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云南陆良天然气井喷续:未检测出存留有毒气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3日00:15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报道:"我以为是放炮仗,但吵得我睡不着觉声音,竟然一直响到现在。"住在陆良县华侨农场的9岁小女孩婷婷,昨日上午,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10月1日晚7时25分左右,在曲靖市陆良县华侨农场3分场1队田地里(距居民住地约100米处),四川省德阳天元地质服务公司在打天然气井时,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在井喷现场周围的775名农场群众被连夜疏散。

  什么是井喷?它是如何发生的?井喷属于自然灾害吗?井喷能避免吗?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记者接到线索后立即赶往井喷现场。

  现场:漆黑中"嘶嘶"的喷气声

  昨日凌晨1时许,记者连夜赶到距陆良县城约5公里左右华侨农场。已经是深夜了,路上行人很少。"嘶嘶"的喷气声,划过寂静的夜空,从黑暗处传来,现场的气氛很凝重。公路边停了至少20多辆警车和消防车,车上有上百衣冠整齐的警察和战士严阵以待。

  路边小饭店的老板显然对这么多人的突然到来准备不足,正手忙脚乱地为肚子饿的战士忙着张罗饭菜。

  沿河的柏油路口拉起了警戒线,饭店老板说那条路通往井喷现场,"嘶嘶"的喷气声正是从那里传来。

  在一辆消防车前,一名手持步话机的消防战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早就到了,正在等待指挥部的技术方案。"

  经有关部门初步确定,井喷气体高度为15米左右,喷出气体90%以上为甲烷,其余为泥浆、水、氮气等,现场无起火。目前,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县环保局的工作人员说,他们带着测量仪器,步行在井喷现场100米范围内进行有毒气体监测,不管是从上风口,还是下风口都没有检测到有毒气体。从事发到现在,他们已经监测了3次,都没有发现有害气体残留在近地表的空气当中。由于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井喷出来的绝大部分气体已经升上天空了,对当地居民和当地环境没有造成危害。

  昨日凌晨2时许,记者从华侨农场旁的田间小道向井口进发,走出500多米,一股浓烈刺鼻的气味迎面而来。再继续往前走,突然一道强光照射过来,等走近了才发现是在现场巡视的民警。

  巡视民警告诉记者,"天然气井喷附近的老百姓已经全部疏散撤离。井喷现场附近没有人了,夜色漆黑,就算到了井喷现场也看不到什么东西。"他同时提醒记者,由于空气中已经夹杂着甲烷等气体很容易引发爆炸,非专业人士禁止靠近,现场的工作人员都必须关闭手机,也不能携带照明设备。无奈之下记者只能往回走,待天亮后再往现场看个究竟!

  领导重视

  接到井喷事故报告后,曲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培立即作出指示:一是及时启动突发性时间应急预案,组建工作机构;二是组织专题研究技术措施,迅速处理井喷;三是及时疏散周边人员;四是作好群众思想工作,维护好工作秩序,维护好社会治安。

  曲靖市委常委、市委政委书记朱家美及时率领市直有关部门领导赶赴陆良井喷现场指挥工作,并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井喷涉及到的所有单位和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作好井喷事故处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迅速成立陆良县"10·1"井喷事故处理工作指挥部,曲靖市委书记、市长李培任指挥长,市委副书记陈世贵、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朱家美任副指挥长。同时,成立井喷事故处理现场指挥部,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任指挥长,省先放总队副总队长郑锡祥、市安监局局长周云锋、陆良县委书记尹耀春、县长唐宝友任副指挥张,全面开展压井抢险工作;三是各有关单位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迅速、安全、稳妥地做好井喷事故处理的各项工作。目前,井喷压井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周围群众思想稳定,生活秩序正常。

  指挥部:通宵达旦研究方案

  事件发生后,陆良县相关领导立即赶赴现场,启动了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10·1"井喷事故处理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公安、消防、安监、卫生、环保等各部门及打井的公司迅速开展相关工作。云南省、曲靖市等相关部门和领导、专家正陆续赶到现场。

  昨日凌晨2时30分,在华侨农场办公楼3楼会议室内灯火通明,"10·1"天然气井喷事故处理指挥部的有关专家正站在华侨农场平面图前,讨论压井的技术方案。

  关于这次井喷发生的原因及应该采取的措施,指挥部的专家告诉记者,井喷是石油或石油气开采中非常忌讳的意外事故,钻井时要把泥浆注入井管来平衡地下地层对油气的压力。但是当勘测时对地下压力测试不准或注入的泥浆密度太低或出现地层压力突然变大,以及起钻抽吸等其他不当措施时,井管中的油或气喷出地面或流入井内的其他地层就发生了井喷。至于这次事故的发生原因,专家说,他们正在调查之中。据了解,四川省德阳天元地质服务公司的钻井设备投入为300万元,当晚,他们钻井深度达到450米左右,操作工人在起钻时发生了这次井喷。

