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和谐”催生经济积极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5日09:39 东南早报

  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将专题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因而受到各方广泛关注。

  海内外人士注意到,“和谐”理念已渗透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诸多探索性实践渐次展开,中国经济社会正发生着一系列变化。

  告别“GDP崇拜”:不只求单纯的经济增速

  在各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和人民笑颜”的全新经济实践不断深入。

  和这种转换相呼应,另一种变化也悄然而生:在新一轮增长周期内,作为衡量经济增长方式质量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在部分省份超过45%。这标志着,尽管仍存在相当距离,但我国部分省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发生重大变化。

  “与各类经济指标攀升带来的现实效应相比,发展观念的转变将为经济平稳前行奠定重要基础,具有更为长远的效应。”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说。

  遏制工业消耗信马由缰:节能、环保成调控“阀门”

  2006年,一个约束性指标的社会关注度急剧升温。这一指标就是“‘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末削减20%”。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明确表示:“将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遏制高耗能行业快速增长。”业内人士注意到,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准入标准正逐步“亮相”,在钢铁行业,吨钢综合能耗如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值,禁止项目上马。

  在严厉的整治措施下,一些变化开始显露:以往我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需要1.2甚至1.5个百分点的发电量增长支撑。而到2006年,这一数字开始回落到1.09个百分点以下。

  “拐点”效应日趋明显:新农村建设注重“实惠”

  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央关注的重中之重,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这一问题获得了更为强劲的支撑。

  2005年底,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废止农业税条例,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取消农业税仅是近两年来涉及“三农”的诸多“利好”之一。把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转移到农民身上、落实城乡平等就业政策、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国覆盖率超过40%……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实实在在的收获。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分配制度改革入中央视野

  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消除不和谐因素,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步。

  200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强调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提出“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据统计,企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扩大。

  即将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在这一主题下,可以预见,构建和谐社会将得到更加系统的阐释,更多实质性的举措将会陆续出台。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网络全力铺就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显示,在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明显减弱的情况下,上半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超过600万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60%以上。

  在表面数字的背后,是就业指标被纳入各地干部考核范围、各级政府想方设法扩大培训、运用财政资金购买公益岗位……

  不仅如此,“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等,近期均相继启动。(新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