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加息撬动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6日13:46 中国青年杂志

  文-曾航本刊记者李纯

  一则消息拨动了亿万心弦

  2006年8月19日似乎是个平淡无奇的日子,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上,人们还在讨论着前一阵肆虐沿海的“桑美” 台风。清晨,当一缕金色的阳光投向那幢斑驳而壮观的建筑时,
老大爷老太太们已经焦急地挤在了位于南京市新街口的中国工 商银行的门口,长长的队伍排到了最远端的大理石柱下面。

  就在头一天傍晚时分,电视台、网站,公布了这样一则消息:“从19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正式上调金融机构人民 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 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 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

  “我马上算了一笔账,存5年期的1万元能多赚利息216元呢,所以赶来转存款了。”一位陈姓老大爷乐呵呵地对 记者说。

  与蜂拥到银行里的老年人相比,年轻人的反应截然相反,手里没多少积蓄的,懒得花心思倒腾来倒腾去;工作了好几 年、捏着个一二十万的,则忙碌地算起账来,“就要贷款买房了,这次加息影响大么?每月要多缴多少钱?”

  几家欢乐几家愁。身处GDP高速发展期的中国青年,既有幸分享数字增长带来的荣耀,也将切肤地体会到经济杠杆 之于现代国家的重要作用,见证小小的利率工具如何调动一个泱泱大国的敏感神经。

  谁来给滚烫的中国经济降温?

  对于这次加息,许多人用了“意料之中又是意料之外”来形容。在一个多月前,市场就传言加息,还引起过股市的震 荡。

  央行上一次上调贷款利率是在今年4月,当时也是上调了0.27个百分点,但未调整存款利率。

  央行称,通过上调基准利率,可以加大投资行为的融资成本,防止贷款盲目扩张;提高资金成本还可以广泛地调节全 社会投融资行为和预期,促使各类投资主体更加趋于理性。

  在投资推动下中国经济今年第二季度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1.3%,是12年来最快的速度。而整个上半年,中国的 经济增长率高达10.9%,远高于国家今年宏观调控目标。

  一位经济学家说,“到处都是钱”。在太多的资金推动下,黄金、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一路狂飙,甚至连过去楼市热股 市就冷的现象也不再出现。很多银行在上半年已经完成了一年的贷款任务,贷款投放已经快到无法抑制了,但存款增速却更快 ,商业银行的存差已经达到10.5万亿;债券市场收益率持续走低;并购市场、房地产市场钱都很多,风险投资基金在中国 异常活跃。

  6月份的贸易顺差超过了150亿美元,创下了单月顺差最高的历史纪录,顺差持续增长的局面短期内不会轻易逆转 。央行为了保持汇率相对稳定,仍继续买入美元,并发行大量货币。这使市场中的货币更多。而中国的外汇储备额目前已接近 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7月份的货币供应量继续大幅增长,贷款增速达到今年最高水平。截至7月末,中国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合 并报表余额为人民币22.94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4%。人民币贷款余额21.69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 6.3%。7月份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718亿元。今年前7个月新增贷款2.35万亿。这已经达到2005年全年的 新增贷款规模,并达到了2.5万亿元这一央行所设2006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目标的94%。

  上半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增长率已经达到30%左右,但各地仍然在疯狂地上马电站、高速公路、港口等低风 险高收益项目。

  “天下没有不破的泡沫,如果我们不断地追,它可以不断地涨,但是哪一天一破,问题就出来了。”著名经济学家吴 敬琏的一句名言早已广为流传。由于经济过快增长引发经济泡沫而最终导致经济衰退的例子早已数不胜数,邻国日本和东南亚 一直到现在都还在为当时的“快活”买单。

  中国政府在行动。

  自央行6月中旬宣布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后(7月5日生效),截至6月底M2货币增长速度有 所放缓,低于5月份的19.1%。7月中旬,央行宣布将把存款准备金率再度上调0.5个百分点,于8月15日生效。

  然而,考虑到7月份的货币供给状况,第二次上调准备金率对于吸收资金的作用将非常有限。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1998年到2002年间,为了防通 缩,央行制造了大量流动性,维持了低利率环境。具体表现就是利率大幅度下滑,之后经济发生了变化,但货币环境并没有随 之调整。在考虑了通货膨胀以及中国开征利息税这两个因素后,中国的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这促使储户们将资金从银行中 转移出来,转而投向了股票或房地产市场。

