲,而大多数人则无知或不了解,这就是在处理与日本的历史纠纷时,中国外交必 须面临的日本现实,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现实会越严酷。那么,中国有可能突破目前的中日困局吗? 中国人反对参拜的感情,没有人能够否定,而且必须要让日本了解中国人民的感情,但在历史问题上,要求今天的日 本人与中国人完全一致显然是不现实的,寄希望于日本的当权者良心发现,对国民进行历史再教育更加不切实际。今天的日本 政界,尤其是安倍,正在试图颠覆二战在日本民众心中形成的“国家=罪恶”的等式,使日本成为正常国家。对于中国而言, 不发展中日关系是不可能的,那么就必须寻找中日关系僵局的突破点。 首先,应避免对中日之间的纠纷轻率地使用定性分析。对于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除了反对,还应冷静观察,做 工作。否则,在没有必要吵架的时候吵架,就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如果美国在朝鲜和伊朗问题上使用定性分析,那么也许早 就发生战争了。 日本是一个“较真”的民族,像广岛、长崎遭受原子弹攻击,精确统计每一个遇难者。处理与日本关系时,要增强“ 定量分析”工作。只有这样,在历史问题的较量上,中国的观点才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丧失说服力。 其次,要善用软与硬。像过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或者中国驻南联盟使馆遇袭,强硬一些是当然的。对日本,不能出 于民族情绪起哄。让人感触最深的是互联网上的一个调查,知道战犯的人颇多,但了解抗日英雄的人却不多,这种情绪化的反 日情绪像浮萍。日本或许真的“欺软怕硬”,但怕的是真的硬。所以,中国必须先让自己真正强大起来,这才是树立民族自尊 的最佳途径。曾有一个日本研究者开玩笑似的说,日本曾经抱过中国的大腿,后来抱了美国的大腿,等中国将来变强了,说不 定还会来抱中国的大腿。 甲午战争前,中国国力比日本强,自信心也很强。1887年前后,曾有报纸发表社论,题目中有“批浮夸风”字样 ,针对的就是当时的这种国民情绪。历史的教训,尤值得警惕。 最后,对日外交要突现现实利益。中国的所有目标都在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服务。阻止日本领导人参 拜靖国神社是中国对日外交工作的重点之一,但并不是全部,日本在很多方面还事关中国的国家利益,有些甚至是核心利益。 除了经贸关系外,最典型的就是台湾问题了,必须让日本置身事外。在这些领域动用外交资源,才能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谁都不能否认,日本是与中国利益攸关的国家之一,对于这样的国家当然要特别慎重。 (史哲、郭力整理姚佳威对本文亦有贡献) (P1181092) 中国发展才是遏制日本右倾的最佳途径 时殷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这几年,中国政府和公众为中日关系耗费了巨大的资源,但中日关系在2005年,依然进入外交上的“冷战”,经 济上互相依赖,政治上却是标准的倒退。 2005年5月吴仪副总理访日前,中国政府一直尝试对话沟通,小泉的回应也比较好。但那以后,中国被迫长期采 取强硬态度,并艰难获取了有利态势。表现为:日本国内对小泉参拜反对声越来越高;入常失败后,自民党内开始反思其一边 倒外交;国际社会对日本政府的历史认识表示了关注和怀疑;在台湾问题上,日本自2005年1月之后再无大动作等等。 更重要的是,日本国内环境越来越倾向于反思,而且由于中国重要性增强,美国逐渐拉近了与中国的距离,所有这些 因素都是强硬的安倍必须考虑的。在这些限制前,相信安倍会在一定程度上软化对华政策,这是大势所趋。 但中国同样面临困难。安倍虽然会软化,但根据他的世界观、家庭背景、个人性格判断,他属于真正的“右”。比如 说,小泉没有否定东京审判,但安倍提出了;他还力图推动军事化、修改和平宪法;再如小泉讲中国经济发展不是威胁,但安 倍则更强调中国威胁论。如果中日继续斗下去,中国威胁论会被继续追捧。 不过,中国也给安倍留了余地。对于安倍以前的一些话,中国并没抓住不放。目前的情势是,日本一方面调整对华政 策,另一方面还在否定历史,错误政策的国内基础依然强大,中日之间的分歧在可预见的将来无法解决。 因此,对日本要坚持斗争,但又不能斗得太狠,底线就是要把斗争限制在“可控范围内”。但可控不能以牺牲国家利 益、民族感情为代价。中国民众也应该给政府在对日问题上以空间和时间。毕竟,确定对这么一个重要国家的政策并不容易, 而期待在外交上赢得彻底胜利也不现实。一方面,要对中日之间的结构性困难有充分认识,持之以恒地阻止日本公众右倾化趋 势,在对日本错误政策的斗争中积累经验,目前日本的“军事正常化”正在加速,而中国的应对战略并不成型;另一方面,中 国对日本还要寄予一定希望,保持大国心态。 另外,对日外交战略要考虑平衡,要把日本官方和民间区分开来。 在日本官方,目前,二战加诸日本的禁忌正在被逐个打破——修改宪法,自卫队改军队等等,甚至可能走上核道路。 成为正常国家的要求并不过分,但要防止日本“军事化”,这是中国处理中日关系面临的最大问题。 在民间层面,要努力影响日本公众。在历史问题上,不可能期望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痛恨自己,但要让他们听懂我们 的道义。日本右翼目前在极力渲染日本面临的威胁,试图激起日本人的民族主义情绪。日本年轻人对政治不感兴趣,不愿参军 ,签名反对修宪的主力也是他们,这显然有益于中日关系。日本人对中国的印象直接关系到中国长远利益。所以,更应该让日 本公众了解,中国不是威胁,强大的中国也不是的威胁。 中日斗争已经具有了国际的关注度,有很多国际观众,也有日本观众。因此,对日政策就需要更加慎重,合情合理, 有理有节,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日本的全面了解和介绍。要告诉中国民众,日本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不受欢迎,在南亚、东南亚 的一些地方,日本的国际形象也相当不错。中国与日本的竞争,最终要落实到国家实力的竞争上面。中国的发展才是遏制日本 右倾的最佳途径。 (史哲、郭力整理姚佳威对本文亦有贡献)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