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淹没,大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2日01:56 重庆晨报

  

淹没,大昌

  65岁的大昌古镇居民龚正伯老人站在大昌古镇的旧址上。

  

淹没,大昌

  9月24日,大昌古镇八角邱码头,工人将收来的猪装上船运往宜昌。这是八角邱码头的最后一单生意了,很快这里将被江水淹没。

  

淹没,大昌

  2005年2月,大昌古镇码头。本报记者甘侠义摄

  

淹没,大昌

  2006年9月25日,还差十多级台阶,大昌古镇就 要进水了。

  

淹没,大昌

  9月25日,大昌镇西包岭古建筑群复建区。整体搬迁复建的南门已现雏形,搬迁难度最大的那棵长在城门里的黄桷树也已经枝繁叶茂。

  

淹没,大昌

  田际佩在新城三儿子开的茶馆里,墙上挂着他们住在老城时用的农具。

  

淹没,大昌

  龚正伯老人,用了5年时 间绘制的大昌原貌图。2006年9月25日清晨,大昌古镇原址。

  “一、二、三、四、五、六、七……还有16级古台阶,古城就要进水了。”送我们进大昌古镇的“船老大”数完古台阶,叹着气,眼睛里流露出对古城深深的眷恋与不舍。

  大昌古镇地处巫山小三峡腹地,素有袖珍古城之称,有1700多年历史。2006年10月5日左右,三峡工程蓄水达到156米水位后,古镇将永沉水底!

  古镇居民新城住楼房

  离老城不远,大昌新城已经巍然屹立。大部分老城居民都已搬进宽敞明亮、风格统一的新房子。

  在大昌镇西包岭古建筑群复建区,古城的“原貌整体复建”工程进展顺利,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南门已现雏形,搬迁难度最大的那棵长在古城门里的黄桷树,也已经枝繁叶茂。

  田际佩和老伴有4个儿子1个女儿,老城拆迁后,政府的补贴加上家人凑的钱,他们盖起了5层高的楼房,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了。

  田际佩的三儿子田逢强在一楼开了“天然居茶楼”,田际佩有时候也会来帮忙。茶楼的墙上,挂着老人以前种地用的农具,蓑衣、斗笠、纺车、梭子……看起来既充满了现代感,也令人想起古城的那段岁月。

  耗时5年绘古镇地图

  龚正伯老人从小就生活在古城里,今年已经65岁了。老人退休前是大昌镇小学的数学老师。龚正伯花费了5年多的时间绘制出了一幅大昌古镇地图。“这座山叫石榴山,那里是美人包,这里是南门,那里是小学,我教书的地方……”对着地图,老人如数家珍,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龚正伯站在南门的遗址上,看着江水拍打着逐渐减少的古台阶,老人念起了他自己写的诗:再不见紫系桥端两土帝,再不见南门外面十八梯。再不见东西两坝好平地,再不见洋溪秀水流向西……

  他诗句中描述的记忆中的大昌古城,我却没有见过。本版文图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张晓采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