  存款利率低还促使企业将更多利润用于投资,而不是把钱存起来,这进一步加重了投资过度的问题。于是许多经济学 家呼吁,适时加息不失为一种很明智的策略。

  8月19日,央行加息,一石激起千层浪。

  加息,从“扼在咽喉的一只手”到“揪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上班不久的小徐,初听到这个消息时,眉头是皱起来的,觉得被一只手扼住了咽喉。

  他刚刚贷款30多万,在南京河西新区买了一套新居,每个月要还款2300余元。加息后……?他迅速拨通了招行 一个朋友的电话。

  朋友开始计算,小徐贷的是20年期34万元,加息后,每1万元20年期将多还2.66元,这就意味着小徐每个 月就要多还90.44元。

  小徐的心迅速一揪。供职于一家中型广告公司的他每月有5000多元收入,接近收入一半的还款负担,本已很重。 对落在天平上的每一根羽毛,他都异常敏感。

  “你有没有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朋友的话似乎成了一根救命稻草,原来,由于国家同时将商业性个 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扩大为0.85倍,这样购买第一套自住房的小徐在享有此项待遇的基础上 每个月的还贷金额就只多了12.24元。小徐揪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用来购买第一套自住房的房贷,历来被各大银行视为优质资产,相互之间竞争十分激烈,一般都会给予优惠,如果执 行此次贷款基准利率的0.85倍的下限,则加息后,1万元10年期每月仅需多还0.32元,1万元15年期多还0.3 3元,1万元20年年期每月多还0.36元。许多买房人受本次加息的影响并不大。对那些已经发放的固定利率个人住房贷 款,贷款利率则不受影响,继续按原定利率执行。个人住房公积金的利率则保持不变。这样就继续加大了公积金和商业性按揭 贷款之间的利率差距。多数贷款买房人表示将尽量使用公积金贷款额度。

  在记者采访的北京、上海的年轻人中,很多人表示,加息对他们买房的影响不大,“加息了么?”甚至有人惊讶地问 。这与2004年第一次加息时大众的反应呈天壤之别。当时,激烈反对的占大多数,“加息无济于事,只加重我们的负担” 。而现在,表示出宽容与理解心态的越来越多,“这是国家经济政策的一部分,可能是出于防止经济过热的考虑吧。”夏女士 ,一位从温州到上海的购房者说。

  在经历房地产周期洗礼的同时,国民也在经历一场完整的利率知识的普及,利率的涨或跌,绝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或某 一代人,而是经济的调控者从宏观角度出发,“升温”或“降温”的有效手段。

  “我们打击的是炒房者。”很明显,央行此次加息的首要目的并不是限制个人购房,而是遏制投资过快和经济过热。 虽然部分贷款买房者的负担加重,但央行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的做法保护了大多数自住买房者的利益。

  本次加息,将加重那些购买非自住房投资者或购买别墅等高档房产者的负担,他们享受本次基准利率的下限,对那些 房贷数额大、期限长的购房者来说,加息的负担将会很重。以贷款30年期50万的买房者为例,算上这次加息,每月还款累 计要比2004年10月末第一次加息之前多出242元,如果利率不变,那么30年下来要多付的利息竟高达8.7万元。

  加息,姗姗来迟但有必要

  其实,在某些经济学家和观察家眼中,这场加息已姗姗来迟。同样是进入了加息通道,从2004年6月到现在,美 联储接连加息17次。美联储两任主席格林斯潘与伯南克卖力地挥舞着“加息”大旗,直至最近才明确表示要暂停加息。

  对经济政策的制定者而言,加息或降息,往往意味着两难选择,美国也不例外。

  利率水平的提升,对经济的过快发展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如从2004年6月28日到今年6月29日的整两年中, 美国的基础利率水平从1%提升到目前的5.25%,这无疑给房地产市场带来沉重打击,住房抵押贷款长期利率的不断攀升 ,开始影响美国居民的房地产需求。美国的领导人不希望看到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么?这一市场可是被誉为“9·11后的提款 机啊”,但加息又势在必行,美国经济目前存在巨大的结构性矛盾,为弥补不断扩大的巨大贸易逆差,只能依靠输入国际资本 ,而国际资本来到美国,是为了寻求美元资产能产生高额回报,这就迫使美联储通过不断的加息,把美元利率提升到高于其他 国际主要货币利率的水平上,以保持美元的坚挺。