  专家说,井喷发生后对其控制的方法叫压井,压井主要有司钻压井法和工程师压井法,司钻压井法是先把井里的气或油排出来,再用重泥浆替换原来太轻的泥浆,这种方法需要时间较长,在加重设备不足的时候时常使用。工程师压井法是在计算好需要泥浆的量以后一次性打入井管的方法,这种方法较快。发生井喷时,天然气在井口周围浓度很高,稍有火星就会引发危险。指挥部决定用水来稀释气柱,压住泥沙碰撞铁塔产生的火花。

  封锁:进入现场须登记

  昨天上午8时许,记者再次来到华侨农场,为确保安全当地部门已经派人封锁各个通往现场的路口。但在华侨农场场部通往井喷现场的路口,还是有许多工人出入。在该路口值勤的民警解释说,由于头天晚上撤离时情况紧急,很多从现场撤离出来的农场职工和家属在匆忙之中连日常用品都没有带,有的家庭甚至连钱包都没有带就撤出来,所以,现在允许他们回家拿东西,但必须登记,快去快回。

  在路口记者见到许多携带着衣物、被褥从现场出来的职工。"一家人只能有一个人回去取生活必须品,其他的只能在场部待着。"值勤民警拦住一个想回家"看看"的六口之家。该家庭的顶梁柱老陈只能一个人回去拿衣服。"人倒是出来了,可家里面那些牲口怎么办啊,如果时间拖长了,很多牲口会被饿死的",老陈忧心重重地边在值勤民警的登记本上,填着自己姓名,家里的门牌号以及进入现场的时间和大概需要停留的时间。由于不允许骑摩托车进去,老陈只能步行回位于华侨农场一队的家去取东西。正当他刚弯腰通过封锁带想要往前走时,民警提醒他先把打火机和烟留下。记者看到,在警戒线旁的纸箱内放着很多打火机和已经拆开的香烟,不少从里面出来的人弯腰检回自己的烟和打火机。

  "哦,我家的冰箱里还有只鸡没有拿出来呢,我得回去拿一下,则否会变臭的。"一个刚从一队出来的妇女说着,从邻居那里借了辆自行车又风风火火的回去了。记者试图冒充农场的职工进入现场,但是,一说门牌号,就被值守人员识破。没办法,记者只好亮明身份,但是,当值民警仍然不让记者进入,他们说:"上级有命令,除了回家拿东西的职工外,任何人不得进入,特别是记者。"

  突破:沿小路进入第一现场

  昨日上午9时许,记者通过好心的农场职工帮助找到了一条通往第一现场的小路,顺着这条小路,记者很快就来到一队的住地。这里与井喷口的距离不到100米,站在一队的房子外,能清晰的看到喷发出浓烟的井口。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这里时,一队的大部分职工和家属已经撤离。但在一些屋子里还能看到不少人仍然待在其中,陈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个。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自家门口洗衣服。陈女士说,头天晚上她也很着大队撤离的人群到了场部过夜,但由于牵挂着家里喂养的小鸡,天亮后她就赶回了家。

  紧挨着陈女士家,是三分场的场部,许多消防人员正在这里待命,陈女士洗衣服的过程中不少消防队员就在她前面穿行。11时多,一位分场场部的工作人员过来告诉陈女士快到吃饭时间了,让她快点出去。陈女士表示,她知道待在里面很危险。喂完家里的家禽,她就出去。

  从一队通往井口有一条长约100来米的狭长小道。在一队住地门口停放着五六辆消防车,七八个玩口粗的消防水管一段连着消防车,另一端则直接同网井口。在狭长小道的两边一些已经割倒的水稻还留在地里没来得及搬回家。消防队员在小道的这端密切的注视着井口的喷发情况,并不时地用对讲机向指挥部汇报。消防队员告诉记者,从一队过去到喷口属于绝对封锁区,除非专业人员不能到喷口附近。为了看清喷口的情况,全副武装的消防队员不时走过小道去"窥视"喷口的情况。

  再往前走时,记者发现有场部的人在路上巡逻,巧妙地躲避过他们后,记者进入第一现场,在树木的遮蔽下记者得以藏身。记者已经看到井口处白烟夹杂着浓烟,正顺着高约60、70米的井架向上翻滚。消防战士正举着水枪,对准井口,一条长长的水龙射向浓烟。消防战士说,水来稀释气柱产生的高温,防止发生燃烧和爆炸。

  安全:民警保卫

  这次从井喷现场撤离出来的职工主要是1队、8队和11队的职工和家属。目前,这些职工是家属虽然已经撤离井喷现场,但大部分人都表示虽然人已经脱离危险了,但自己多年来建立起来的家园和所有家当都在里面,非常不放心。有些人出来时甚至连家门都来不及锁就出来了。

