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旱之年大丰收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6日07:20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什邡虽然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大旱,却迎来继2000年之后的又一个夏粮丰收年———

  ■吴青韦玮本报记者文铭权2006年夏,地处川西北的什邡市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大旱。7至8月,该市降雨仅为22.2毫米,比历年同期均值减少89.1%。

  然而,在许多地区绝收减收时,什邡却迎来了丰收。市统计局实地测产数据显示:
今年全市水稻单产达到535公斤,与去年同比增产22.3公斤;预计全年粮食总产将首次突破20万吨大关,成为继2000年之后的又一个夏粮丰收年。

  1986年,什邡遭遇三十年一遇大旱,全市水稻单产仅为388.1公斤。

  同样的灾年,不同的收成,原因何在?

  多予———十年磨一剑

  “全靠今年修的渠送来了‘救命水’,要不然真是颗粒无收!”今年自家水稻亩产达到600公斤,比去年增产55公斤,令马井镇天乐村2组村民曾祖建激动不已。

  让曾祖建等众多农户受益的是投入650万元,于今年3月竣工的黄天坝支渠节水灌溉工程。该工程新建各条支渠总长度28公里,使以前远离人民渠、十年九旱的灌区“死角”5.35万亩水稻喜获丰收。

  持续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不断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保证。最近10年间,什邡市对境内都江堰灌区人民渠72%的支渠进行了高标准防渗改造,61%的斗农渠实现节水U型渠改造,总投入达1.5亿元。从1999年开始,什邡连续七年成为我省“水利建设先进县”。2002年,该市又启动“农村小康十大工程”,加大对道路、水利、能源、农机化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截至目前,该工程总投入已达5.5亿元。

  少取———四两拨千斤

  走进回澜镇水城村1组村民蒋家华的家,一股股新谷的香味扑鼻而来。由于采用了秸秆还田和免耕栽培两门新技术,他家稻田在稻谷生产期的需水量大大减少。全家5.6亩地亩产达到600公斤,比去年每亩增产60公斤。

  新技术的广泛推广为什邡农业抗灾增添了新法宝。

  市农技站长吴科学告诉记者,今年该市大春生产主要推广了旱育抛秧、免耕栽培、秸秆还田3项技术。

  减少水稻育苗、栽插环节用水是大春生产抵御旱灾的关键。什邡从2000年开始推广旱育抛秧技术,每亩节水100立方米。减少水稻生长期用水,从2004年起推广免耕栽培和秸秆还田技术,每亩节水120立方米。今年,全市水稻旱育抛秧达25.5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0%,免耕栽培8.2万亩,秸秆还田12万亩。“这3项技术至少节水40万吨。”吴科学说。

  在什邡,以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为内容的滴灌、微喷灌、沼气、稻鸭共作等节约型农业新技术得以普遍推广,节约型农业初显。

  统筹———抓服务协调

  记者见到洛水镇副镇长赵龙华时,正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栽种晚秋作物的他还是一瘸一拐。8月22日,奋战在抗旱一线的他因过度疲劳摔伤,至今脚伤还未完全恢复。

  同什邡每一个镇的分管领导一样,整整一个夏天,赵龙华所肩负的唯一职责就是———合理调度用水,组织干部群众抗旱。七月上旬,洛水镇的旱情进入最严重时期,稻田脱水,水稻无法灌浆。

  “虽然缺水严重,但是因为有干部协调,几乎所有水田都吃上了‘低保’,基本能满足水稻生长需要。”丰收之后,地处尾水地段的八一村张长勇老人说。

  面对人民渠流量大幅减少的状况,该市对各灌区需水情况随时摸底,并进行科学调度。“保证随时把有限的水用到最急需的地方。”市水利局局长吕贤江告诉记者。

  近年来,什邡市着力构建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抗灾构织起一道道防护网。清挖抗旱井,抢修渠道,新建引水渠,检修抽水设备,守水,巡水,放水以及处理水事纠纷,各镇村都由党员干部和专业服务队伍统一协调进行。

  统筹的结果,是用水效率的提高和纠纷的减少。

  “大灾之年大丰收,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是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着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工作的肯定!”市委主要领导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