  应对贷款增长过快,央行通常有三种方式,一、加息;二、提高商业银行的存款保证金;三、发行央行的票据,公开 回笼资金。加息,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有来自购房者的指责,“按揭负担又重了”;另一方面,开发商会群起而抱怨, “增加借贷成本啊”。央行的每一步加息,都小心翼翼、带有试探性。2004年10月29日,只有0.27个百分点的上 升幅度,却在国际市场上引起剧烈震荡,包括股市、石油几乎所有全球金融市场随即作出强烈反应,道琼斯重上10000点 ,石油期货价由55美元跌至50美元。这种联动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标志着中国与世界经济唇齿相依的程度。“以 前说美国打个喷嚏,全世界都要感冒,或者日本怎么样,全世界就要怎么样,这是第一次感觉中国咳嗽,全世界都紧张。这个 当然不像SARS感染,而是有点连带的效应。”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曹景行幽默地解读。

  在经济学家中较为一致的意见是,2006年8月的这场加息,意味着新一轮宏观调控的开始。“记住,它仅仅是个 开始”。

  加息后,如何规划生活

  股市,是利率市场最灵敏的反应器。

  在上海徐家汇工作的张先生从高中开始就有炒股的爱好。在过去的几个星期,他抛出了手上的所有股票。“没什么好 股可买,近期股市大形势不好。”受包括加息在内的一系列国家紧缩政策影响,短期内股市总体一直呈下跌趋势。本次加息再 次向市场表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紧缩意向,多数股评家认为,在短期内股市将继续下挫。

  在股市上,加息的传闻已经传了许久,但央行选择这个时机加息,确实让许多人大跌眼镜,用某财经媒体的话就是“ 市场没有号准央行的脉。”“低开高走,最后竟然没跌,也许前期对利空的消化比较充分。反应也算出人意料的了。”上海一 位股评家这样评价加息后股市的走向。

  “稳妥一点的方式,还是存银行。但我会观望一段时间,期待更高的利率,手里的钱顶多存一年期,或七天通知存款 。”原来热衷于炒股的王先生说。

  在楼市上,持币待购的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一次小幅加息很难说就能决定楼市以后的具体走向,房子涨跌,要 联系国家经济形势和政策变化,但心理上对我们是一剂强心剂。如果人民币中长期存款利率继续上扬,我真要考虑是否买房。 毕竟,几十万的存款利息是很可观的。”

  加息后,以《华尔街日报》为代表的国外媒体迅速作出反应:

  “如能更好地运用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中国将得以避免像以往那样出现经济大起大落的局面,中国在这方面展现出 的能力将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鉴于中国的外汇储备额目前已接近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该国的货币政策也将对美 国的利率产生影响。”

  作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之一,全世界都在盯着中国,大家在呼唤一个平稳行驶的火车头。而作为这列火车头的司机, 中国政府掌控经济的能力再次备受关注。

  市场人士倾向于认为,由于是微幅加息,所以无论对投资还是汇率的压力,短期内都还不会很大,最根本的原因是: 中国的流动性依然是过剩的,而这并不是短期内央行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

  但加息传递的是一些积极的信号。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说:“这次加息给了大家一个很好的信号,央行正在朝更加市场化的方向迈进 ,这样对微观经济会更有效用。”他认为,利率手段应该在今后被更多使用,而少动用专项票据等行政色彩比较浓厚的工具, 而下一步,行政命令等调控手段应该逐步淡出市场。

  更加市场化的中国经济需要更加市场化的调控手段,不管这一步有多艰难。

  【小贴士】

  加息之后的贷款方案

  1.公积金贷款。本次加息后,5年以上商业贷款利率达到6.84%,而公积金贷款额度不变,仍为5年以上利率 4.59%。两者同期贷款利率差为2.25个百分点。公积金贷款已成为贷款方式的首选。

  2.固定利率房贷:在贷款期限内,不论银行利率如何变动,借款人都将按照合同签定的固定利率支付利息,将未来 的利率风险锁定。缺憾是利率水平也有可能降低,带来一定风险。

  3.等额本金贷款:也称“递减法”,如果预测家庭收入仍比较宽裕,今后可能提前还贷的,可采用此类贷款方式。 其优点是每月本金不变,利息逐步递减,其间若提前还贷,由于归还本金多,利息支出相对于等额本息还款法,就少一些。

  4.接力贷:以子女(或子女与其配偶)作为所购房屋的所有权人,父母双方或一方与该子女作为共同借款人,共同 贷款购买住房的方式。适合人群:身为子女的借款人预期收入情况较好;身为父母的借款人年龄+贷款年限≤65。

  此外,还有双周供、循环贷等方式,或有利于节省利息支出,或有利于资金流动。请在精打细算后,选择最适合的方 式。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