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渡河畔忆红军孤舟飞渡——听安顺场乡亲们讲往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2日09:07 东方网-文汇报

  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滔滔大渡河从这里穿过。近一个月来,8岁的黄楠几乎每天下午都要去离家不远的河边碎石滩上玩耍,她所在的“八一”希望小学正在改造旧校舍,这段时间里学生们只上半天课。当记者看到她时,她正把一束红花和三束绿叶“栽”进沙堆。

  小黄楠知道红军来过安顺场,而且就从她爷爷的家门口走过。但她并不知道,自己插小红花的地方,在71年前的那个初夏夜晚,正是红军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起点;她也未
必能感觉到,自己不远处的那艘翘首船上,依稀还有着当年红军孤舟飞渡的影子。

  这里,曾有一夜漫山遍野枪林弹雨。那一夜之后,强渡大渡河成为红军长征史诗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的是红军,我们就不怕了”

  91岁的陈福玉世世代代住在渡口边,她还清楚地记得当天的隆隆炮声,“炮火声响了好长一阵,之前我们都跑到山里去了,那天晚上还是有些胆子大的人跑下山来看打仗。”

  在红军进入安顺场之前,有人造谣说部队要来拉壮丁,当地村民都躲进了后山,“后来听说来的是红军,我们就不怕了。”陈福玉告诉记者,红军战士还叮嘱乡亲们“别害怕,到树桠上躲起来。”——这短短的一句话让这位老人牢记了71年。

  老人听到的炮声,正是1935年5月25日21点之后,红一军团一师一团“神炮手”赵章成炸飞河对岸敌人碉堡的迫击炮弹,还有“神枪手”李得才的重机枪声。在安顺场渡口我军的火力掩护下,从二连战士中抽调的17名勇士组成“渡河奋勇队”,跳进渡口上仅有的一艘翘首船,直奔对岸敌人工事……

  “还是红军有本事”

  “70多年前,这一段几百里的大渡河上,只有安顺场这唯一一个渡口。”53岁的雷光书家紧挨着渡口,家门前50米开外立了一块大石头,上书“红军渡”,题字人是当时率领一团强渡的团长杨得志。

  1935年5月,雷光书的爷爷和四个兄弟亲眼看见了红军从这边冲到了对岸。“爷爷的一个弟弟,跟随最后一批渡河红军长征去了,再也没有音信。”老雷一边整理着自家小店前出售的“大渡河石头”,一边向我们讲老一辈传下来的故事。

  在这条波涛汹涌的长江支流前,曾经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全军覆没的地方。利用大渡河天险,蒋介石当时又安排了几十万军队左右围攻,一度想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还是红军有本事,当时的水量和流速比现在要厉害多咯,他们照样能冲过去。”这位讲述红军故事的农家汉子,一直很佩服红军能孤舟渡过三百多米宽的汹涌河水。

  翘首船冲出胜利道路

  在进入安顺场渡口前,记者看到一座门楼上的对联“山镇久安,河流顺轨”,这就是“安顺”地名的由来。现在村里的街道布局,就像一艘船头上翘的大船,一如当年红军乘坐的翘首船。

  在渡口边的纪念馆中,记者看到了复原的翘首船,长约15米,宽约5米,高昂的船头适用于在大渡河的激流中行进。71年前的那艘船里,载着17名勇士,每人一把大刀,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五、六个手榴弹,还有作业工具。

  正是那艘翘首船,完成了当时先遣部队司令刘伯承和政委聂荣臻下达的死命令——“这次渡河,关乎着数万红军的生命!——定要战胜一切困难,完成任务,为全军打开一条胜利的道路!”

  翘首船已成为历史,如今的安顺场大变样。大渡河岸边众多的水电站、石材厂承接了前进的使命,正在成为滚滚大渡河上新的“冲锋舟”。

  本报记者杨昕王星戴焱淼

  (本报四川石棉10月1日专电)

  渡口旁,摆放着当年红军渡河所用的“翘首船”复原品。本报记者戴焱淼摄

  

大渡河畔忆红军孤舟飞渡——听安顺场乡亲们讲往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