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家称应对人口老龄化未来25年是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9日06:35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讯 (记者 李松涛)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带来了哪些压力?该如何应对?就这些问题,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到,从现在开始到2030年的25年,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准备期,非常关键,怎么看待这25年?

  李本公(以下简称李):我们说这25年非常关键,首先是因为这一时期是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全国老龄办的预测结果表明,中国在这一时期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到203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51亿。

  其次,这一时期是我国人口红利期。所谓“人口红利”指的是这一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

  世界银行有一个测算,中国养老金体系在未来几十年中除了短暂的“人口红利期”略有盈余外,将长期处于赤字状态。中国只有在此时期内对

养老保险体制进行及时改革并积累足够的资本,方能应对随之而来的抚养比例上升带来的压力,否则防范与化解养老金危机的机会将转瞬即逝。

  25年准备期这个概念,是相对2030年到2050年人口老龄化最严峻时期而言的。到那个时候,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超过30%,解决老龄问题的难度将更大。

  在未来25年中,如果老龄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就可以为以后的老龄事业发展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还准备不足,还必须在制度安排、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文化建设等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

  记: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压力?

  李:首先是养老保障压力较大。一方面,我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的供养比例和资金支付压力很大,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198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1990年为10∶1,而到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锐减到3∶1。

  此外,每年新增退休人员300多万人,养老保险基金将面临巨大的资金支付压力。辽宁大学《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城镇养老金收支均衡研究》课题组的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按照现行政策不变,社会统筹养老金收支均衡赤字将在2016年后真正地凸显出来,在2035年~2040年到达高峰,每年将产生1000亿元的社会统筹养老金收支均衡赤字。国家行政学院研究表明,要应对2030年的人口老龄化高峰的资金压力,战略储备资金至少要达到25000亿元。因此,社保基金需要我国财政在未来20年内,年均向其拨付1000亿元左右的资金。

  另一方面,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很窄,只覆盖总人口的15%,97%的农村人口没有养老保障。

  其次是医疗保障面临挑战。

卫生部曾经有过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3.6倍。60岁以上老年人余寿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9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龄老年人口的猛增,各项费用将进一步上升,将给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带来巨大的压力。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分布不均衡,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小,个人负担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和政府投入不足,致使广大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三是养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全国几次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口余寿中有平均1/4左右的时间处于肌体功能受损状态,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护理。调查还表明,5%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机构的愿望,且将逐步增加。发达国家养老床位数约为老年人口总数的3%~5%,而我国目前共有各类养老床位数168万张,仅占老龄人口总数的1.17%。许多地方排队入住养老院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家庭“空巢”化现象十分突出,根据最近我们做的大中城市老年人居住情况调查,北京市东城区安德里社区空巢化比例达到55%以上,沈阳市铁西区的康宁社区竟高达73.08%。

  记:该如何为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做好准备?

  李:我们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好准备:一是建立健全老龄

政策法规体系;二是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三是培育和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有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发达国家的社会服务业收入占GDP总值的60%以上,而我国仅占GDP的40%左右。其中,发展相对缓慢、潜力最大的恰恰就是养老服务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