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电波情系山里娃 侨胞万里献爱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9日14:31 中国广播网

  

电波情系山里娃侨胞万里献爱心

  美籍华人冯俊先生家人与同学们、报道记者合影

  

电波情系山里娃侨胞万里献爱心

  美籍华人冯俊先生捐建的“保利时希望小学”

  中广网成都9月29日消息(记者周平 郑轶 广安台苏坤明 何顺国)国庆前夕, 四川达州市大竹县金鸡乡尖山村锣鼓喧天,村民们沉浸在节日的喜气中。他们祖祖辈辈期盼的山村小学,在美籍华人冯俊先生的资助下,“保利时希望小学”正式落成在这大山之巅。

  故事要从一次采访说起,当时广安人民广播电台一名记者得知,在四川邻水与四川达州交界处的高山上有一所残破不堪的夫妻学校,为山里娃放飞梦想,夫妻俩固守大山24年。主人翁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于是他带着新闻人执着和对山村教育的关爱,去到那里采访。

  学校位于达州市金鸡乡尖山村,地理位置十分偏僻,离乡镇中心地9.5公里,教学设备十分简陋,条件十分艰苦。校舍占地面积1130平方米,建筑面积345平方米,其中C级危房160平方米,D级危房161平方米。

  

电波情系山里娃侨胞万里献爱心

  美籍华人冯俊先生与蒋胜丰、杨学芬夫妻冒着酷暑在施工现场

  43岁的蒋胜丰是土生土长的尖山村人,1981年高中毕业后就回村代课。妻子杨学芬原是邻水县太和乡的民办教师,她曾多次让蒋到条件稍好的邻水太和乡任教,但蒋老师就是舍不得他的学生们,一拖再拖。后来,妻子拗不过倔强的丈夫,只好上山与丈夫“夫唱妻和”,一晃便过去了20多年。20多年来,夫妻俩在这所简陋的校舍里,坚守执着,淡忘名利,甘愿孤寂。房子烂了自己修,没有教材自己编,没有菜吃自己种,没有水吃下山挑,为学生上课,送学生回家,接学生上学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夫妻俩的感人事迹让记者兴奋不已。当天晚上,一篇题为“偏僻山村有座夫妻小学”的报道已摆在了广安电台记者的案头。蒋胜丰、杨学芬夫妻俩扎根山区任教24年,无怨无悔,在山高、偏远、与邻近几个场镇至少相隔10多公里山路的尖山村小学,将一拨又一拨孩子培养出来送出大山的事迹通过这篇报道传向四面八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在第一时间编发了此稿。去年12月,《中国广播网》刊发之后,《纽约时报》中文版先后又予以转载。美籍华人——冯俊先生在纽约时报上看见了关于蒋胜丰夫妇的动人事迹,被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当即决定捐建这所村小。冯先生几经周折,多方打听,终于在今年的2月份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和采写报道的记者联系上。

  今年3月10日,冯先生和他的助手郑先生不远万里,从美国飞到了重庆,坐大巴车到大竹,背着睡袋到尖山村实地考察,看到了尖山村孩子上学难的情况,亲眼目睹了小学简陋的办学条件,面对几十双孩子期待的目光,也被蒋教师夫妇的事迹所感动,冯俊先生当即拍板捐资,在原校址上新建一所希望小学,并设计好平面图和办学的基本构想。

  这所冯先生投资25万多元新建的“保利时希望小学”,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全面竣工。学校从设计、施工、设施配置,他都亲自审查过问,倾注了冯先生一腔爱国助教的浓浓乡情。现在学校办公和住宿楼、沼气池、水电样样齐全。冯先生还从上海、成都、福建、大竹等地购置了包括双人床、太阳能热水器、电脑桌椅、学生餐桌、图书、乒乓球台等教学设施和设备。一个美丽的校园,一个设施一流的村小,一个现代化小学已展现在山区人民面前。一个几代山里人的梦想在冯先生、记者这些好心人的帮助下,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