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一轮农村改革呼唤更多乡土作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7日13:49 新华网 | |||||||||
新华网太原10月7日电(记者滕军伟吴琼原碧霞)在拥有9亿农民的中国,乡土小说曾有过辉煌,但如今能够写农村题材小说的优秀作家或者以农村为背景的作家已然是“星星之火”。中国最近出台的文化发展政策,试图在文化资源配置方面大力向农村倾斜,催生更多的乡土作家。 有评论家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线是乡土叙事。几乎所有重要的现代文学作家
乡土文学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则是赵树理,他以刻画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形象而闻名于世,开创了以通俗化、大众化为主要表现形式来描写农村题材的“山药蛋派”。他的作品包括《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目前已经在全球40多个国家广为传播。“ 这些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真正关注农村、熟悉农村的作家,却没有多少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栾梅健说。评论家认为,这本身反映了中国城市与农村不仅存在经济差距,也有着文化隔膜。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文化成为绝对的文化主导。一方面,城市的现代化和城市意识的觉醒构成了作家叙述的想像基础;另一方面,中国绝大多数作家集中在城市,其作品大都反映人在城市中的物质与精神生活。 但是,有着农村题材创作沃土的中国作家并非都放弃了乡土小说这块阵地,“星星之火”仍在闪耀。今年54岁的贾平凹是中国少数坚持写农村题材的作家之一。他最新的作品《秦腔》,写的是城市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农村和农民新的命运。 在赵树理的家乡山西省沁水县,也还有一批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和当年的赵树理一样,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农村作品的创作上。从第一代“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马烽、西戎、胡正等,到现在的葛水平、潘保安、杜如湘等。今年是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掀起新一轮的农村改革,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国家将从政策上支持农村作家。最近出台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大对农村题材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把农村题材纳入书刊、音像制品、电视剧制作、舞台艺术、电影等的出版计划,并要求保证农村题材的文艺作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并提出用政府采购来补贴重要的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直接送到农村去。 今年9月24日是赵树理百年诞辰的日子。中国各级政府和文联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纪念这位“人民作家”。中国作协常务副主席金炳华表示:“这样高规格纪念一位作家并不多见。” “纪念赵树理更是为了召唤现在的作家。我们的作家应走出城堡,走向田野,去写新时代的‘三里湾’和‘李家庄’,写中国农民的心灵轨迹。”中国作协副主席张平说。(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