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对话刘志彪: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的城市发展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3日09:10 龙虎网

  【龙虎网报道】刚刚闭幕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是南京发展的动力源泉。南京要在新一轮发展中走在前列,必须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的动力,激发自主创新的活力。未来五年,南京如何按照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把优势发挥好、潜力挖掘好、问题解决好,走出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全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目标?

  日前,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的十几位专家学者,分为5个课题小组,正在对“南京市推进自主创新的模式和路径”进行研究。记者就此采访了该项课题组负责人之一——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志彪。

  建设创新型城市,关键是选择适合南京资源禀赋的创新模式

  记者: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把科技创新、科技创业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让“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创业”的精神成为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导向,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把南京建设成为“特色优势明显,引领作用突出,人才名品汇集,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您作为牵头人之一的这项课题,是从什么角度切入研究南京的自主创新路径?

  刘志彪:这项主要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牵头,在宁部分高校参与的研究课题,全称是《南京市推进自主创新的模式和路径》,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是“基于科技资源优势的南京自主创新模式问题研究”,目标是总结出南京自主创新的特色、模式和规律。目前,这项研究前期调查已经结束,进入文献搜寻阶段。

  在当今管理学中,关于竞争力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是:基于资源或者能力的优势。所拥有的能力或者资源,是一个企业、地区、国家主要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地区、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能做什么,取决于它拥有什么样的能力或资源。因此根据这个理论,南京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关键是选择适合南京资源禀赋的创新模式。比如,同样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南京与深圳的模式就不可能相同,因为在资源禀赋方面,两个城市的差别非常大,深圳没什么科教资源,科技创新就必须主要通过吸收全国各地和世界的资源,南京则不同,科教资源本身就是南京最丰富的能力,也是全球化竞争中科学定位自己的最宝贵的财富。我们的这个课题,就是要研究总结出什么是适合南京资源禀赋的创新模式。

  南京自主创新的“12345”

  记者:那么两个多月的前期调查后,课题组对南京推进自主创新的模式和路径有没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刘志彪:目前我们所做的还只是前期的基础工作,只能算是开始。但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南京的自主创新模式可以概括为“12345”,也就是一大优势、两个机制、三路大军、四大载体和五大领域。一大优势,就是南京跟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自主创新的资源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既有悠久的自主创新历史,又有雄厚的科技创新的现实条件。这个“自主创新的传统+自主创新的资源”,应该成为南京未来发展的基础。两个机制,就是市场机制+政府强力推进机制。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施政府强力推进的发展机制,符合南京自身的特点。三路大军,即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三路创新大军。四大载体,就是四大园区:江宁开发区、浦口高新区、软件园区和新港开发区。五大领域,指支柱产业,即电汽化特优(电子信息、汽车、化工、有特色产业及服务业等优势产业)。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依托和深入挖掘优势,在“两个机制”的共同作用下,通过“三路大军”的协同努力,借助“四大载体”,把自主创新资源配置到“五大领域”的支柱产业,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的城市发展之路。

  我觉得,建设创新型城市,不能用狭隘的眼光看问题。如,我们不能仅仅看南京所属企业,还要看在宁的三路大军的贡献,看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也不能仅仅看该城市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率,还要看它的外部经济性,即更重要的是看它在全国范围内的转化率。据我所知,南京对自主创新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南京本地,其影响遍及江苏省和全国。南京一方面向全国、全省输送了很多人才,另一方面有很多科技成果转化到全省、全军和全国。应该说,南京的自主创新对中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十分巨大。这反映了南京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也可以成就一个城市宽阔的胸襟和高尚的品格。

  建设创新型城市,政府怎么做?

  记者:南京已经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我们注意到,您刚才提到的两个机制中,特别提到政府的强力推进机制,为什么要强调政府的作用?

  刘志彪:就南京的实际情况而言,在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三路大军中,高校科研院所很强,但转化能力不足;企业承接科研项目的能力凸现得也不够。解决这一突出问题,首先需要政府在市场机制下,促成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展开合作。据我所知,目前国际上这种合作主要有这样几种模式。一是政府直接投入科研经费,支持产业界,要求企业有配套资金;二是政府把研发资金、资源投给非营利机构,非营利机构通过研究把项目转化给产业界;三是政府支持非营利机构,非营利机构拿到资源后,和企业合作进行研发;四是政府把科研设备、资源等投入到非营利机构,向社会开放实验室;五是政府投入资源,建立中小企业孵化器。我们的开发区基本都采用第五种模式。

  其实,政府的强力推进并不是说要投多少钱,政府的支持应该主要体现在间接支持上,即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营造出良好的创新氛围。就目前而言,南京做得很好。比如,为什么有这么多院校、科研院所选择留在南京?就是因为这里的环境适宜院校、科研院所生存和发展。这种间接的支持,在市场经济下比直接的政府投入更重要,也比直接投入的效果大得多。像人才的引进、人才引进以后的生活安排等,都要靠地方政府来解决。再比如,今年,市委书记罗志军就到南大现场办公,直接为南大教授的住宿区解决交通问题。这就是对科研机构很大的、很重要的支持。

  建设创新型城市,机制和文化最重要

  记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主力军,这已成为共识,但建设创新型城市,绝不仅仅是企业的事。市领导多次呼吁,要弘扬创新文化,让创新成为700万南京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也提出,把科技创新、科技创业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让“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创业”的精神成为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导向。尽管政府大力提倡,但毋庸讳言的是,南京市民的创新意识并不是很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刘志彪:建设创新型城市,机制和文化最为重要。自主创新的氛围需要多元化的差异性文化,以及鼓励人民蓬勃向上、创业致富、容忍失败的精神。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资源禀赋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它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其文化特点是不东不西不南不北,是一个包容性、综合性很强的城市,这样的城市,往往创新的动力和氛围很足。可惜在旧体制下这种文化受到了一定的抑制。所以,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来讲,南京现在要更加强调开放、包容的文化,强调流动性,这样才能保持这个城市充足的、持续的创新动力和活力。

  现在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南京的高校多,毕业生留在南京的很多,其实这样一种态势沉淀下来,南京创新的动力就会衰减,因为周围都是老师、朋友的帮助,生活压力小,创新的动力就小。所以,南京要培育创新文化,必须建立一个鼓励人才流动的机制,通过各种政策设计,吸引更多全国各个地方的优秀人才、国外的优秀人才来南京,这样,就能通过创新驱动,在未来五年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目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