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部署构建和谐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8日02:42 燕赵都市报

  金秋时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一个重要议程,就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审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再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作出全面部署,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更加庄严而紧迫地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作出的战略举措,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正在达到新的高度。

  关键时期的战略举措

  《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柏拉图的“公正即和谐”,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制度”……从东方到西方,从远古到现代,建设一个富足祥和,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充满活力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实现这一美好理想的正确途径。在血与火的磨砺中,在风和雨的洗礼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追寻着社会和谐的民族梦想,写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历程……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阶段。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变革加快,我们正面临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

  “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发出号召。

  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深刻内涵和主要任务。此后,胡锦涛总书记又深入各地调研,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论断。

  一次“交卷”性质的全会

  此次“和谐社会”地位的提升,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层自执政以来一贯理念的继续完善,亦被视为本届党中央的一次“交卷”。

  党建专家叶笃初说,自十二大以来,历届中央六次全会都兼具两个特点:一是就当前最重要的工作进行讨论研究,二是和此前之中央全会照应,总其大成,切入点好像只是一个方面,但同时包含的是把全面工作都熔于一炉,带有“检验”和“交卷”的意味。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的平稳交接产生了历史上平均年龄最轻、学历最高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领导集体。

  新一届领导者的执政风格更具平民色彩和个性特点,在细节处体现出的亲民作风受到普遍赞同。

  近四年来,中共新一届领导层在“以人为本”的要求下,提出诸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新理论,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更被不断完善。

  “六中全会一般要全面审视回顾本届中央所做工作,并做最后冲刺。”叶说,此次以“和谐社会”为主题,正是要把自十六大以来的相关理念,在本届中央做最后的全面安排和部署。

  多位理论专家认为,此次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的关系主要在理论层面,以和谐社会进一步凝聚共识。

  叶笃初说,2007年是十七大最具实质性的准备年,现在六中全会照应的更多是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的全部工作。

  “六个必须”的通盘方案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5日召开会议,讨论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了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

  会议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本报综合新华社等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