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中秋月饼看文化的“可食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9日07:46 东方网-文汇报

  顾晓鸣

  ●世界各国各地区越来越重视和讲究追寻民族传统文化的踪迹和记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进而通过“文化资源管理”进行保护性开发和开发性保护,从而使之产生巨大的文化价值、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我们则可以从人类节日与食品、人类文化与“品味”的更深邃的关系,来看待“中秋吃月饼”这件太过庸常的事项

  ●节日与食品是天然地、有机地、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重大节日本身就是人生活和进程的标志,与其相连的特定食品含有这个节日本身包含的神圣因而圣洁的意义。节日食品的“可食性”,意味它们比一般的图象更具有可触及可取用的“亲切性”;而与象征性的物件相比,正是具有那种可以品尝、品味、体味的“味道”成为人类学和文化哲学研究的重点

  ●寄情于小小的日常食品之中的“品味”两字,延展出我们迄今未能度量的无尽空间。在“品味”之中,才能品味到传统中国文化的精致和体现在一个民族的食品中的“手艺”和生活品位。而豪华

月饼、变质月饼、灰色月饼(用作贿赂)等等,都是强行改变中秋佳节特别食品的反文化行为;马路上贩卖月饼券的人们哪怕有种种理由,也都是在亵渎中秋月饼圣洁意义的行为

  “品味中国”,这已成为今天跨文化交流和沟通中非常响亮的命题,又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路径——你可以读许多中国文化的书,知道许多中国的人物事情,但你要真的感同身受,为中国文化所感动,你就一定要“品味中国”——“此中有真味,欲辩已忘言”,对文化的深切体悟和体验,真的要通过身“体”的亲“验”;而在耳、鼻、眼、肤等各种感觉之中,味觉又具有非常特别的文化意义。

  在这样的文化眼光中,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这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时分,感同身受,即使相隔千山万水,也共享团圆的佳节,而圆月正是与“月饼”这一口腹的世俗东西相联相呼应。“月饼”之于中秋,重要到了这样的地步:春天才过,全国厂家商家就开始为中秋及其月饼忙乎了,夏天未过,我们已开始筹划月饼寄托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但愿人长久,似乎在于“千里共月饼”了。于是,这些年来围绕着这种小小糕点的形形色色的新闻,又不绝于耳,以至于想到“月饼”就想到某些不尽如人意、甚至违逆人意的事情,以至于人们提出:不要把“中秋赏月”变成了“中秋赏月饼”,人们生怕把节日重心落在月饼上,而减少甚至损害了中秋所蕴涵的团圆和亲情的美丽情愫和快乐意韵。

  这是对的,必要的,但是,在世界各国各地区越来越重视和讲究追寻民族

传统文化的踪迹和记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进而通过“文化资源管理”,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文化事项一个文化物品进行保护性开发和开发性保护,从而使之产生巨大的文化价值、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的时候,我们必须从人类节日与食品、人类文化与“品味”的更深邃的关系,来看待“中秋吃月饼”这件太过庸常的事项。

  环视全人类各民族的各种重大节日,我们可以发现,节日与食品是天然地、有机地、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的。重大节日本身就是人生活和进程的标志,与其相连的特定食品含有这个节日本身包含的神圣因而圣洁的意义:在世界上,感恩节之食火鸡,逾越节食无酵饼,在中国,端午之食粽子,重阳之食糕点等等,这些特定的食品正是节日的“焦点”和LOGO(形象标志)。更值得注意的,还倒真的是这些形象标志和象征特有的“可食性”呢。

  “可食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比一般的图像更具有可触及可取用的“亲切性”;而与象征性的物件相比,正是具有那种可以品尝、品味、体味的“味道”成为人类学和文化哲学研究的重点。何谓味道?一旦月饼在没有任何人(和其他动物)去吃的情况下,“味道”是否存在?这是一个很深很本源性的哲学问题,但这正启示我们对节日食品的本质和内涵,作更深入的文化读解和意义开掘:显然,月饼的味道并不简单地存在于月饼本身,而有赖于吃月饼人的“吃”。因此,通过正式的吃和各种“小吃”,我们不仅消受着一种食品,而且,只有人们的品尝,才使这一节日食品实现本身的价值。大众吃月饼吃得“好”,月饼的意义才能“好”,月饼的意义好了,人们才能具体地体验和品味中秋这个好节日。

  于是,我们看清楚了,豪华月饼、变质月饼、灰色月饼(用作贿赂)等等,都是强行改变中秋佳节特别食品的反文化行为;马路上贩卖月饼券的人们哪怕有种种理由,也都是在亵渎中秋月饼圣洁意义的行为。而今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上海月饼反复抽查,合格率达到98%,过度包装和搭售式的恶形恶状的豪华,大大减少。

  人们开始回归佳节食品本身,认真品尝月饼,讲究月饼品质风味,这时候,非但不是把中秋的微言大义降为口腹美味,相反,只有在“品味”之中,才能品味到传统中国文化的精致,和体现在一个民族的食品中的“手艺”和生活品位。因为一个民族在食品方面所达到的美味和健康的水平,是其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而这种食品制作和享用,往往演绎着这一民族生活和文化的独特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外国友人喜欢到中国家庭参与包饺子,而我们城市生活与节日及其食品的传统相疏离的原因之一,就是月饼、粽子、过年的饺子、直至腊八粥、立夏的蛋等等都变得“现成”,并无可奈何地受制于商家制作的品质和定出的价格。人们从自己欢欢喜喜的手艺制作过程的“主人”,变成了市场格局中来啥只好吃啥的被动者,久而久之,本来有美好意蕴的月饼变得面目全非;而“吃月饼”竟变得无足轻重,甚至是节日的附属甚至累赘了。

  因此,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品味”就显得极其微妙,寄情于小小的日常食品之中的“品味”两字,延展出我们迄今未能度量的无尽空间。可以说,节日食品的物质品质和精神内涵的极大提升,体现出认真细致对待日常生活和人生生命、以及体悟人世和亲情的细微之处的文化风尚和精神。现代人太忙,不可能都自家来做,但我们何不逢佳节,带领孩子好好品味月饼,品味人生意蕴和价值,或自己动手,虽不及专业做的,但其中的“味道”,会值得永远回味。一年中几度的佳节,正是人们体悟这种映射人文修养和风貌的佳节佳品的绝妙时机。顺便说一句,已见报道,许多家庭在相互介绍月饼DIY了。

  所以,“品味”民族传统文化、“品味”自己生活的这一命题,不但对于个人,对于小康社会的提升大有裨益,而且,对于文化产业、体验经济和一切相关的物质品的生产都有直接的贡献。简单地说,月饼中蕴含的糕饼的“手艺”,有待我们传承和开发的方面实在有许多。甚至可以说,“月饼”几乎已是唯一享有各地乃至全华人普遍重视共同享用的节日食品了,因此,给“中秋月饼”一个应有的文化地位,不但能使这一手艺演化出更多的绝活,出现无穷的精品妙品,使之成为世界糕饼中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一绝;而且带动其他节日食品,留住手艺,留住口味,留文化传统于舌尖体内,内化于一代又一代的生命交替之中。

  (作者为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