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京市十二次党代会发出动员令:在继承创新务实中高起点跨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11:08 扬子晚报

  城市定位:“人文绿都”;小康奋斗目标:2010年确保以区县为单位全面实现;今后5年的战略重点:加快推进“跨江发展”,加快建设“五个中心”……9月26日,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市委工作报告中这些核心内容,成为500多位党代表热议的焦点。对报告的共同评价是:继承、创新、务实,南京高层次跨越有了方向和路径。

  记者采访了参加第二团第一组讨论的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他说,报告
的形成有上百个部门参与,征求到的修改意见上千条,是方方面面智慧的结晶。他对报告的上述核心内容作了阐释。

  人文绿都:既是南京最大特色,又是城市发展不懈追求的方向

  把南京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人居环境更为优美、社会更加和谐安定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

  罗志军说,这是对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心城市”持之以恒的继承和与时俱进的创新。

  “人文绿都”,不是一般城市功能定位,而是城市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定位。首先,人文绿都体现了南京最大特色。最有特色的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是最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其次,人文绿都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我们建设城市的目的,就是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一代接一代永续和谐发展,让南京的未来更加美好。第三,是对我们勇气和毅力的考验。“人文绿都”不是阶段性目标,需要不懈追求。尽管我们有文化传承,有自然禀赋,但是我们还没有完全具备符合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文,资源环境压力仍然较大,完整意义上的绿都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去做,要不断地去创造,而且“现代化国际性”两个前置词更增加了压力。但是如果南京这样一个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现在还不提出国际性,今后是会落伍的,适时提出国际性,是挑战也是必须。

  小康时序:宁可晚一点,人民群众的惠及面认同度要高一点

  2007年以全市为单位实现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总体上实现全面小康。2010年,确保以区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大多数城乡居民家庭收入达到小康标准,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高水平小康社会。

  罗志军说,今后5年,南京总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在此之前我们讲小康指标全市2007年实现,2012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在从时间排序看,似乎我们退下来了,其实是大大地进了一步。因为原来的目标没有变,但提高了3个标准:2010年,以区县为单位达小康,大多数居民家庭达小康,人民群众充分认同的小康。在这一点上,我们宁可时间晚一点,但是人民群众认可度要高一点;宁可工作难度更大一点,但是工作成果要更扎实一点。

  过去的5年,南京在小康道路上奋进,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411亿元,财政收入达510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2.25倍和3.1倍;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9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225元,年均分别增长12.6%和8.9%。未来5年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翻番,达48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万元和1万元,增长幅度高于前5年平均水平。

  跨江发展:历届市委打基础,今朝不失时机全面实施

  加快推进“跨江发展”,加快建设“五个中心”。

  罗志军说,跨江发展,缩小南北差距,是几代南京人的希望,历届市委为此打下基础。假如不是2001年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一城三区”发展战略,就不会有今天沿江开发的大好局面。同样,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跨江发展”,一定会带来南京新的发展黄金期。

  跨江发展,首先基础设施先行。重点推动南京跨江环形铁路枢纽建设,加快轨道交通、快速道路系统向新区和江北延伸,推进绕城高速公路、沿江高等级公路、长江隧道、长江四桥和江北新机场建设,形成沿江成束、跨江成环的市域交通网络。与此同时,以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全国重要科教中心、东部城市绿色中心“五个中心”为抓手,产业化、城市化同步推进。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使拥有200里江岸的南京成为长江流域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使拥有2400平方公里土地的江北成为南京科学发展新的战略空间,真正形成两岸融合、功能互补、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新格局。本报记者 俞巧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