  就此问题记者采访指挥部的一些工作人员,陆良县宣传部和场部民警告则认为群众的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我们已经组织了专门的民警现场巡逻,加之外面的入口已经被封锁,所以撤离群众家里的财物安全应该是有保证的",宣传部的一个工作人员介绍说。

  撤离:住学校吃大锅饭

  据陆良县宣传部提供的资料,井喷后从现场撤离出来的群众有775人。撤离出来的群众,有的到在九队和场部居住的亲戚家去住。而一些附近没有亲戚或者亲戚家住不下的职工和家属,则在华侨农场小学过夜。天亮后在小学里住的群众纷纷回家取被褥和衣服放到学校里,在未来几天里,这个面积不大的农场小学就将是他们临时的家。

  上午11时许,记者在农场小学门口见到5个提着大包小包的妇女,起初记者还以为这些人是打算利用黄金周出去旅游,但他们否认了记者的猜测。"哪里还有心思出去旅游啊,我们带的这些是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用品",其中的一个妇女说。

  几个妇女还说,头天晚上走得太匆忙没来得及把来自的"还有几天孩子就要开学了,现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所以只能多带点东西。"李女士说。

  据了解,这5个妇女的男人在农场上班,他们只是随家人在这里务农。

  撤离出来的群众除了要找个住处外,在哪里吃饭也是个麻烦的问题。为了解决没有投奔亲戚职工及家属的问题,农场场部在大礼堂开起来大锅饭。从昨天早晨开始,撤离出来的妇女就在场部领导的组织下开始洗菜做饭。"中午12点开饭,晚上5点开饭",一位农场女工作人员骑着自行车沿着场部街道通知撤离出来的群众。到了中午开饭时间,记者来到了场部礼堂,发现这里象是举办大型宴会,宽敞的礼堂里摆满了桌子,许多撤离出来的群众显得很高兴,毕竟自己不用为吃饭问题费神了。但正当记者准备拍摄撤离群众吃饭的场景时,遭到农场领导的制止和反对。直至宣传部领导前来解围,记者才顺利离开"宴会厅"。撤离群众的衣食起居问题,是大众较为关心的问题,对于场部领导的这种行为,记者很不理解。

  吕伍福老汉今年已经50岁了,他本不是华侨农场的职工,但由于其妻在农场工作,他在三队开小买铺已经10多年了。井喷发生后,他和妻子一起来到农场场部投奔他的叔叔老林。昨天上午记者遇到他们时,他们两家人正在场部一家小饭馆里吃米线。

  在撤离出来的人群中,老吕显得颇为不安,因为现在他在的铺子没有人照应,且他在撤离由于太匆忙连钱包都没有带。"今后几天只能住叔叔家了,还好孩子在昆明上班,家里只有我们两口子",老吕说着,继续吃着碗里还没有吃完的米线。

  采访中记者得知,两家人加在一起就有十多口人,且他们的其他亲戚撤离出来的还有很多。虽然在投奔亲戚,但在临近吃饭的时候记者场部大礼堂见到了老吕。他说,虽然有亲戚在附近,但长时间去打扰也不好。

  探究原因: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

  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四川省德阳天元地质服务公司陈经理面对记者的提问,以"忙"为由,离身而去。这个问题似乎,很难有个明确的答案,但指挥部的相关专家告诉记者,井喷就是钻井井内的液柱压力低于地下地层的流体压力,导致地层的流体逐渐的替换了井内泥浆,这时在地面的循环系统的液面就因为被顶替出来的泥浆而出现上涨,这个阶段这在石油工业术语里称为“溢流”。如果在这个阶段如果没有及时地发现和有效地处理,这种替换就在继续进行,当这种替换到一定量的时候,由于地层压力高于井内液柱压力很多了,这时的替换加快,地面会出现泥浆涌出井口的现象,这个阶段被称为“井涌”。若果这个时候还没有有效的措施,就会发展成为“井喷”。

  也就是说,井喷都是由这么一个过程组成的:溢流→井涌→井喷。这个过程它会一定的时间,20-60分钟不等,那么在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如果能及时发现、如果能行之有效地处理,井喷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所以在10多年前石油工业已经把井喷事故定性为责任事故了。按照现在的装备和技术力量是完全应该避免这次井喷事故的,但又怎么会发生了呢?首席记者 伟强 本报记者 罗树兵/文 胡辉/图

  链接: 1994 陆良天然气井喷

  6月1日,滇桂黔石油勘探局在陆良三岔河钻探的"陆参一井"发生天然气井喷。驻滇部队、公安干警、武警官兵等积极参加抢险灭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作了批示。经18天的灭火、抢修、清场、封井等紧张工作,消防官兵抢险队舍生忘死基本完成了封井、压井任务,制伏了井喷。

  来源:生活新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