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观念“越界”和未来园区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5日14:31 新民周刊

  特约撰稿/金元浦

  创意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总体的动员与政策支持,还必须有实质性的产业发展与推广。当前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已不是理念转换,而是如何实际运作,如何发挥集聚效应,如何培育创意市场,打造并完善创意产业链,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群落,等等。

  眼下,内地不少大城市的创意产业仍然是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产业链尚不完整的风险产业,又是有效需求高速增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经济效益非常诱人的朝阳产业。正因具有如上的这种相反相成的特点,文化创意产业才需要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高效的政策支持机制,高技术的基础设施,相互接驳的产业链条,打破原有行业界限的重组场域,迅速顺畅交换传播的数字网络和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交易平台。

  香港地区在政府推动下创建了“数码港”和“科学园”等创意产业园区。2004年5月,为加强对设计及创新发展的支持,香港政府计划动用2.5亿元成立基金,推出“设计智优计划”,并成立“创意及设计中心”,汇聚各方人才。2005年1月12日,香港地区领导人提出,要尽快设立文化及创意产业咨询架构,广纳产业界、文化界,以及相关范畴的外地翘楚,共同探讨香港文化与创意产业的发展远景、路向和组织架构,研究全面发挥优势、整合资源、重点推进。

  上海无疑是中国创意产业的旗舰之一。上海创意产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获得了快速发展,推动了一批创意型行业起飞,建立了一批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创意产业园区,聚集了一批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创意人才。根据发展规划,到2007年底,上海将形成70至80个创意产业园区,吸引3000至5000家各种创意类企业在园区内集聚。这种创意企业集群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但是以地理方式实体构建的创意产业园区毕竟受到各种条件如地域分割、传统格局、资源配置、利润预期等的限制,很难达到理想的要素构建和产业配置。本身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市场选择的过程,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特别是企业家、投资者对创意产业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其前景的预期还不乐观。

  同时,当代创意产业作为集群出现,必然要求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区内部企业间的信息、企业发展的方向、产品类型、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交易的信息能够协调和交流,以及共同面对国际国内市场开发等重大问题和困难。

  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通过越界,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而从发展来看,数字化高端融合是创意产业园区的高级形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和未来发展趋势是依托一定的实体创意产业园区,在实物设施的创意产业园区基础上打造无界域国际化的虚拟创意园区,建设一个迅速顺畅交换传播的数字化网上市场和一个数字化的交易平台;构建“虚拟创意产业园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这是未来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崭新模式。

  这一模式的要求是,网上虚拟创意产业园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应当在当代文化潮流、文化消费、文化市场、文化时尚基础上,构建某一创意产业(行业)科研、生产、流通、交易的数字化平台。吸引巨量信息汇聚,开展网上信息交换、商务交易和产品推介销售。比如正在建设的浙江

义乌的中国小商品网上市场,成为世界瞩目的交易场所。

  这一网上创意产业园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是面向世界市场的无国界的国际化平台,可以为世界各国的客商服务。它需要解决不同语言转换的问题,可设置多语种交流平台,建立完善的商务翻译服务。

  与网上创意产业园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相应,地上可有相应的实体型生产、物流中心或会展中心、贸易中心。可与定期的博览会、交易会相匹配,形成网上常设数字交易与地上会展业以及直接交易的立体交易系统。

  网上创意产业园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必须联络支持风险投资的各种投资机构和诚信、高效、安全、服务良好的金融服务系统及其技术支持。同时,它们还可以更好地集中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个体创意者的最新技术成果,推动技术成果转让,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转换。

  总之,崭新模式的立体创意产业园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将有机会全面实现官、产、学、研、投、技、工、贸、流等各个链环的数字化高端整合,代表着创意产业园区的高级形态和未来发展趋势。(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