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倾路线导致湘江战役惨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30日07:31 扬子晚报 | |||||||||
湘江战役在红军长征史上留下了最惨烈的一笔。根据历史学家们近年来的研究,李德等人的左倾路线,是导致湘江战役惨败的罪魁祸首。 抢渡湘江错失良机 1934年的国民党中央政府尚没有整合各路地方军事武装,在围剿红军时,不得不依
负重行军致命拖累 即便如此,如果火速突围,战役的损失也能减少。可是,十万火急的战争即将打响,中央军委纵队还是加快不了行军速度。根据相关史料,11月26日,红军走了8公里;27日,只走了6公里;28日,走了28公里;29日,走了32公里。足足4天,才走到湘江岸边。行军缓慢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战争经验、高估自身实力又小看敌人决心的博古、李德,简直想将中央苏区整个搬走。他们将工厂拆迁一空,雇了几千名挑夫,凡是能够挪动的值钱物品都装在骡子和驴子背上,组成了庞大的后方运输队。需要8个人抬的X光机,需要十几个人抬的大炮底盘,也舍不得丢下。特别是遇到上山、下山以及羊肠小道,有时候路窄得只能通过一个人,这些辎重设备对于红军行军能力的阻碍可想而知。很多士兵抬着辎重,劳顿到站在地上就能睡着,很多人竟然就这么一睡不起。整个队伍前后绵延约200里,成为致命拖累。 在先头部队伤亡惨重,红军生死存亡系于一线之际,博古和李德才逐渐醒悟过来。12月1日,第五军团第13师在一天没吃饭并作战行军60里的情况下,又一口气跑步行军90里,于夜间9点渡过湘江。在攻打道县时垫后的34师,晚到一步,则被国民党军隔离在东岸,许多人泅水而渡,被飞机和重火力轰炸扫射,满江都是人头、战马和漂浮的锅碗瓢盆,最后全师覆没。 悲壮的路线之争 长征前,中央苏区进行了极大规模的“扩红”运动,但湘江之战后,损失过半。除了骨干作战部队的重大伤亡外,非战斗减员的情况也很突出。相当数量未经有效训练和教育的新参军战士以及雇佣的挑夫,因为不能忍受艰难困苦而逃散。 此前主导长征的领导人,拘泥于共产国际的教导和苏俄经验,坚持“占领中心城市,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军事路线,他们还激烈批评毛泽东,认为他以“乡村为中心”、打游击战和运动战的主张,是对革命力量估计不足的“右倾”机会主义。然而,这次悲壮的战役,以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惨败和血淋淋的事实,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的彻底破产。此后不久,中央军委听从毛泽东的建议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毛泽东确立了其军事领袖的地位。从此,长征开始走出低谷,中国革命初见曙光。 特派记者金燃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